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群体对中国现代美育发展的贡献

2023-09-06 01:47周牧
江苏社会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王国维蔡元培

内容提要“美育”是泊来词,中国古代没有“美育”的概念,但有与美育相关的内容。伴随20世纪初留学运动的发展,留学生群体成为推动中国现代美育的主体,并始终与中国现代美育的发生和发展密不可分。留学生群体对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一是译介德国古典美学理论,促进西方美学和美育知识的引入;二是通过审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大学课程的设置,使美育上升为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方针;三是创建美育研究团体和创办专业期刊,推广现代美育思想。留学生群体传播域外现代美学美育理念,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美育的发生、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的中国化。

关键词 留学生群体 现代美育 王国维 蔡元培

周牧,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留学档案的整理与研究”(15ZDB04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留学群体与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研究”(21YJS760117)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文件[1]。回溯历史,在中国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尤其是现代美育的发生发展中,留学生群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在以往美育研究的基础上,对留学生群体在引入和传播域外美育理念,促进中国现代美育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加以探讨,以进一步推动当下的美育研究。

一、留学生群体传播域外美育的文化背景

“美育”是个泊来词,中国古代没有“美育”的概念,但相关内容和实践早已有之。先秦时期产生了多种哲学思想,其中包含了一些美育理念。儒家主张的“仁”和道家张扬的“道”不仅是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美育的目的。而且儒家的美育路径“人文化成”和道家的“返璞归真”既相对又互补。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知识分子精神史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美育史的主要特征。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外关系的变化,“美育”已逐渐演化成一门内涵丰富、“由美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学科”,“其主要支撑学科是美学和教育学”[1]及艺术学。现在经常提到的美育,又叫美感教育,包括“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狭义的美育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的教育”[2]。明确美育的内涵和由来,对于提高对美育的认识、养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西学东渐早已广为人知,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值得注意,这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传播主体从西方传教士到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转变。一方面,就传教士本身而言,在中国编译、出版宗教以外的书籍,并非他们主要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并且是更重要的方面,中国留学运动在1872年官派留美以后逐渐进入高潮。

留学生群体主要指留学欧美和留学日本两大群体。中国人去欧美留学早于去日本留学。1875年,福州船政学堂向英法派出留学生,其中包括后来的翻译家、思想家严复。但大规模留学欧洲却是在1919年,比留日晚了24年。1919年大批学子通过北洋政府“勤工俭学”的公费资助赴法学习。1896年中国官派留日开始,1900年清朝开始实行“新政”。特别是1905年清廷下令“立停科举兴广学校”[3],大力提倡出国留学,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涌向日本,掀起了“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4]。由此诞生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学贯中西的留学生群体,他们还以“寻医求药”的态度结社办报、翻译西方和日本各学科的书籍。其最初标志是1898年留英的严复翻译《天演论》正式出版,此后留学生创办的报刊、翻译出版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00年,戢翼翚、杨荫杭等创办留日学生的第一个译书机构——译书汇编社,后还创办《译书汇编》杂志,编译出版欧美及日本政治学等学科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贺长雄的《近世外交史》等。据统计,1896—1911年间,中译日文书籍达958部(种)[5],包括德国科培尔著、蔡元培翻译的《哲学要领》等哲学著作。留美学生也在1906年于美国创办英文版《中国留美学生月报》[6],刊载了2000多篇文章,宣传中华文化是该报的主要内容之一。任鸿隽、胡明复等还于美国创办了《科学》杂志,“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7],成为近代中国传播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此大潮下,域外的美学美育著作也经留学生群体引入国内。其中留日的王国维从1901年开始通过《教育世界》杂志译介日本的教育、哲学和美学著作。蔡元培在留德之后开始了对德国美学、美育的译介。而早期留英的严复则在1906—1907年翻译倭斯弗的《美术通论》,并于《环球中国学生报》[8]连载。这些西方译著的引入,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发生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上述情况表明,诞生于清末新政大潮中的留学生群体,最早译介了域外现代美育及与美育有关的哲学、教育学、美学成果,成为20世纪前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体。

