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扬的路径探析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3-09-07 07:17曾海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中医药思政文化

曾海苹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1]提出: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1 中医药文化及其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 周年贺信中进一步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

薛公忱[3]、张其成[4]等学者探讨过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 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中医药文化定义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其文化内涵包括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

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同时也改变着人的习性和气质[5]。中医药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中医整体观具有整体性、协同性、统一性的特点,与“三全育人”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性[6]。从中国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凝结成的精诚仁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精髓,蕴含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价值[7-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9]。通过教育实践,将中医药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使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10]。

2 中医药文化传扬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经济、政治战略的实施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实施中医药“走出去”战略,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中医药外向型人才。然而,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育人往往分属不同系统,且三者的主体更是存在一定程度割裂。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做出要求。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第一平台,在教学实践和文化推广中任重道远,应发挥其独特的办学优势。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自当竭诚尽智,以师承教育的形式,结合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中医药人才,并利用校园文化优势与互联网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提升民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贡献力量。

2.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教育部2020 年5 月28 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1]。

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中医药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进行改革。

从学生专业出发,结合历史、时事和社会事件,挖掘思政元素,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思政元素,建设具有共享共用特点,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实用案例和素材资源的思政素材库。如中医药信息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药古籍和知识图谱等进行加工处理,构建中医古籍数据库,进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挖掘。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坚持文化本位论[12],将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相结合,注重中西方文化对比,利用云班课、“Unipus”或“WE Learn”教学平台,构建思政素材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鉴赏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传递“药食同源”“医武同源”“医艺同源”等中医药文化理念,锻炼学生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缓解“中国文化失语”[14]的问题。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坚持中医经典回归临床,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深入推动新时代思政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3]。

2.2 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联学生会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涵养文化自信。”[15]

传统的中草药材展览、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中医药经典文化诵读竞赛、太极拳、八段锦比赛等校园活动,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推动了校园优良学风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而且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是中医药文化宣传的主力军。学生利用假期组织“三下乡”活动,走进农村乡镇,开展义诊义教,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国医学与文化的使者。

2.3 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指人类通过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智慧和技能,利用传统技艺或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深挖、提炼与创造,形成具有艺术性、时代性和高附加值特质的产品[16]。文创产品集实用功能、美学创意和文化内涵于一体,将文化从知识场域引入应用场域,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满足了公众的精神需求,更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2.3.1 毕业寄语与纪念礼物

毕业季校园里的横幅,“生地当远志,熟地盼当归”“半夏不留行,天冬自当归”“莫管吾辈升降沉浮尝尽五味人生,多顾苍生温凉寒热悟透六经疾苦”,充满着浓厚中医特色的毕业寄语,寄托着不舍之情,勉励莘莘学子怀揣远大志向,奋斗奔赴远方。201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毕业横幅,“飞扬三里五里确保三焦通畅五脏安和事业终归三元里,屋翳二间三间记得二分阴阳三因制宜人物尤胜二汉间”,具有浓厚的中医针灸特色。上下联由针灸穴位名称和中医基础理论名词组成,巧妙地把老校区所在地名“三元里”镶嵌其中。对联寄意学子毕业以后,要时刻关注自身健康,不忘初心、谨记教诲,努力奋斗,成就辉煌人生。

学校每年的毕业纪念礼物都由学生构思创作并投票选出。以近几年的纪念礼物为例,“玲珑悬壶”寓意“悬壶济世”;“望闻问切镜”以“四诊”为主题;“名方印玺”寓意“以印为礼,以鉴为证,别后思君,相见思物”。2021 年的毕业纪念礼物是医魂双玉。一对黑白双玉,看似“玄学”,却是“悬壶济世”的典故。白玉代表“虎踞杏林春日暖”,黑玉代表“龙蟠橘井泉水香”。

毕业寄语和纪念礼物,增强了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校园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推广。

2.3.2 “葫芦兄弟”中医动漫团队及其作品

广州中医药大学“葫芦兄弟”的发起人林勇凯,在本科学习期间发现,中医学子在中医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困难,他希望找到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中医。在 《伤寒论》经典专家李赛美教授指导下,林勇凯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中医动漫团队,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图说伤寒论》《图说金匮要略》和《图说温病学》。

