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的变奏

2023-09-06 08:12刘子骏
西部学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自由意志恩典奥古斯丁

摘要:关于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哲学家们始终莫衷一是。处于中世纪之初的奥古斯丁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并在与摩尼教和佩拉纠学派论战中,逐渐形成了有着独特理解的自由意志学说。在早期,他从基督教绝对一元论视角出发,提出了只存在人类道德上的恶、不存在形而上的恶和人具有从罪中觉生的自由等观点。在他看来,上帝能够预知却没有预定人会犯罪,罪的行为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晚期的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概念进行了修正,对人所具有的自由意志加以限定,但仍然没有取消人的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强调“自愿即自由”,即自由意志是人自我决断的自由。

关键词:奥古斯丁;自由意志;兼容论;原罪;恩典

中图分类号:B5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6-0161-04

Abstract: Philosophers have long debated whether or not man possesses free will. Augustine, living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Ages, inherited the rational spirit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doctrine of free will in his debates with Manichaeism and Pelag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 absolute monism, he proposed in the early days that there is only human moral evil, but no metaphysical evil, and that man has the freedom to be born from sin. In his view, God could foresee but did not predestine man to sin, and the act of sin was the result of mans free choice. Later, Augustine revised the concept of free will and limited mans free will, but did not abandon it. Augustine emphasized that “free will is liberty”, that is, free will is the freedom of self-determination of man.

Keywords: Augustine; free will; compatibilism; original sin; grace

古往今来,对于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的问题争论不休。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自我能否依据自身的意愿进行自决,哲学家们对此问题莫衷一是。

自由意志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是从知识论知识论,来源于希腊语知识(episteme)和演讲(logos),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学科。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的视域出现的。在苏格拉底“知即德”“知即德”,苏格拉底道德伦理的核心命题,即美德、真理与知识是统一的。因此,只有在真理的指导之下,人才有机会自由行动。背景之下,真理、美德与自由相互联系。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知即德”的基础之上对自由进行定义,认为求善是人的本性,只能在获得至善的理念之后,才能摆脱低级事物对人的灵魂的束缚,人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1]。苏格拉底—柏拉图视角下的自由观是以理念世界为前提的,由此也开启了西方理智主义理智主义,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与意志主义(Voluntarism)相对立,即认为理智先于意志,通过理智能够达到确定的真理。的先河。但在“求善却不知善”的情况下,人如何获得至善呢?简而言之,当善与真理完全与人隔绝时,我们没有关于善、真理的概念时,我们如何获得善与真理呢?罗马帝国时期的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指哲学上对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客观真理能否被人们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和体系。希腊文该词的原意指反思、犹疑、怀疑,亦指面对彼此冲突的陈述的一种怀疑或犹豫不决的状态。正是抓住柏拉图的这个生存悖论展开猛烈的攻击,从而否定获得知识与真理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学派,又称斯多葛主义,是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也是古希腊流行时间最长的哲学学派之一。古希腊另外三个著名学派是柏拉图的学园派,亚里斯多德的逍遥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则显示出一种宿命论的倾向。但斯多葛学派对于人能否拥有自由意志的问题还没有完全丧失信心,认为人可以在神的恩崇之下获得行善的自由。总体来说,希腊晚期哲学已经对建立在知识论上的自由观进行了全盘清算。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基督教与理性精神的相遇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处于时代交汇点的奥古斯丁奥古斯丁(354—430),又名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天主教译为“圣·奥斯定”,出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亚王国,奥古斯丁曾是一名摩尼教徒,皈依基督教后,成为基督教早期神学家,教会博士。其思想影响了西方基督教教会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并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会。他是北非希波里吉诃(Hippo Regius,即希波Hippo)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视为教父时代重要的天主教会教父。重要的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和《忏悔录》。无疑是众多教父中最出色的那一个,他不仅为基督教披上了哲学的外衣,又没有在希腊的传统中丢弃自己的大公信仰即普世教会都承认的基督教信仰。,奥古斯丁不仅使得信仰逐渐理性化,同时也让哲学逐渐神圣化。信仰需要自由,理性为自由提供方向。尽管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有着深深的基督教的烙印,但奥古斯丁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在与摩尼教由摩尼(Mani)所创立,他认为整个世界始终处于善与恶两种物质的交战之中。与佩拉纠佩拉纠(Pelagius),極力反对奥古斯丁人完全堕落的教义,认为人既然因自己的意志而堕落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意志再次回归。学派论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着他自己独特理解的自由意志学说。

一、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理论内涵

奥古斯丁早年曾经想过加入基督教,但因他认为基督教无法回答关于“恶”的起源问题转而加入摩尼教。摩尼教对于恶起源回答异常简单:善与恶都是我们身体的构成部分并且紧密地混合在一起,善与恶彼此争战不休,所以有时我们犯错并不由己。这种具有“二宗”色彩的教导吸引奥古斯丁长达9年。随着对摩尼教的深入了解,奥古斯丁对于摩尼教的教导越来越不满意,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认为摩尼教的教导使得他“专爱推卸我的罪责,而归罪于不知道哪个和我在一起的并非我的东西。”[2]90公元386年夏末,奥古斯丁终于决定皈依基督教,他开始在基督教绝对一元论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恶的来源问题。

