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溯
数学教学观察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理解。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知识及其初步应用技能的课程,以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而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待提升,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迫在眉睫。
最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仅仅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1.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2.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
3.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部分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如果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精确性。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對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有时会发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
3.培养观察的深刻性。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