“葫芦兄弟”团队还将《伤寒论》序及桂枝汤篇做成动漫片段,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播出。之后还制作了《上火就喝凉茶?》《糖人新传》《杏林萌主》等科普动画视频。此外,他们还与广东科技出版社合作,策划绘制青少年中医漫画丛书7 本,使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中医知识。

这些动漫作品把抽象的中医学概念形象化,突破了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桎梏,通过生动而略带滑稽的人物表情、环境、道具呈现方证的内容。作品即可作为教材的学习补充,也可面向大众成为科普读物,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众的范围,提高受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2.3.3 邓铁涛教授学术团队及其品牌产品

从2003 年的非典疫情到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邓铁涛教授学术团队一直积极运用岭南特色的中医药方,扶正祛邪,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非典疫情后,邓教授在原来预防SARS 药方的“邓氏清毒饮”基础上稍作改动,配成邓老凉茶的配方,“邓老凉茶”就此诞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邓铁涛教授学术团队在“邓氏清毒饮”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组定“邓老清冠饮”专方,并研发了中药饮品“邓老清冠饮一号”。此方简验便捷且安全可靠,对预防病毒感染具有一定功效。

2.4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集中医药文物及药材标本的收藏、陈列和研究于一体的高校专业性博物馆,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医药科技类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由药物标本中心、药圃、医史馆3 个部分组成,包括药馆液浸标本展、针灸馆、养生馆、岭南中药馆、室外展区、医史馆和岭南医史馆,并设有中药水晶宫科普互动平台。目前,它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被推荐为广东省首次推出的三大科普经典游精品路线之“养生保健之旅”的主要景点。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仅用中英文向参观者介绍相关的中医药知识,还创作和表演中医药科普剧,寓教于乐。在每年的广州市全国科普日主会场,志愿者们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例如,耳穴疗法体验活动、中医药知识问卷、“巧手分阴阳” 和中药辨识闯关等中医药互动项目,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扬中医药文化。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及其团队将科普宣传、文化展示、生态旅游、互动体验、康养结合有机融合,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的说服力与教化力。

2.5 互联网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日益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为校内学生提供海量在线课程,其中很多精品课程和专业讲座还在B 站发布,如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妇科学等。这些网络课程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学生和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科学准确、权威可靠的中医药知识,还可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即时性和互动性强的优势,边讨论边学习。

广州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负责运营学校广播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和官方微博,旨在发布权威信息,有效整合校内资源,提高校内学生新媒体素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形成传播合力,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有重点地开展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这些网络平台定期发布中医药膳、养生茶饮等中医养生信息。新冠疫情期间,各平台及时普及疫情防控基本常识,将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与公众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有效彰显中医药文化软实力。

部分毕业的学生依托抖音、快手等视频传播平台,将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或将中医药知识与兴趣爱好相结合,把晦涩难懂的中医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健康养生科普视频[17],增进受众对中医药的认同、信任和喜爱,提升我国中医药文化自信心。

3 展望未来

要实现全媒体时代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首先,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组建专业化团队,既有深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扎实的艺术创作功底和审美品位,又有新媒体传播理论与技术,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对科普受众群体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行业、地区、生活方式等进行分层,将中医药文化按不同层次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输出,并搭建虚拟学习社区和互动平台,实现信息渠道的拓展和双向传播。

再次,将文创产品延伸至电子游戏、手办摆件、衣服饰品、文具玩具等周边产品,赠与或出售给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参观者及各类科普活动的参与者,从开发中医药资源到文创产品,打造广州中医药大学品牌。同时,要避免消费主义滋生的伪文化。

最后,要制订中医药术语翻译的标准,致力打破语言障碍,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18]转型,搭建文化交流桥梁,不断扩大彼此共通的空间。

4 结束语

传扬中医药文化知识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相辅相成。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各方面同心协力,毫不懈怠,使中医药的健康理念和科普知识深入人心,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思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