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峰
药物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可靠方法,合理运用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状态、提高健康水平。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存在不规范用药的情况,其中以超剂量用药发生率较高。为进一步提升日常用药的合理性,提高公众对于用药安全的认知程度,本文将对超剂量用药的危害和规范用药知识展开叙述。
什么是超剂量用药
药物剂量是给药时对机体产生一定反应的药量,通常是指防治疾病的用量。剂量的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科研人员、药学家、临床药师及医师经过千百次试验,才能确定药物在人体内的最佳血药浓度,从而得到最佳剂量,同时确定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和最大剂量,进而划分最适宜的剂量范围,以及常用剂量。实际用药中,若超出常用剂量范围,则为超剂量用药,会带来极大的用药安全风险。
超剂量用药的危害
在日常用药中,很多人觉得医生开具的剂量过小或效果不足,为追求快速、高效的治病效果,擅自增加用药量,致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甚至危及生命。
毒性反应增强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很多药品原本就有毒性,只是减少剂量应用后,成了治病救人的良药。超剂量用药时,人体内血药浓度升高,药物毒性大大增加,极易损害身体多脏器及系统。例如,抗生素用药量增加,可导致肝肾损害、胃黏膜损伤;部分药物可引起造血系统的损害,如氯霉素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严重后果。这些药物的毒性与其用药剂量呈正相关性,且超出剂量越多,毒性反应越强,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副反应增加
副反应是指药物正常治疗作用以外的其他作用,如抗生素服药后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感冒药服用后出现嗜睡、乏力症状;抗痉挛药物使用后出现视力模糊、口干症状等症状。药学研究人员通过反复的临床实验发现,选择合理剂量范围,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副反应。患者如自行增加用药量,可导致副反应增加,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身体损伤的风险,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增加过敏反应风险
过敏反应是用药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殊反应,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存在较高的过敏反应风险,常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等,严重的可致全身性过敏反应,出现休克、呼吸衰竭等症状,死亡率较高。临床研究证实,不少药物在使用剂量上与过敏反应存在正相关性,即用药量越大,过敏反应风险越高。超剂量用药时,过敏反应风险随之升高,且过敏反应程度也更为严重,患者需高度警惕。
增加耐药性、依赖性和成瘾性
很多药物超剂量使用,反而会增加耐药性,再次使用时影响治疗效果。此外,某些药物长时间超剂量使用,可增加依赖性和成瘾性,对于临床治疗较为不利,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如何规范用药
遵医嘱使用药物
任何药物都有禁忌证和适应证,非专业人员对药效和安全性了解甚少,自行服药存在极高的安全风险。因此,应服用医生指定的处方药品,尽量避免自行购药。部分非处方药品,可在藥师指导下购买使用。为方便医生选择更合理的药物,患者应完整叙述自身病史、用药史、家庭病史、过敏史等信息。例如,父母存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史,为子女开具药品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出现过敏反应。详细说明自身的用药史,有助于医生选择更为高效合理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再次换药的风险。患者要记录好用药要求,可在药盒上标注使用剂量、时间、用药次数等,若存在不明之处,应及时寻求医师或药师帮助。
认识药品后再服用
很多人拿到药物后就直接服用,殊不知该行为容易埋下安全隐患。例如,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在没有咨询药师或看药品说明书的情况下,购买了有明确肾毒性的感冒药,可导致肾损害加重。因此,在购买药品前,应仔细查看药物说明书,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药物是否适合自己,避免出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同时,还要了解药物的作用、有无副作用、与其他药物同用是否会发生反应、是否与自身过敏史存在冲突等。当上述信息确认无误后,再次核对服药剂量,每次用药时间,饭前还是饭后,茶、咖啡等饮料是否对药物产生影响。此外,核对药物是否在有效期内、已开封的口服液等是否失效等,待全部核查完后,才可遵医嘱要求服用。
不同药物的储存要求存在一定差异。药物服用后,应及时放回规定的储存环境中,避免药物失效或变性,影响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定期检查家庭药箱内的药物效期情况,及时清除过期、破损变质的药;已经开封的药物,仔细核对开封后保存时间,清除已超过时效的。
防止漏服药物
按照规定时间用药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但是,很多人在实际用药中容易出现漏服的情况,于是擅自加大用量,将两次药量叠加在一起。这是极其错误的,反而会大大增加用药风险。漏服药物后,应寻求医生和药师的帮助,确定如何安排后续服药方案。
为降低药物漏服风险,应对每日用药情况进行规范管理,降低漏服次数。如医生规定用药时间和次数后,患者可设置闹钟,并注明用药情况,及时提醒用药。服用完药物后,在专用的记事本上记录本次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用药量和用药时间,便于后续查看是否发生漏服等情况。
合理使用中成药
中成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疗效可靠,大众认可度较高。但是,中成药也存在用药安全风险。与西药相比,中成药的成分更为复杂,药品说明书上无法完全阐述所有的药物成分,不良反应更具不确定性。因此,中成药也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能随意调节剂量或增加用药次数,以降低不良反应,保障治疗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