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波
近几年,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愈发重视,学校也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学校通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及能力。不过,其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予以高度重视,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实践活动进行合理设置,以此提高劳动教育效果。
一、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小学学校若想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果仅靠学校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需要家校合作,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劳动教育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学校可以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大扫除、清理学校周围垃圾等等,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劳动技能比赛,比如,如何去除衣服上的锈迹、如何清理地面上的口香糖等等,在这些劳动活动的带动下,小学生也会积极了解一些劳动技能,并且会询问家长,这样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劳动知识,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为其讲解学校的劳动教育计划,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家中鼓励学生做家务,这样也能够增强教育合力,实现对学生劳动习惯的有效培养。
二、结合生活,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学校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置相应的劳动活动,借此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基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劳动,清理路边垃圾等等,并且要将劳动之前与之后的环境情况拍摄下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在校内,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等等,可以为学生示范,要求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要做到桌面整洁、书包有序。针对班级卫生,需要对认真打扫卫生且获得良好效果的学生提出表扬,以此树立劳动榜样,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进而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意识。
结语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校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应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劳动素养等,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素质。在设置劳动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对实际学情予以充分考虑,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