二、留学生群体推动域外美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回溯历史,西方现代美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最初是从一些概念、名词开始的。而“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1]。相关情况从曾繁仁主编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可见一斑。该书共收入美育家15人: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丰子恺、吕凤子、陈鹤琴、赵廷为、孟宪承、朱光潜、朱谦之、贺麟、范寿康、潘菽。其中12人有留学经历。留日的有5人,为王国维、鲁迅、丰子恺、朱谦之、范寿康;留美的有4人,为陶行知、陈鹤琴、孟宪承、潘菽;留德的有1人,为蔡元培;留英的有1人,为朱光潜;贺麟留美又留德。另外,还有一大批有出国经历、从事美学艺术教育的专家也在积极推动美育发展,如邓以蜇、宗白华、徐悲鸿、林风眠、李叔同、刘质平、吴作人、梁思成、林徽因、聞一多、滕固、肖友梅、周扬、蔡仪等。因篇幅有限,在此选取最具典型性的王国维和蔡元培作为代表,对他们的译介成果和美育思想进行探析。

1.王国维与中国现代美育20世纪初中国美育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阶段,通过早期西方美学接受者王国维在这一时期的译介成果,可以看出当时学术界对西方美学的理解还处在初级层面,认为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美。这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1)通过《教育世界》,引进“美育”概念。1900年王国维赴日留学,一年后回国,在上海的《教育世界》[2]发表多种译作。特别是在成为该刊主笔和代主编后,他介绍了近代国外哲学、教育学、美学、美育等学科的一些名词和知识。1901年他在所译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中,较早使用了“美感”“审美”“美学”“审美哲学”等现代美学、美育词语,同年发表的《哲学小词典》提出了“美学”的基本定义:“美学者,论事物之美之原理也。”[3]1902年,他所译日本元良勇次郎的《心理学》一书有“美之学理”一章。同年他在翻译的《教育学教科书》“本論第2章教育之方案”中,这样解释“美育”的内容:“图画、唱歌等,谓之美育。”[4]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同年,他在《心界文明灯》中把“美的感情”分为“美丽”“宏壮”两种,这可以看作是对“美和美感”进行了具体的分类。他还以西方美学思想观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哲学辨惑》认为:“若论伦理学与美学,则尚俨然为哲学中之二大部。今夫人之心意,有智力、有意志、有感情。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5]在此,王国维不仅说明了伦理学、美学与哲学的关系,还强调了真、善、美的概念和哲学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初,王国维“不仅是国内对西方美学了解最为深透、介绍较多,也是在真正理解和认同的意义上使用‘美学一词最为频繁的新式学人”[6]。

(2)接受德国美学影响,形成独立美学思想。德国有一批杰出的哲学、美学、美育大家,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席勒等,王国维、蔡元培等都曾深受他们的影响。1904—1905年,王国维译介了康德的《汗德之哲学说》、叔本华的《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还发表了评述歌德、席勒的《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合传》等。在《教育家希尔列尔》中,他首次提及了席勒的《美育论》。通过这些名作的研读,王国维“吸取的主要思想正是中国古典美学所缺乏的‘形式与‘游戏维度……以此作为基点与尺度,对中国古典文艺学、中国古典美学乃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建制中的知识分子角色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与评判,从而为百年中国的新美育理论开辟了新视域、新方法”[1]。具体来说,1904年王国维的《孔子之美育主义》是王国维在康德、叔本华、席勒思想影响下写出的一篇重要美育论文,不仅阐释了德国先哲们有关人生的痛苦与欲望、审美与功利、德育与美育等观点,而且将之与孔子的言论进行对比,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创造性总结,在中国学术史上首次挖掘了孔子的美育思想,肯定孔子的诗乐教化作用,认为孔子一生教书育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舍美育无由”[2]。

