疲劳驾驶预警系统中5 和车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2023-09-07 10:02吴敏
科技资讯 2023年15期
关键词:驾驶者预警系统眼部

吴敏

关键词: 疲劳驾驶 预警 5G 车联网

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23)15-0024-04

目前,私家车数量逐渐增多,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疲劳驾驶则是主要诱因之一。在疲劳预警方面,可采用间接与直接测量方式监测驾驶者状态。采取间接测量方式,可以借助机器学习等技术判断驾驶者行为,监测精度有限,误判率较高。而直接测量则根据人脸特征与脑电信号等,监测精度确实有明显提升,但系统造价偏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普及。应用5G 技术设计疲劳驾驶预警系统,能够兼顾系统经济性与实用性,推动汽车技术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1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算法分析

设计疲劳预警系统,通过采集面部图像,和正常面部状态特征加以比较,分析驾驶者有无疲劳的问题,确认是否需要预警。

1.1 視频采集

在隐蔽地方布置高清摄像头,不仅要确保有效采集驾驶者面部图像,还应确保不干扰驾驶员视线。设计要点如下。

1.1.1 摄像头模块

疲劳驾驶多是由于驾驶者长时间驾驶与夜间行驶造成的,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均有可能发生疲劳驾驶。考虑到夜间自然光线较差,常规摄像设备不能清晰捕捉到其面部图像,故决定为预警系统装配红外高清摄像头,确保摄像设备在漆黑环境下也能正常采集到面部特征资料。

1.1.2 CCD图像传感装置

该装置属于光电转换器,体积与自重都比较小,图像分辨率良好,灵敏度较高,搭配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信息,可以保证图像数据采集的效率与精准性。

1.1.3 摄像设备安装位置

疲劳预警设备包括头戴式、悬挂式等结构,使用局限性比较明显,检测驾驶者疲劳状态的过程中,容易干扰其驾驶动作,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把摄像头布置在和驾驶者相距半米左右的仪表盘上方,不仅保障了隐蔽性,降低对驾驶者驾驶动作与观察路况的影响,还能预防摄像头对驾驶者造成的心理不适感,安装点位较为适宜,可以完整采集到驾驶者的面部图像[1]。

1.2 人脸识别

基于车联网所开发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可选用AdaBoost 算法,先确定分类器,再将各模块整合,形成完整的系统,使人脸识别的设想成为现实。系统包含以下分类器。

1.2.1 Haar 特征和积分图

Haar 分类器有4 个构成要素:Haar-like 特征负责检测人脸图像特征;积分图可实现对采集信息的加速运算;AdaBoost 算法主要负责训练识别模块;级联的功能是对分类器进行组合,保证人脸识别效果。研究表明,积分图具有两大优点:一是通过积分图可以实时获得图像特征值,原因在于积分图可以根据已知特征值、特定逻辑进行推理,无需进行多次扫描,便可以输出新图像中的特征;二是积分图不会受到图像位置的影响,图像特征实际尺寸不会对信息运算处理时间有任何干扰。系统训练期间,要持续评估训练情况,若训练结果未能满足设定标准,则需要继续相应训练,阶段训练完成后,把产生的全部信息以临时文件的形式保存,全部训练结束后,把信息转存在XML 文件里,安排相应测试,如果测试结果达标,则可以进行下一环节。

1.2.2 AdaBoost 算法

使用该算法需要确认疲劳驾驶即为训练目标。由于判断疲劳驾驶的依据为面部信息,如驾驶者双眼是否正常睁开。因此,在系统训练时,应针对眼部睁合情况设置训练周期与权重。一轮训练完成后,可适当减小训练结束部分的权重,同时提高未结束分布器的权重,从而提高训练效率,确保人脸检测过程稳定[2]。

在通过上述训练后进行系统人脸识别功能测试,调整图像采集角度、背景与光线亮度、面部表情。测试结果显示,正确率和识别效率良好。根据识别时长,光线良好的检测速度更快,可以达到预警要求。

