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菲
当作家路遥决定创作《平凡的世界》三部曲时,他的第一个难题是确定小说的写作风格。当时,中国的文学形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各种国外的思潮席卷全国。路遥一想到这部作品将费时几年,而等到作品面世时,文学写作风格又不知道会发生多少次更新,心中就无比焦虑。但理智告诉他:不能轻易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因为任何一种新文学流派和样式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一味地模仿别人,忽略本民族的深厚历史文化,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引进”注定没有前途。思索再三,路遥还是决定用自己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解构这部规模宏大的作品。事实证明,他对文学大方向和对自己擅长领域的判断都特别准确。这样准确的判断,正是这部宏大作品得以成功的基石。
寫作方式的问题圆满解决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当路遥满怀激情地写下开头第一页时,却发现满篇都是“张牙舞爪”的内容,他只好撕掉重来。就这样一边写一边撕,三天过去了,除了纸篓里的一堆废纸,稿纸上仍是一片空白。痛苦的煎熬之后,路遥开始冷静地思考,这三天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自己太渴望在文章开头一鸣惊人。但其实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会在开头就大做文章呢?路遥复盘之后,思路豁然开朗,开头也就出奇顺利地写出来了。五六天过后,他已经初步形成工作规律,掌握了每天大约的工作量和进度。他在墙上贴了一张表格,写着从1到53的一组数字。第一部共53章,每写完一章,他就勾掉一个数字,代表自己又向目标迈进了一步。正是这样精确的目标管理,才让他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写作计划。
回望路遥的创作历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大作家的工作风格也和普通人一样,是从最初的兵荒马乱一点点修正到井然有序的。刚开始做一份工作时,普通人也常常找不到头绪,理不清方向,就如同路遥最初一样,一筹莫展。而当我们在一次次失误中找到问题,在一次次前行中总结经验,也就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工作节奏”:对行业方向和自我能力的准确判断,会成为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对工作亮点、失误的总结和复盘,会变成我们能力提高的保障;对工作节奏的把控和严格自我约束,会化作我们抵达胜利的最大驱动力。当我们懂得在失败中及时反省,在前进中保持自律,我们就能一往无前,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
心理学上有个“巴纳姆效应”,指的是我们常常会受到周围信息的干扰而迷失自我,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清晰地认知自我,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偏离正轨,任何微小干扰都容易背离初心。
《无声告白》里有句话特别让人深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是啊,人生就是一次单程旅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目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我们唯有找准自己的节奏,才能远离生活的喧嚣,奔赴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