同时,王国维还提出了中国美育思想中没有的“审美无关功利”等观点:“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者也。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德意志之大哲人汗德,以美之快乐为不关利害之快乐(Disinterested Pleasure)。至叔本华而分析观美之状态为二原质:(一)被观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二)观者之意识,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审美之境界乃不关利害之境界,故气质之欲灭,而道德之欲得由之以生。故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Beautiful Soul),其为性质也,高尚纯洁,不知有内界之争斗,而唯乐于守道德之法则,此性质唯可由美育得之。”[3]王国维有关“审美无关功利”的观点,还见于其1906年的《文学小言》。该文是王国维文学、美学、美育观的重要反映,其核心是超然的非功利文学观和“游戏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此其所以但为天才之游戏事业,而不能以他道劝者也。”[4]因此,他肯定的是源于情、关于景的纯文学,反对把文学作为任何政治形式的工具或追逐名利的手段。

王国维于1907年发表论文《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主张,阐发“优美”与“宏壮”(“崇高”)两个审美概念[5]。这在中国传统文论研究上是一个创新,与美育也有特殊的关系。

王国维对于“审美无关学术功利”和“审美形式”的美学阐释,其目的在于提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只有建立在新的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才可能找到赖以生存的逻辑起点。为此,他以“形式”与“游戏”这两个引进的概念,取代中国传统美育的伦理基准。在他看来,“中国古典审美观的根本弊端在于把本属于形式与游戏范畴的文学艺术活动强行拉入政治功利领域”[6]。因此,他批评中国传统美育中消极的成分,批评中国古代无论是政治家、诗人,还是“小说、戏剧、图画、音乐诸家,皆以侏儒倡优自处,世亦以侏儒倡优畜之”[7],认为封建文人强烈的依附性,导致审美本质的消解,“美之为物,为世人所不顾久矣!”[8]基于这种深刻的反省反思,王国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他的美学观在汲取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美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03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之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美学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9]。在教育中强调美育的作用,是王国维对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2.蔡元培与中国现代美育蔡元培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加之校长、教授的身份,使他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美育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最早追溯“美学”的词源,明确美学、美感与美育的联系。1901年蔡元培在“《哲学总论》中最早引入‘美育的概念,明确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倡导‘艺术教育的独立地位,强调美与艺术的教育在人格和文化涵育中的突出意义,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1]。1903年,蔡元培的译著《哲学要领》追溯了“美学”的词源及本义:“美学者,英语为欧绥德斯Aesthetics,源于希腊语之奥斯妥奥,其义为觉为见。故欧绥德斯之本义,属于知识哲学之感觉界。康德氏常据此本义而用之,而博通哲学家,则恒以此语为一种特别之哲学。要之美学者,固取资于感觉界。”[2]这里对“美学”词源及本意的追溯,既从语源学上阐明了汉语的“美学”来源于英语和希腊语,也说明了康德与美学的关系,最后道出“美学”“美感”(“感觉界”),揭示了美学、美感与美育的联系。

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3]并举的理念,其中的“美感教育”即美育,可见蔡元培对美育的重视。1927年蔡元培在《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中说:“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4]在此,他强调美育即通过艺术教育传播美的知识,培养审美鉴赏力,并在全社会普及。1932年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中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5]这些论述清晰概括了美育的性质和美育与美学的关系。对比王国维和蔡元培对美育概念和美育性质的基本认识可知,他们都较早地引进“美育”概念,肯定美育对人成长的作用:王国维总结了孔子教书育人、“舍美育无由”的一生,说明在教育学语境中“美育美学”的密切联系;而蔡元培最先从语用學上阐明“美学”“美感”的内含,揭示了美学、美感与美育的联系,给出美育的定义,厘清美学、美育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

(2)构建丰富的美育理论体系,推动美育的实施。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渊源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与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其美育思想与美学思想之间关系密切。他通过对“美学的研究,来确定审美活动的价值意义……生发出美育的必要性……蔡元培的很多美学思想与美育思想本身就是一体的,尤其是蔡元培对于康德美学的介绍、阐发、倡导与创造性的改造……能够显示出美育理论与美学理论的……两位一体的特征”[6]。