1.3 图像预处理

图像光线、拍摄角度均会影响识别结果的准确性,而光线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摄像头安装时会选择较适宜位置,角度趋于固定,天气良好时,人脸识别质量更高。但夜间车辆经过路灯时,路灯所发出光线会反射到驾驶者面部,即便使用红外高清设备,也无法保持图像清晰,可能会有模糊、色差及重影等情况,如果直接针对该类图像信息进行人脸识别,会降低实际准确度。对图像资料进行预处理,可采用以下技术。

一是Gamma 校正。用于校正图形内信息,保障输出内容的可用性。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灰度校正处理方法,可以优化图像亮度,操作比较简单,仅需调整参数即可。将灰度校正处理技术用于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如果采集图像处于曝光的状态,则不应选择灰度校正处理技术,否则会加剧图像不清晰度。二是高斯差分滤波,可辨别人脸边缘区域。实践运用中,高斯差分滤波平滑及不平滑参数的差值,经过微分处理,可对人脸轮廓进行定位。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因为人脸本身不平整,引发光线多角度叠加,阴影分布复杂,无法直接全面提亮,导致阴影部分处理难度较高。运用高斯滤波器可以提前过滤掉一些低频信号与冗余数据,缓解由于阴影引发的问题,确保人脸识别准确性。此外,该技术可解决图像过度补偿的问题,通过控制高频与低频信号的方式,减少噪声等外在条件的干扰[3]。

1.4 眼部检测

在人脸图像中,眼部属于较为复杂的构成,检测通常分成两步:(1)通过灰度投影处理脸部图像、定位眼部位置,基于此进一步细分;(2)锁定相对复杂的部分,按照人眼划分标准,筛除人脸其他区域,余下的便是眼部。

1.4.1 利用灰度投影完成初步眼部定位

功能的实现依据如下:人脸每个区域特征都有差别,嘴巴与眼部等位置光线偏暗,在图像积分法下,该类面部区域参数相对偏小,借此能提取出人眼特征。为此,需要先建立灰度投影和各区域积分值,确保系统能够根据脸部宽度与各区域基本分布对应关系,找到人眼大致位置。将灰度投影技术与图像积分搭配使用,可以锁定人脸不同器官所在位置,从垂直方向来看,由眉毛向下观察,人眼积分值最低,如果由下巴向上观察,嘴巴积分值最小。对于眼部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判断,人脸大致是对称的,水平变量数值设置成面部宽度一半,垂直方向则锁定位置视为4 倍眼部高度,便可大致提取出眼部区域的图像。

1.4.2 根据各区域复杂度实现眼部精准定位

只有做到精准定位,才能准确识别眼部状态,可运用复杂度算法,通过评估不同分区图像复杂程度,找到眼部。正常状态下,人类眨眼速度极快,该预警系统应做到高速识别,为保证系统发挥出应有作用,设计人员决定引入分块处理法,在粗略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划分,其中,最复杂的位置便是眼部。研究发现,各区域面积会给复杂度算法结果产生干扰,面积偏大会降低识别精准性,反之则会提高运算本身的复杂性。考虑到眼部面积较小,建议把分区面积宽度尺寸设置成略小于眼睛宽度的标准,图像高度方面,可根据眼睛在人脸上的大致分布确认。但应考虑人脸本身的差异,在眼部尺寸不同的情况下,无法确认驾驶者眼睛面积,仅能通过大数据经验判断。文章系统搭载的红外摄像设备分块是15×15 像素,系统在进行精确定位中,要按照设定分布规则完成以下操作:首先,筛选出与其他部分没有关联的区域;其次,将筛选出来部分合并,若候选部分达到两个以上,优先选择面积较大的部分;最后,组成确认的区域部分并计算平均值。

