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层次到类型:中高本衔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2023-09-07 08:04王春絮张春明邓三鹏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类型化层级协同

王春絮 张春明 邓三鹏

实施中职、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简称“中高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路径,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需要、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1]。近年来,我国出台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随着职业教育体系内中高本不同学历层次的职业学校设置日趋完善,对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纵向衔接培养的类型定位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实际上,职业教育的跨层次衔接培养问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与改革中。美国在2006年通过《卡尔·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层级间的衔接进行了规定,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职教学生的教学和学习不再单一指向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而是将某一学段置入整个职业生涯和技术生涯中,在整体指导下开展局部工作[3]。德国从职业技能水平框架出发,构建了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资格标准,特别是资格框架等级标准界定、资格类型规范画像等,从形式和内容上创造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的典范案例[4]。日本自2019年开始设立专门职业大学,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学分制和选修制,学生可以通过提前选修课程完成学习过程,且得到不同学段学校的认可[5]。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的本质是在职教体系层次结构的支撑下,通过建立一条跨层次的人才培养链条,使学习者能够顺畅地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过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为职教学生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中高本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一种基本趋势,特别是对于我国一批新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而言,它是发展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路径[6]。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具有多年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经验。为此,研究我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中高本衔接培养的探索历程,探讨我国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对当下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历程

构建层次结构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2015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国内第一所本科层次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函》中明确指出: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重点探索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教育部要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了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层次完善:形成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雏形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获批本科层次院校前,便已开展了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与实践。2011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天津市8所中职学校合作实践了“3+2”中高职分段衔接培养。2012开始,学校与天津市1所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开展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2011-2015年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即开展了高职专科层次教育和本科层次教育,同时与中职学校保持着人才衔接培养合作,实现了在同一所高校内建立中高本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实施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探索的全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完善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中高本层次间人才培养衔接,形成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雏形。

(二)类型引领:创新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特色

2015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开设的本科专业可直接招收中职、高职毕业生,解决了中高本衔接的“瓶颈”问题。2015-2018年间,学校依托8个中职专业、8个高职专业、19个本科专业探索形成了“一聚焦、三导向、五协同”的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聚焦”指聚焦类型化人才培养定位,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三导向”指坚持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类型化招考方式、以生源特点为导向的类型化培养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类型化评价方式,落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五协同”即坚持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管理机制、实训条件、技能证书之间的协同。

(三)成果示范:开展中高本衔接模式推广验证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不断完善与推广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2018年与河北省承德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对口帮扶职教项目,2019年与河北省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签署结对框架协议。依托“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国家行动计划,2019年学校与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协作项目。坚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学校在柬埔寨创立“澜湄职业教育中心(鲁班工坊)”,援建国立理工大学;2019年在尼日利亚创立鲁班工坊,援建阿布贾大学。

二、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创立了“一聚焦、三导向、五协同”的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理论顶层设计到实践改革阶段的跨越发展,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聚焦: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

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定位既不是传统职教专科的“加长版”,也不是普通本科的“复制版”[7]。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和特质,形成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既有别于传统专科教育,又与普通本科错位发展。

相较传统专科教育而言,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面向企业一线操作岗位,更倾向于企业一线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在培养规格方面,在传统专科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更偏重于工程技术分析与解决能力方面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能够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改良技术、改进工艺、优化流程,并具有根据生产要求进行一定技术研发的能力[8]。

相较普通本科教育而言,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生源情况特点不同。职教生源相较普通高考生源,已具备了一定的职业领域专业基础,存在实践欲望高、动手能力强的优点和长处,也具有知识基础较差,推导逻辑思维及抽象理解能力偏弱的缺点和不足。结合生源特点,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与理工类大学和应用型高校的本科教育区别开来[9]。

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依托职业教育前置专业,在相对确定的职业领域内延续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关注解决企业一线技术和工艺实际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的应用设计与研究能力培养,更强调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属性”和教育的职业特征。

(二)三导向:类型化的人才培养过程

为保证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从招考方式(入口)、培养方式(过程)、评价方式(出口)三个环节入手,全过程把控类型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三个环节紧紧相扣,构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闭环,落实中高本衔接的类型化要求。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类型化招考方式

考试招生是优化类型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关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2011年实践“3+2”中职与高职衔接、2016年实践“3+4”中职与本科衔接、2018年实践“3+2”高职与本科衔接以来,通过跨层次转段招生考试改革,不断深化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类型化招考方式探索,主要包括建设中高本跨层次招生专业对接标准和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转段选拔考核两个方面。

