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运涛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学思融通”的课堂,借用问题导航,引领学生思考知识内容,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加强学思的融合,在学生掌握基本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技能、计算和应用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設计递进问题,提升分析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围绕问题边学边思,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提问时要彰显化学学科的特征,将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通过问题的推进,发展学生的推理与迁移、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留有候答时间,培养思维建构能力
课堂教学的推进并不依赖于多个简单问题的叠加,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学思的融合,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问题的层次水平与难度会有所差异,教师在提问与候答时要有所区分。如果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思维能力,只依赖于延长时间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为学生找到突破点,并适当留时,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顺利解决。对于记忆、理解层面的内容,学生只须翻阅教材便可找到答案。对于分析、应用层面的问题,通过系列提问各个击破,教师适当延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逐个解决。对于评价层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预留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并发现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对比,评价各实验方案的优点与不足。
三、引导主动提问,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能表达自己的疑惑,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与再创造。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维建构的症结处进一步地引导与激励,能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优化,从而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提问,他们会提出诸如“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为什么钠会游走并发生响声”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为学生呈现钠的熔点、沸点、密度等知识,引导学生去猜想反应产物。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学思融通”的课堂,引导学生学、思、评,能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促进他们思维认知体系的建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