1.5 状态判断

针对眼部状态的判断,可通过肤色分割二值法实现。在该方法下,眼部图像为黑色斑块,外部轮廓和人眼相似[4]。在睁眼状态下,黑块面积相对偏大,在半闭时,黑块会随之缩小。在预警系统正式使用前,可以先保存驾驶者睁眼情况下的黑块信息,驾驶期间系统不间断采集驾驶者面部图像,和数据库所保存信息对比,由此判定驾驶者的驾驶状态。在眼部状态对比中,相关运算公式为

P = S1/S0(1)

式(1)中:P 为指驾驶员当前疲劳程度;S1为采集图像中驾驶者眼部睁开面积;S0为正常状态中黑块面积。在系统识别期间,疲劳程度数值处于0~0.25,说明眼睛未正常睁开,而在0.25~1.0 之间,说明眼睛处于睁开状态。

针对疲劳程度的辨别较为复杂,本文选择运用PERCLOS 原理和眨眼频率实现。从医学角度来说,正常状态下,人眼眨眼频率是10~15次/min,也就是眨眼间隔在4~5 s,并且大多数人单次眨眼大约会花费0.2 s。在评估驾驶者疲劳程度中,可以设定眨眼最小次数,但是次数上限可以适当放宽。在确认基本参数后,选取几段采集到的视频资料,对比实时信息特征表现与正常值的差距。通过相关测试统计来看,在疲劳驾驶状态下,很难锁定眼部虹膜位置,所以如果只依靠眨眼频率判断驾驶状态,精度上可能会略有欠缺。在轻度疲劳状态中,此时的系统不能及时察觉,失去预防的功能。因而,在此基础上,搭配PERCLOS 原理实现进一步识别。应该强调的是,为了有效发挥出预警的作用,可分级处理疲劳程度,根据数据反映实际问题,降低系统辨别的难度。以采集视频分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认驾驶者在单位时间内眨眼频次,最终确认每分钟内。按照眨眼次数分成5 个疲劳程度,即①[0,5)、②[5,10]、③(10,15]、④(15,20]、⑤(20,∞),在单位时间内眨眼次数处于①区间,说明是中度疲劳,系统技术许可的条件下,可安排车辆减速与并道,让车辆平稳停靠,利用车联网告知交管部门。如果在②区间,则是轻度疲劳,由预警系统提示驾驶者并发出报警,紧急情况下可控制车辆减速。但如果眨眼次数太多,驾驶者有可能存在眼部不适,假设持续流泪,会阻碍驾驶者视线,系统同样需发出警报。

2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硬件设计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运行中,通过无线网络与信息采集检测算法、嵌入式网关等方式,结合5G 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在硬件装配方面,需综合考虑成本与稳定性、调试便利性等。

2.1 传感设备

为避免对驾驶者产生干扰,选择温度与CO2的传感装置,这两项环境条件均是造成驾驶者疲劳的关键因素。汽车内部空间较小,如果温度超过25 ℃,可能会使驾驶员产生困意,影响其专注度。选用的温度传感装置为“单总线”结构设备,功耗相对偏少,且体积较小,无需额外连接元件。驾驶者需提前设置报警温度参数区间,一旦检测数据超出设定范围,便可发出警报。另外,需配置CO2传感装置,并选用功耗相对较低的型号。

2.2 扩展模块

系统搭载扩展模块包括3 个,分别是ZigBee 模块、视频采集模块和5G 通信模块。

2.2.1 ZigBee模块

在车联网下,ZigBee 模块在无线网络和外部网络连接中起到关键作用,包含协议组网与格式转化、通信等。在该系统中,按照设计功能与相关需要,选择相应通信模块,在其中搭配射频收发器以及微处理器等。以CC2530 芯片为例,其设有一处外接端口,支持发出指令与读取信息,同时集成相应解调器,实现调制多种格式信息,保障信息基本的传送效率。将其当成ZigBee 模块协调器,在保障ZigBee 模块功能有效发挥的同时,还确保网络通信顺畅[5]。