在招生专业对接标准方面,突出类型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以职业能力的接续性特征作为遴选衔接专业的准绳,重点选取职业领域能力要求较高、面向解决较复杂问题岗位、确需较长学制培养的专业进行衔接培养招生[10]。跨层次招生专业间的对接,以职业面向和专业目标统一性为基准,以岗位面向与就业领域相近性为原则,确立职业能力接续性培养需求,明确中高本可衔接专业范围和标准。

在转段选拔考核方面,以满足职业能力需求为基准,优化设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转段升学人才选拔方式。通过梳理满足职业能力需求的必备核心课程,确立专业课考试科目范围。在学科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操型技术技能的考核,同时根据衔接专业特点,适当结合以1+X证书考试替代相应科目或技术技能考核的方式进行。对于行业特色鲜明且社会急需的中高本衔接专业,不断探索拓宽技能拔尖人才选拔范围,将技能竞赛与专业定位结合并对应,采用竞赛获奖免试录取等多样化选拔方式,进一步丰富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途径,满足广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愿望[11]。

2.以生源特点为导向的类型化培养方式

中高本衔接的培养对象主体是职教学生,构建符合生源特点的类型化培养方式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中高本衔接培养实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不同层次职教生源专业背景及其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为基础和依据,打造课内教学和课外培养有机结合的类型化培养体系,实现职教学生“各尽其能,人尽其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出彩”。

在课内教学方面,一是发扬技术技能优势。中高本衔接的职教生源学生,经过中职或高职阶段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已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并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学校主动拓展与区域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建类型化人才培养体系,系统设计中高本各阶段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具体项目实践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进一步发挥职教生源的技术技能优势。二是夯实知识基础进阶。中高本衔接生源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特色,在培养过程中依层次进阶补充思政、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统筹设计各层级专业基础课程衔接体系,针对职教生源特征和职业领域发展趋势,进阶调适各阶段教学内容,夯实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三是优化专业分向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中,根据学生前置专业基础的不同和升学来源方式的差异,实施专业方向课程分类培养,例如,为技能竞赛获奖免试升学的学生单独设立专业方向,以更好发挥学生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培养。

在课外培养方面,一是重视技能竞赛衔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精心筛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项,将技能竞赛获奖列入转段升学加分和课外学分范围,引导各层级学生通过参加学科、技能和创新竞赛,锻炼提升技术应用和技能实施的能力水平,实现课外竞赛与专业学习的良性互动。二是设立学生创新项目。通过设立针对中高本不同层级的学生创新项目,倡导学生在课外专业领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鼓励学生社团发展。学校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实训室资源条件,通过开放实验实训室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为学生社团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配置专业指导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社团开展跨专业、跨层级学习与交流。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类型化评价方式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为依据,以学生胜任行业企业岗位为目标,建立多途径多维度的学习成果质量类型评价标准和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类型化评价方式,为科学调适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支持保障。

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面,学校建立中高本衔接学习成果质量类型评价标准,将学生学习成果分为理论知识成果、实践技术技能成果及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转化成果三种类型。其中,理论知识衔接学习成果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跨专业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通识性知识学习的体系化水平和关联度;实践技术技能学习成果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操作流程、操作规范、操作准确性、实践成果美观度与实用性;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转化成果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使用知识或技术的熟练程度、利用知识和技术的迁移水平、利用知识或技术解决制造业实际问题的复杂程度和综合程度等[12]。

在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方面,学校每学年定期发布中高本衔接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评价、毕业生求职情况反馈、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反馈、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此外,学校对标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跟踪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定期赴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交流,听取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半年后跟踪评价,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类型化评价体系。

(三)五协同:类型化的跨层级培养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院校的大规模试点建设,层次完善、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已初具雏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的多年实践经验为基础,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管理机制、技能证书等五个方面,探索构建协调联动、优势互补的跨层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协同体系。

1.课程体系协同

课程体系协同是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落地的关键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中高本各层级职业能力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为依据,协同中高本各层级院校、专业,一体化设计各层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方面,以不同复杂程度的工作岗位对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为参照,协同中高本各层次职业院校,一体化设计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合理归并相同相近的任务和能力,以加强基础知识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保持前段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以实践性和职业性为重点增强后续课程的衔接性,力求做到同一类专业的各级教育之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既层次分明又协同衔接,有效避免各层级课程体系间不必要的重复或缺失。

另一方面,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发展规律,按照职业能力目标要求,围绕知识、能力与素养三条主线,构建职业能力递进的协同课程体系。中职阶段主要面向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素养培养;高职阶段会更加偏重知识的延展与深化、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养培养;本科阶段则注重专业综合问题的分析、判断、处理以及改造设计能力。

2.师资队伍协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开展者与引导者,中高本各层级师资队伍的协同主要体现在教学共享与项目合作两个方面。