1913年蔡元培再次赴欧,回国后积极介绍、传播德国美学美育思想。他于1916年发表的《康德美学述》是国内最早介绍康德思想的论文,对康德审美快感“无功利”等“四个特征”[7]作了创造性的中国化阐述。1921年的《美学的进化》是蔡元培关于中西方特别是西方美学演变史的文章,概述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体现了蔡元培的审美观与康德“审美无关功利”观点之间的联系。他说:“美感是没有目的,不过主观上认为有合目的性,所以超脱。因为超脱,与个人的利害没有关系,所以普遍。”[8]此文还特别提及了席勒的美育理论:“一、美是假象,不是实物,与游戏的冲动一致。二、美是全在形式的。三、美是复杂而又统一的,就是没有目的而有合目的性的形式。”[9]

1912年蔡元培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并在教育实践中予以贯彻,把美育思想变为政府行为。1920年他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把“五育”教育方针精简为“体智德美”的“四育”,把“世界观教育”包含在美育之中,进一步强调美育的作用。1917年8月,蔡元培在《新青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肯定美育的普遍性意义:“宗教之为累,皆激刺感情之作用为之也。舍刺激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美学。纯粹之美育美学,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1]美育与宗教的关系是蔡元培美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此文强调美感的超脱性和普遍性,并以此来批判宗教的弊端。其时,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的蔡元培发表多篇美育的文章,大声疾呼在致力于新文化运动时“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以培养人们“活泼高尚的感情”[2]。“五四”以后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育的文章,如《美术的起源》,1922年他提出“终生美育”的观点和实施美育的具体方法,认为人从出身之前的胎儿到葬地的选择都要实施美育、合乎美育,其中涉及多种空间美育的实施。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说美育,一直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3]由此可见,蔡元培对美育的钟情和思考的全面。

三、留学生推动现代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留学生群体不仅传播现代美育理念,而且也是建设中国现代美育课程体系的主体。这具体表现在确立明确的美育方针、在学校设立美育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发表美育研究成果等。

1.把艺术课程的设置写进清末的学制1904年,清廷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它明确规定中小学堂开设与美育有关的图画、手工等美术课程。这对于传统私塾教育的内容而言,无疑是一个突破。它还规定与美育关系极其密切的“美学”为大学工科“建筑学门”的24门主课之一。这是除教会学校,“美学”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进入中国大学课堂之始。留学生为此章程的制定功不可没。1903年王国维最早公开提倡美育,表达了开展美育教学的心愿,提醒“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4]。这种想法也是当时留学生群体的共识。

首先,留日学生翻译了大量日文著作。从1899年至1903年有关日本学制的译著就有《日本新学制》《日本学制大纲》等多种,成为清政府制定新学制的重要参照。而在日本学制中,美术、美学早为内容之一。其次,留学生参与了《癸卯学制》的起草。王国维说:“今日之《奏定学堂章程》,草创之者黄陂陈君毅。”[5]此外,胡钧、陈问咸、田吴照[6]等留日学生均有参加。

从清末蜂拥而起的新教材的编写实际来看,王国维坚持开设的“美学”课程,就是要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美育课程。也正是由于清末留学生的呼吁和参与,作为美育内容的艺术课程成为清政府颁布实施的学制的组成部分,从而最早确定了中国艺术教育、美学与美育的关系。

2.确立美育为民国教育方针并予以实施这主要体现在蔡元培的大力争取和组织实施上。

(1)主持制定美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成为首任教育总长。2月11日《临时政府公报》第13号文件,就是他起草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该文件强调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意义:“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1]蔡元培以国家教育部门主管领导的身份,促使政府正式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指导意见。于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美育”第一次被确立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同年9月,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等多种“学校令”,把图画、唱歌、手工、乐歌等均列为必修课,同时还规定这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数,确定了作为美育重要内容的艺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自1912年到1949年,中国学校艺术课程和美学课程的设置基本形成,或者说具有美育特点或性质的课程设置基本形成。