2.2.2 视频采集模块

系统该项功能主要依靠摄像头,可装载的图像传感装置包括CCD 与CMOS。前者运用优势在于体积与自重、噪声均比较小,目前在很多领域系统中均有使用。后者噪音偏大,图像分辨率小,但由于其体积小、价格低,耗电量也比较少,所以在低端影像领域中也有应用。疲劳驾驶预警系统要求可以在光线昏暗的状态下,也能清楚采集图像,所以需要装配前者。系统微处理器本身设有USB 接口,可连接摄像头,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初步转化,利用疲劳检测算法判断驾驶者当前的状态,并把所得数据上传给监控中心。

2.2.3 5G 通信模块

现如今,数据通信方法较多,基本可分成有线与无线两种。前者是在嵌入式模块中插上网卡,利用网线完成通信。后者更加丰富,如可选用无线网卡与拨号上网等方式。目前,比较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就是5G,可其稳定、高速地传送实时采集的图像数据。在路上行驶期间,如果驾驶者出现疲劳驾驶的特征表现,系统会把车辆基本资料、当前位置及时速等,借助5G车联网发送给附近车辆,确保其他驾驶者能够了解身边存在的危险点,留出足够时间让其他汽车做好紧急准备,预防严重交通事故。在该系统中,选择5G 通信模块,通过蜂窝车联网,依托于PC5 接口,实现V2V 通信,汽车用户信息收发主要是半双工数据状态。其中,发出用户借助广播机制,由副链路把车联网所需数据传送给设定半径内若干用戶,如此不仅可以对存在疲劳驾驶的驾驶者起到预警作用,还能保障周边车辆提前收到信息,实现全面互联,最大程度上确保交通安全。

3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功能

3.1 多角度动态监测驾驶者状态

传统预警系统分为两种:一是利用传感装置获取汽车车速、转向盘角速度等各类数据,以此判断驾驶者当时状态;二是让驾驶者佩戴有关仪器,检测脑电与心电信号,评估其当前状态。以上两种预警系统中,前者监测精度有限,误判率较高;后者监测精度较高,但由于驾驶者需要佩戴多余设备,可能会对其驾驶状态与观察路况动作造成干扰。系统根据人眼状态、内部环境、眨眼频次进行判断,既能够保证较高的监测精度,又不会对驾驶员带来额外的干扰[6]。

3.2 分级判断驾驶者疲劳程度

结合上文对该系统的讨论,选择分级判断的方式,根据驾驶者实际疲劳状态,启动相适应的报警措施,降低由于系统误判,干扰到正常驾驶。若通过传感设备确认车内CO2超标,可以立即提醒车内人员开窗通风,预防驾驶者产生困意。假设驾驶者目前处于轻度疲劳状态中,系统便会预警报警,同时发出短促蜂鸣声,车辆一定半径内的其他汽车均会收到报警信号。如果是重度疲劳,系统在语音报警的过程中,发出连续蜂鸣声,通过车联网告知交管部门。

4 结语

总之,将低延时、吞吐量大的5G 技术与车联网结合,可以为现代交通管理提供更大的便利。基于以上技术所开发疲劳驾驶预警系统装载有多个功能模块,可以有效采集与处理驾驶者面部图像,通过眼睛闭合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疲劳驾驶的情况,并通过车联网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加强对交通事故的预判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率。

猜你喜欢
驾驶者预警系统眼部
民用飞机机载跑道入侵预警系统仿真验证
一种基于CNN迁移学习的井下烟、火智能感知预警系统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发明电波感应器防止开车瞌睡
为什么要做眼部检查
桥、隧安全防范声光预警系统
戴眼罩有助消除眼部疲劳
如何消除用电脑后的眼部疲劳
美国最差司机在哪里
福特推出全新智能车速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