在教学共享方面,一是开展中高本协同教研,在各层级教师间的互动中,开展教学思维的碰撞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二是各层次教师之间相互承担教学任务,本科院校聘请具有丰富车间生产经验的优秀企业人员兼任中高职教师,承担一些动手要求高的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聘请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承担一部分理论教学,为职教学生可持续发展拓展专业思维。

在项目合作方面,一是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中高本各层级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既能够提高中高职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也能够为本科教师开展研究增加实践方面的研究依据。二是联合开展师资培训,中高本院校间委派特定专业教师团队前往其他层级院校开展师资培训,为各层级教师打通职业能力提升通道。三是合作开发教材、课程标准,通过各层级教师的通力合作,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中高本衔接一体化课程标准与示范性教材。

3.教学资源协同

教学资源的协同互惠是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也是衔接培养优越性的体现之一。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充分挖掘利用本校资源的基础上,与衔接培养合作院校共建教学资源协同机制,从自身资源开发与多方联动互惠两个方面实现中高本各层级间的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

在自身资源开发方面,学校以企业“真实项目引领”的各层次间分工协作为指导,探索同一实践场所或同一硬件平台支撑多个层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应用活动,开发中高本不同层次所需的实践项目,实现多层次协调共用。

在多方联动互惠方面,既包括在实验实训室、教学装备、合作企业实训基地等硬件资源方面进行跨层级跨院校间资源互惠共用,也包括在课程、教材、课件、科研资源等软件资源方面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生。

4.管理机制协同

管理机制协同是打破中高本各层级院校之间壁垒的关键举措。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强化组织管理以及创新沟通机制等方式,形成多方联动、协同会商的中高本教学管理协同机制,有效提高跨层级衔接培养教学管理工作的效能,进而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衔接培养质量。

一是成立衔接培养工作委员会。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衔接培养合作院校,以及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等,共同成立衔接培养工作委员会,围绕衔接人才培养实施全过程建章立制,明确职责与分工,加强各层级间的管理融通,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保证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是建立稳定顺畅的各层次院校间信息沟通机制。衔接培养合作院校之间通过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针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细化管理流程,探索有效工作路径,调动衔接培养相关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序推进中高本衔接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5.技能证书协同

职业技能证书是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证明,体现了从事职业领域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等职业基本素养和水平。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1+X证书为平台,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横向上扎实推进校企合作,纵向上深化跨层级证书联动,实现中高本职业能力的有效衔接。

一是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拓展深化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协同合作,及时了解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企业应用实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案例,开展以证书标准为纽带的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条件共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功能,打通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相互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构建中高本衔接的职业技能证书体系,通过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优化中高本各层级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培养,实现职业技能证书衔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保障中高本衔接培养的各层级学生均能获得胜任对应岗位的能力。

三、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和示范成效

中高本衔接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为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搭建中国特色类型教育办学模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创建的“一聚焦、三导向、五协同”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明确了类型化人才培养定位,规范了类型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由“试点探索实践”向“特色模式输出”的转型发展。

(一)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1.创立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该模式聚焦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贯穿中高本衔接培养全过程的类型化育人导向,创造性提出跨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方法策略和路径,解决了中高本衔接培养在培养定位、招考方式、培养过程、评价方式、协同要素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提供系统的可参考方案,为后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打造中高本衔接类型化育人新范式

该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聚焦中高本衔接类型化的人才培养定位,从入口、过程、出口全流程把控类型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发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招考方式,探索实践以生源特点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动态反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形成培养育人全过程的闭环设计,打造中高本衔接类型化培养育人新范式。

3.构建中高本衔接跨层级协同培养新机制

该模式构建多元协同的类型化跨层级培养体系,形成“跨校跨界、多方联动、协同会商、共建共享”的动态优化衔接培养机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管理机制到技能证书等进行了全领域的协同,突破了跨层次衔接合作院校间封闭式办学、单一化考核的构架,成功探索出多方协同推进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中高本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示范成效

1.职业教育衔接体系更加完善

2021年11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正式获批新增硕士授权单位,新增“机械”专业学位授权点。至此,学校基本搭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中-高-本-硕”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实现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理论的顶层设计到实践改革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为职教学生搭建起终身教育的阶段性桥梁。

2.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中高本衔接培养毕业生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达92.01%,企业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满意率达94.5%,对毕业生个人素质中的工作态度、环境适应性、政治素养、创新意识等综合方面满意度达96.67%。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资从2020年的4930元增长到2021年5572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麦可思报告)。

3.学校办学示范效果凸显

近五年,学校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要媒体报道,接待国内外百余所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来访学习,通过国培项目培训师资4000余人。自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排行榜中,学校连续三年名列第一。此外,学校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中高本衔接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办学水平受到国外院校广泛认可。

猜你喜欢
类型化层级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