(2)推动美育课程进课堂。中国20世纪前期的学校美育主要表现为开设艺术课程或开展艺术培训。留学生群体对此做出了很多努力。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彼时高等院校开设艺术课程、美学课程的主要情况如下: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推行学校美育,在北京大学开设“美学”和“美学史”课程。1921年10月,因无合适讲授人选,蔡元培亲自讲授“美学”。这不仅是他“主持北大期间讲授的唯一的一门课”[2],而且也是中国大学最早开设的名副其实的美学课。它表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建设由此开始。1923年,留日、留美出身的美术史家邓以蛰教授讲授北大哲学系的美学课程,其深厚的中西艺术素养、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他开展美育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蔡元培、邓以蛰讲授美学期间,鲁迅在北大讲授心理分析美学。1924年9月,他翻译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并在“中国小说史”课上讲授。1933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的博士朱光潜也到北大讲授美学。自北大开设美学课程后,北京高师、武昌高师、成都高师、南京高师均先后开设。1923年陈望道在上海大学开设美学课程。20世纪20—30年代,留德的宗白华在中央大学主讲美学,留日的张源祥在中山大学主讲美学,丰子恺在浙江大学讲授艺术教育和艺术欣赏。另有多所综合大学及美术学校也都开设美学课程。一大批曾经赴欧美、日本的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质平、梁思成、林徽因、闻一多、滕固、肖友梅、吴作人等,积极投身中国的艺术教育和培训,在艺术院校任教,推动了中国艺术教育和美育教学的开展。

四、留学生群体创设美育团体和专业期刊

20世纪初到4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但各种现代艺术、美育团体不时涌现,成为20世纪中国艺术、美育、美学发展的标志。在此过程中,留学生群体较早创设了一些艺术团体、科研机构和专业期刊。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美育、美术社团达340多个[3]。此外还出现了众多的音乐团体,对中国的艺术和美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及《绘学杂志》在全国各地陆续成立的艺术社团中,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是中国高校最早的艺术、美育、美学研究机构,比起其他同类机构的教育作用,社会影响也更早、更广泛。1918年2月,蔡元培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该会兼具研究与教学性质,宗旨为“研究画艺、培养人才、倡导美育”[4]。它是中国现代史上高等学校第一个新型的美术研究团体,有域外学习背景的画家陈师曾、徐悲鸿等应聘为导师或参与授课。1920年1月,该研究会开办中国画与西洋画两班,更名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所”。其会刊《绘学杂志》发表了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等文章,推动了当时“美术革命”的浪潮。《绘学杂志》对蔡元培而言,“也是他一直致力于倡导的‘美育的一次实践”,“是蔡元培美育实践的重要成果”[1]。

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及《音乐杂志》1919年1月,蔡元培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并任会长,宗旨为“研究音乐,陶养性情”[2]。1920年10月,其宗旨修改为“研究音乐,发展美育”[3]。在成立后的近3年时间里,研究会举行过30多场音乐演出,对促进音乐艺术和美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1922年12月,蔡元培以北大音乐研究会为基础,又成立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并兼所长,音乐大师肖友梅等应聘为导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还编辑出版了当时影响较大的音乐期刊《音乐杂志》。1920年、1921年该杂志发行了两卷20期,在发展音乐美育、传播音乐知识和推动社会音乐活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上海中华美育会及会刊《美育》在数量众多的艺术专业团体中,1919年冬创立于上海的“中华美育会”是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也是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艺术教育社团,其《本志宣言》说:“我国人最缺乏的就是‘美的思想,所以对于‘艺术的观念,也非常的薄弱......我们美育界的同志,就想趁这个时机,用‘艺术教育来建设一个‘新人生观,并且想救济一般烦闷的青年,改革主智的教育,还要希望用美来代替神秘主义的宗教。”[4]该会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学者发起。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戏剧家欧阳予倩等是该会的重要会员。

