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的看法和思考

2023-09-06 04:08:29巫能勇
关键词:劳动技能精神

巫能勇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珍视劳动果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实施,明确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多种劳动技能要纳入课程。就目前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现状,存在原因和问题,劳动培育的重要性及举措等方面,笔者做如下探讨。

一、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及劳动技能现状分析

(一)劳动教育缺乏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理念和肯吃苦能吃苦敢吃苦的劳动精神,且部分教师和家长不注重劳动教育。

(二)劳动锻造缺乏自觉

部分家长不注重与孩子的心灵交流,没有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磨砺,孩子缺乏机会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部分孩子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辛苦,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善于从生活点滴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激发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

二、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一)从“理论”层面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在劳动者奉献中,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科技进步,生活的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人劳动创造的结果,且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离不开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二)劳动可以锤炼学生的品行

劳动可为学生留下宝贵的财富,可让学生养成肯吃苦、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工作能做到兢兢业业。同时,社会是一个系统,是由各行各业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生活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当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生可在自己的劳动付出和努力奋斗中实现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锻炼自己的品行。

(三)劳动是一个很好的“身教”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精神要义,爱岗敬业就是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表现,这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可通过努力工作、踏实做事的事例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影响。

三、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和技能的举措

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技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共同呵护。

(一)家长及教师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做家务劳动

作为家长,可引导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是很好的劳动资源和劳动实践,既可加强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又可让孩子得到劳动体验,提升孩子的劳动素养,为孩子全面发展,锻造孩子的吃苦和扎实肯干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教师可给学生布置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作业,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如进厨房做菜、打扫卫生;一起精心搭配,制作一次营养早餐,开展沉浸式“一日劳动挑战赛”,和家长互换角色一天,切身体验家长的辛苦;要求学生在家学会清理自己的“小天地”……多样丰富的劳动教育作业和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常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品行,同时也掌握了必要的生活技能。

(二)搭建平台,全方位开展劳动实践

教师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具体可通过搭建多种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

2022年劳动课被正式列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启了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及实践探索,如有的学校在校内开辟小菜园、校园农场等,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农耕体验中体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如有的学校研制劳动教育清单,把碾米机、织布机、3D打印机等引进劳动课堂,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懂得生活的乐趣。可见,教师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具有地方元素的“劳动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不仅可在课堂上教学生做饭、做家务,学习种菜等诸多农业生產技能;课堂外,可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家务劳动作业,还可通过团组织、少先队和班级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走进社会,以“小课堂”和“大社会”相结合的方式,链接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

总之,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精心准备,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精神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