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第一幼儿园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理念变革的典型表现。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对于幼儿来说,大部分的学习是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活动,时刻体现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因此,幼儿园应从一日生活中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将教育内容与一日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创设生活化的物质文化。上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长时间独自参与集体活动。在这一时期内,许多幼儿会因家长的离开而紧张不安,这是他们对新生活的暂不适应,是正常的,但过度的、长时间的不适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生长。因此,营造与家庭氛围相似的环境,减少儿童的不适与焦虑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创设家庭化、软性化的生活空间。例如,在活动室四周布置色彩鲜艳、安全舒适的软包,给幼儿柔软安全的感觉;阁楼式的小床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独立空间,他们可以在里面自由活动;在区域内投放软软的靠垫、雅致的绿色盆景,便于幼儿滚、躺、玩耍。另一方面,创设与小班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墙。活动室中的主题墙,主要展示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在“冬天来了”主题中,教师和幼儿先一起感受冬天的寒冷,随后共同给主题墙中的小动物穿衣服。
提供生活化的操作材料。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材料特别丰富,日常生活中的玩具、食物等物品,都可以成为操作材料。这样的材料容易准备,随手可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这样玩就像真的一样。例如,小班幼儿每个月都要测量身高体重,则可在数字区域活动中举办“测一测”活动,启发幼儿利用一切材料来学习测量方法。生活中常见的杯子、瓶子、食品盒等,都可以投放到数字区角作为幼儿的操作材料,同时,增加幼儿对数字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在中班角色游戏活动“创意坊”中,可以在区角里投放盘子、碗、花生、袋子、绳子、种子等物品,供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意。
提供生活化的指导内容。3—6 岁的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他们往往会在活动中自说自话,自作主张。为此,教师有必要调整原有的指导行为。一是个别化的交流方式。教师在选择组织形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幼儿生活中父母与他们的活动方式。即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注意交流时目光平视,让他们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而不是生硬地介入。二是玩伴的角色。教师要让幼儿玩得快乐、学得快乐,就要放下架子,面部表情尽可能夸张、丰富。三是游戏化的引导。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统一指定性的要求并不能对他们的行为或游戏产生效应。教师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幼儿的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支持幼儿从对物体简单认识和探索到较复杂的假想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