该会会刊《美育》1920年4月创办,月刊,共出版7期。该刊下设音乐、图画、手工、文艺4个编辑部,其主任刘质平、周湘、姜丹书和欧阳予倩全部为留日出身的艺术家。该刊把美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表明“本志是我国美育界同志公开的言论机关。亦就是鼓吹艺术教育,改造枯寂的学校和社会,使各人都能够得到美的享乐之一种利器”[5]。《美育》所发关于美育的理论文章有吴梦非的《美育是什么?》、吕瀓的《说美意识的性质》等。从内容比重上看,以艺术教育为主,强调具体的美育实践。

五、结語

“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6]这是习近平对近代以来中国人留学动机和历史功绩的概括肯定,也可视为对留学生传播域外美育、构建中国现代美育之概括肯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日益加剧,救亡图存成了每一个爱国者的共识。而出国留学,学习日本和西方的强国之道就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更激发了国人向昔日的学生求师问道的热情。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留学生群体在“美育救国”的浪潮中,把域外多种现代美育、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经由日本或直接从欧美传入中国,同时又站在维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利用西方现代美育理论,开展美学、美育和艺术教学,挖掘、整理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并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美育、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留学生群体对域外美学、美育思想的传播,不但推动了中国现代美育的发展,而且也体现了留学生群体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寻医求药”的一种实绩。

〔责任编辑:清果〕

[1]相关文件主要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等。

[1]杜卫:《美育学是美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学科》,《中国教育报》2020年9月1日。

[2]滕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6页。

[4]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4页。

[5]根据谭汝谦主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统计,该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6]1905年,《中国留美学生月报》(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创刊。该刊于1929年停刊,是留美学生在美创办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杂志。

[7]《科学》1915年第1卷第1期“例言”。

[8]1906年6月29日,李登辉、严复等主编的《环球中国学生报》(双月刊)于上海创刊,设置论说、选稿、词林、译丛、学务摘要等栏日。

[1]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

[2]《教育世界》于1901年5月在上海创刊,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刊物,由罗振玉创办,王国维任主编,至1908年1月停刊,共发行166期。该刊对近代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3]王国维:《哲学小词典》,《教育丛书二集》,教育世界出版社1902年版,第1页。

[4]牧濑五一郎:《教育学教科书》,王国维译、谢维扬等编:《王国维全集》第17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96页。

[5]王国维:《哲学辨惑》,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6]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近代中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三》,《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

[1][6]曾繁仁总编、刘彦顺著:《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页,第11页。

[2][3][4][5][7][9]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第113页,第132—133页,第139—140页,第127页,第4页,第113页。

[8]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教育世界》第69号,1904年第1期。

[1]金雅、聂振斌:《序论》,王德胜:《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页。

[2]科培尔:《哲学要领》,蔡元培译、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4页。

[3]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4页。

[4]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摘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9页。

[5]蔡元培:《教育大辞书》,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90页。

[6]曾繁仁总编、刘彦顺著:《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2页。

[7]康德审美快感的“四个特征”:无功利性、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和不凭概念的必然性。

[8][9]蔡元培:《美学的进化》,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第96页。

[1]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6页。

[2]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1页。

[3]蔡元培:《美育实施的办法》,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7页。

[4][5]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國维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115页,第116页。

[6]周牧:《留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参与和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页。

[2]梁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根据许志浩编《中国美术社团漫录》统计,该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出版。

[4]朱伯雄等:《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1]栾开印:《美术期刊与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开端——以〈绘学杂志〉为例》,《视觉》2022年第2期。

[2][3]张晓农编:《中国声乐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第152页,第152页。

[4][5]吴梦非:《本志宣言》,《美育》杂志1920年第4期。

[6]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1日。

猜你喜欢
王国维蔡元培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借衣服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帮忙也要看情况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