(一)“恶”的起源

与摩尼教的解释不同,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并没有创造恶,整个世界只有一个善的实体就是上帝。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提到“至于恶,我所追究其来源的并不是实体,因为如是实体,即是善。”[2]136这善的实体是万物的源头,是绝对的“一”,这个绝对的“一”不仅是全知、全能而且也是全善的,是世间一切善的来源。

上帝作为至善是不能允许恶存在的,人类始祖被造时灵魂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恶并不是来自上帝的创造,恶也并不先于时空而存在。因此,在奥古斯丁看来,只存在着人类道德上的恶,并不存在形而上的恶。奥古斯丁从秩序论奥古斯丁认为整个世界都处在一个完美的秩序之中,尽管世界有恶的存在,但从整体来看宇宙和谐一致。这也即是奥古斯丁的“美学神义论”。详见奥古斯丁的《论秩序》。的角度入手,将灵魂分为记忆、理智、意志三部分。在人类没有犯罪时记忆、理智、意志三部分处于和谐的状态中。此时,灵魂中较低的部分是不能僭越自己的位置对处于较高部分的意志产生影响的。因此,人类恶的产生就只能是意志自己选择的结果,即是意志本身自愿选择屈从低级存在者。奥古斯丁的这一论断将恶从形而上的层面放逐到了人类生活的道德实践领域,使得人类成为恶的真正的承载者。

(二)从罪中觉生的自由

根据《圣经》中的记载,人最初的堕落是滥用自由意志人类始祖违背上帝的命令听从蛇的诱惑,也就是说人类背弃上帝选择顺从低级存在者。既然人可以违背创造者的命令说明人有十足的自由意志。参见黄裕生.原罪与自由意志──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学[J].浙江学刊,2003(2):4-14.。奥古斯丁在《论自由意志》中坚持,自由选择的能力存在于亚当及其后代身上,这种自由选择的能力是无前因的选择恶与善。奥古斯丁认为虽然没有自由意志人就不会犯错,但同样也认为没有自由意志人也就没有真正的善。自由意志的赋予意味着给予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当有选择的余地时道德责任才是可能的。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的公正恰恰体现在对于“弃善从恶”的追讨。正是这种借助自由意志的自决与选择,才使得人有能力过得上值得奖赏或应该受责罚的生活。这种自由意志给予我们一种命运主人的安全感。“拥有一种生活,其中你不愿意的事都不可能发生,这不是莫大的安全吗?”[3]167奥古斯丁使得人确信,人的永恒命运取决于我们的自由选择。

因此,可以总结“恶生于自觉”,人类选择恶是自愿的。对于上帝来说,人类想要自觉必然是从选择恶中开始的,否则就不会有所谓的自由,正是这种选择才使得人与动物相区别从而成为自律的人。

(三)上帝的预定与自由意志

在《论自由意志》中,奥古斯丁承认上帝预知人会犯罪,但却不是上帝预定了人要犯罪,罪的行为发生是人的选择的结果。

奧古斯丁在《论自由意志》中指出,上帝是能够预知人类一切将要发生的事情,但上帝的预知并不排除人有犯罪的自由。奥古斯丁在此提出了意愿与意志两种概念。人们都是按着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行事的,违反自己意志的事情永远不会产生(奥古斯丁将被胁迫而违反意志的行为排除在自己行为之外)。这样,一方面,人们的行为既是自己意愿的结果;另一方面,人们的行为也在上帝的预知中成就。奥古斯丁认为“没有意志,就没有选择”[3]120。这个原则说明只有人可以做出不同选择,也因此他才是自由的,他才可以为他的选择承担责任。当人类面临善、恶两种选择时,当人必须进行选择时,人类所面对的就是一种可选择性的必然性——必然行善或者必然作恶[4]。上帝对人的预定也就是一种必然性的预定,因为上帝知道人必然作恶,但不应说上帝预知人必然作恶就将上帝当作恶行的第一因。就如同看见一个正在行窃之人,不应将看到行窃的他者同样视为有罪。意愿的能力在人类主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意味着当人类面对善与恶的抉择时,人类并不是被动的,当人类面对威逼利诱时,在生与死的抉择时人们能够舍生取义。人类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封闭维度,而是可以敞开的未来。

二、晚期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的概念在奥古斯丁的思想脉络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奥古斯丁对于自由意志概念不断修正,以至于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概念。但在此不变的是,奥古斯丁认为人们应该在意志的自由选择中不断地向善。晚期奥古斯丁在与佩拉纠学派论战的过程中逐渐从努力求善转向“被上帝给予善”。在与佩拉纠学派的不断论战中奥古斯丁逐渐完善了他的自由意志学说。

