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阳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
在当下的历史教学课堂中依然存在评价理念落后、评价方式陈旧的问题,特别是评价没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所以未能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历史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学科素养指导下的历史多维教学评价展开分析与探讨。
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功能为教学决策、优化教学提供了依据,推动着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所以,良好的教学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为目标。由此,这样的评价必须具备如下特征:
评价目标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因此,评价目标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如果评价的目标脱离了教学实际,那么其评价活动的开展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检测,教师也无法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进而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同时,评价目标要具有可行性、直观性的特点,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目标完成情况,为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依据。所以,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要保持一致。
评价的关键就是收集和整合学生的学习信息。而如何收集有效信息与教师选择的评价方法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从而确保评价任务的有序开展。
从隶属范畴来看,教学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在于评价结果的合理应用。教学评价的结果需要通过反馈让师生了解,而后通过优化教学达成目标。因此,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师生是评价作用发挥效用的关键一步,是教师调整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的基础。为了将反馈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在反馈前,教师必须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升评价反馈的真实性、合理性。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新课标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评价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为此,教师要增加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在多元评价中,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评价目标与标准,从而在目标的引领下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综合能力。
1.确立教师分层评价标准
新课标明确了把握历史核心素养内涵与学业质量描绘特征的要求,通过对各学段、模块、单元课的规划,从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方面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制定量化评价目标,以确保教、学、评的相互促进和推动,助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以模块、单元、课时主题为目标制定评价标准非常重要。同时,新课标强调要制定符合学生学业质量要求的评价目标,所以教师要平衡好教学内容、历史核心素养等要素,让其与学业质量要求相一致。由此可见,新课标是高中历史课程评价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第一,基于单元、课时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依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可行的课时、单元教学目标。第二,制定课堂各环节情境构建的评价标准。自新课标理念落实以来,以发展学生史料研究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由此,必须制定史料研究学习活动的教学评价标准,即“史料应用的目的、选择的史料是否有价值、史料是否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利用史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效果”,然后将其落实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第三,确立单元、课时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依照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要求,制定各学段的分层教学评价标准,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第四,确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依据的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以历史核心素养为依据,制定丰富的教学评价内容标准,增加教学目标、教学反思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交流平台。
2.制定可行性高的历史分层评价目标与标准
本文以高一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为研究对象,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制定了评价标准量化表。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分为目标与过程设计两个方面。教学目标评价标准:教学设计思路(理念是否突出、环节是否连贯、目标达成度,2 分);学情分析(是否符合学情,目标完成情况,1 分);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是否依照新课标要求开展、情境构建是否与内容相关、教学重难点的提炼是否明确合理、方法是否灵活多变,4 分);教学目标(目标制定是否依照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解决了学生的核心问题,3 分)。教学过程评价标准:环节的构建路径完整性(是否与学科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相适应、是否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探究性问题、是否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核心素养的设计意图,8 分);情境创设丰富有效(是否推动着学生的主动参与、史料研究学习是否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是否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是否达成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8 分);教学内容紧扣目标开展(重难点是否突出、各环节的过渡是否流畅和紧凑、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的特色,2 分);板书设计与目标相适应(是否突出了重难点、是否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有助于学生系统知识体系的建立,2分)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分为教学过程中体现的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路径、问题情境创设、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把控五大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体现的目标(教学情境和问题创设是否依照主题开展、设置的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实际探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达成度,10分);二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路径(是否以学科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为标准、材料选择和以材料为基础的问题设计是否与教学主题相对应,10 分);三是问题情境创设(是否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情境、设置的问题是否对学生的课堂知识理解有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完成的情况,10分);四是师生互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教学目标、问题设计是否体现层次性、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10 分);五是教学过程把控(内容讲述是否精准和有逻辑性、课堂内容是否有知识性错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否贯穿教学的始终、是否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10分)。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从目标评析、课堂实施效果、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开展。教学目标评析(目标的确定是否能够突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2 分);课堂实施效果(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师生互动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6 分);教学建议(分享听课心得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改进建议、能够避免对立情绪,2分)。
3.推进历史课堂分层教学
推进历史课堂分层教学可从学校教研组备课和教师技能大赛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学校可以组建历史教研组,定期开展备课活动。教研组成员应共同研究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分层教学的指导方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及时分享优秀的分层教学案例和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历史教师技能大赛,以鼓励教师研究和探索分层教学策略。在比赛中,教师可以展示他们在历史课堂中的分层教学实践,并分享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果,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分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交流,进一步提升历史课堂分层教学的质量。
1.基于课堂问题、课后作业水平测试开展教学评价
以高一历史课堂问题、作业水平测试为例。教育评价一般按照课时核心素养目标和路径开展,重点围绕情境构建、问题设计、史料学习等,而后设定核心素养达成的课堂问题,测试作业水平。例如,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学习中,教师在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通过史料分析,了解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废除的原因,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意义;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分析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起到的作用,从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关于这一课时的课堂问题或课后作业水平的测试设计如下:
材料一:按以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审定覈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失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杜佑《通典》
材料二:开皇十八年七月,隋文帝下诏宣布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并命按十科举人。明经、秀才、进士三科的相继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教学问题:结合材料一分析,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特点、标准。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区别和联系。
依照上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确定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课堂教学的开展路径,设计课堂或课后作业水平测试。从水平测试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的检测作用。
2.依据市区历史导教导学、阶段性测评开展评价
遵循学业水平命题的原则:依照新课标强调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注意事项进行设定,选择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意义的内容,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评价,以反映学生学业质量的水平层次。
合理分布试题难度:试题在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难度的逐层递进,起到“承上启下”的教学反馈作用,如此能够通过考试让学生将后续高二、高三阶段的学习有效连接起来。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衡量学生的进步或水平是否已经达到教学预期目标,能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从而为调整教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而教学反馈就是把教学评价结果告知学生。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业质量达成情况的评价反馈,及时优化反馈方法,从而突破核心素养发展瓶颈。具体操作如下:
1.细化评价反馈
将评价细化就是搜集学生日常、阶段性的成果对学生做出判断,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高三模拟统考,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平台,将细化评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度的反馈手段,指导教师通过精细化分析突破教学瓶颈。细化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得分题、失分题,明确得分题的答题思路,增强学生的备考信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得分题,了解学生能力素养的达成情况,把握失分的原因。第二,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容易丢分的问题,并对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和整理,找到解决学生思维瓶颈的对策,具体可以分析此类问题的展现特点、核心素养考查意图、学生的答题情况、此类问题解决的思路。第三,将整理的思路进行反复训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对历年高考真题的训练、讲评和分析,开拓学生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最终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发展学科素养的路径。
2.发挥多元跟踪调研评价作用
对课堂实效性的跟踪调研评价,除了学业考评评价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提问、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等方式展开。如课堂观察: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史料学习情况;观察问题设计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观察学生在真实历史情境中的探究情况;观察学生自主讨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上述,学生的表现可以判断学生在历史课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目标与教学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结合历史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和学生自身能力等,明确学生表现与素养目标的完成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