(一)原罪下的意志

在与佩拉纠学派论战的过程中,奥古斯丁发现由于早期在《论自由意志》中对人的意志过分信任,从而弱化了上帝恩典的功效,也让佩拉纠学派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奥古斯丁在晚期著作《论原罪与恩典》中,对之前自由意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补充,在自由与恩典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在《论自由意志》中,奥古斯丁认为原罪来源于对上帝旨意的违背。人类始祖由于顺从魔鬼,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从而被判定为有罪。这种行为之所以受到上帝的惩罚,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听从了低级存在者;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贪念,这种贪念的产生已经超过保存其生存本性的范围,人类始祖企图与上帝一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对“永恒者”的沉思到转而屈从于“可变者”,这种转变在奥古斯丁看来就是对上帝的背叛。因此,上帝的惩罚并不是上帝对人类作恶,而恰恰体现了上帝对于恶的追讨,上帝所追讨的就是公正。

堕落后的人处于苦难与无知中,这种苦难被人类始祖的后裔所继承。这种罪在奥古斯丁看来就是欲望之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自己的欲望之中。长此以往,人就被罪的习惯所束缚而不能摆脱,从而陷入到必然性的罪中。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从他生存体验的情感出发,认为自己被情欲所禁锢,“敌人掌握我的意志,把它打成一条铁链紧紧地将我束缚住,因为意志败坏,遂生情欲,顺从情欲,简称习惯,习惯不除,便成为自然了。”[2]154在情欲与意志的争斗中,意志渐渐对情欲产生认同,也就是对于肉体的认同,这样罪就因为意志薄弱而产生了。作为唯意志主义者的奥古斯丁看到了人的意志的软弱性,意志在与情欲无休止的争执中逐渐落于下风。再者,由于习惯性选择恶的倾向,人类单单靠着自己的意志不能转向善。奥古斯丁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感到内心的撕裂,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战争中,他自愿地放弃了向善的可能性而走向善的对立面,这种错误的选择让奥古斯丁不可能再次审视自己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是他自愿赞成后所做出的决定。所以,在这种原罪的状态下,人的意志始终在罪的控制之下。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奥古斯丁才提出了恩典学说,只有借助于恩典的帮助,人才有可能摆脱罪的束缚,奥古斯丁对于自由意志又有了新的思考。

(二)恩典下的自由何以可能

奥古斯丁提出堕落以后的人性彻底的败坏,人凭借自己的意志是无力向善的,人不能依靠自己的本性来脱罪。所以,人类要想摆脱原罪的束缚就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而在佩拉纠学派看来,上帝赐予人的本性是完全的,人类既然能依靠自由意志选择恶,当然也可以依靠自由意志来自我救赎。纵然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犯错,但这丝毫不影响人类有行善的能力。理想中只要人愿意,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不犯罪。但奥古斯丁却否认了这种可能性,奥古斯丁认为人的无罪是以上帝的恩典为前提的。人与真理隔绝,人被封闭在一个打不开未来的历史之中。人之所以要去追求真理本因真理不在人自身,人对真理无知之时,人的追求是无方向的。此时,为了走出困境,人需要“信心的一跃”,用奥古斯丁的话来说“信仰然后寻求理解”,恩典只能在信任中、在情感的认同中得到,同样,真理的获得也是凭借情感上的认同,情感起着真理与人类之间的纽带作用。正如休谟所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5],理性是迟缓的,理性是在情感之后的。在《论原罪与恩典》中,奥古斯丁将人的自由意志的能力安排在上帝的恩典之下,罪人无法再凭借自己的善行去脱罪。佩拉纠主义的“因行称义”即靠着自己的行为无需上帝的恩典便可获得救赎。就被彻底地驱逐出基督教的正统,因此“因行称义”无疑会加重人的罪恶。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作为意志主义者的奥古斯丁,让自由意志超越理智成为独立的存在,这种独立性使得意志没有任何前因,也就是意志本身就是自己的原因,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意志的自决。自由意志问题从此进入人类的道德实践领域,人的行为选择是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境与情绪给出的,即使在同样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也会根据自己的意志判断给出不同的选择。将自由意志与人的道德选择相关联,其本质并不是给人类戴上枷锁,而是让人可以自律并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奥古斯丁用相容论来解释自由意志的問题,保证了意志的自由问题,但是对于相容论能否成立,后世对此争议不断,奥古斯丁也在极力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他的信仰来说,“恩典”的提出已然是一种最完美的解决方式了。

奥古斯丁的自由观是“相容论”的,认为自愿即自由。即使上帝知道并且预知一切,人类依旧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当人在进行意愿活动进而自决时,只有自己的意愿在决定,并没有被他人以及上帝所干预,上帝没有因为预定而取消人们的意愿。换言之,在人的意愿之下不可能出现他所不愿意的,意志作为人意愿活动的中心点,从始至终都与人本身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0,335,343.

[2]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两篇(修订译本)[M].成官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4]黄裕生.西方哲学史:第3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95.

[5]HUME DAVID.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L.A.Selby-Big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88:413.

作者简介:刘子骏(1997—),男,汉族,辽宁辽阳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为中世纪哲学。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自由意志恩典奥古斯丁
重思康德实践哲学的起点问题
漫画
靠近
在弘忍真身下
论奥古斯丁的“根本恶”观念
实验室里的“自由意志”
伊壁鸠鲁眼中的快乐
探析秘书之独立人格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棉花施用恩典牌有机肥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