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霏
小学语文教育是很多学生的文学启蒙课程,其教育效果可能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儿童文学同样也能够对学生起到文学启蒙效果。因此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更好地达到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等目的。下面,笔者将基于现状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策略进行探究。
目前,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不擅长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对课堂的情境构建能力不足,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课堂的有效性;有的教师忽略了所讲内容与授课知识点的有机结合;有的教师喜欢随波逐流,缺乏革新精神,最终导致对教学形式的创新只是流于表面,并未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质量的效果。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中,对儿童文学语言的关心度很高,但是对儿童文学的图画关心度较低,这降低了儿童文学的教学价值。究其原因,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设定过于功利化,语文儿童文学不是教育战略,而是知识载体。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儿童文学是一种直接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知识性的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文学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性把握不够准确,使得儿童文学并未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现在,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对语文儿童文学的教学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儿童文学的本质是语文教育,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多共同点,区别只在于故事更轻松有趣、插画内容比较多而已。受此影响,很多小学在教学语文儿童文学时采用理论授课,失去了儿童文学的趣味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了根据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对于知识点中的内容不会深入挖掘。这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的东西仅限于教材内容,对于其他拓展性的知识一概不知。这会妨碍学生语文视野的拓宽,同时也会妨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1]。
选择儿童文学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虽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来选择儿童文学,但他们却选择了教育水平低、与授课内容缺乏关联、不适合自身年龄的儿童文学;第二种情况是老师在选择儿童文学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儿童文学的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有必要重视儿童文学的选择,有必要教授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但是,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中,由于儿童文学的选择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儿童文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内容相差甚远,这会影响教育的质量。例如,儿童文学内容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在实际的授课中,老师会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使故事变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得学生对儿童文学失去兴趣。例如,在读儿童文学之前,教师会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好准备。这样的读书活动,也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另外,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阅读的目标是让故事融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儿童文学阅读中,老师将学生置于故事之外,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儿童文学的故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得到的只是知识信息,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读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之后配以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儿童文学的价值。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灵活地使用语言是一大烦恼。在此情况下,学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认为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中,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语句。学生通过分析语句,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能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也就是说,小学语文的故事教育活动,教师可以阅读为切口,使得学生能够在文本阅读中掌握创意、构思、表现等内容,并在丰富的写作经验的积累下自主编写故事,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的基本认识,但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尚未定型,处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模仿教学,让学生根据所读文章的内容,利用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在临摹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下课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按照这个模式来写,结合生活习惯,写自己喜欢的事物。这样的仿写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2]。
通过更多元化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一些教师基于教育理念想开展优质的语文课后作业实践活动,但由于条件限制却难以实施。因此,学校应积极配合教师,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积极寻找外部资源,让学生能够在最合适的教学和教学资源配置中获得成长。例如,教师可积极寻求学校所在地的社会资源或是学生家长资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场所、实践设备等,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育里得到尽可能完善的教育体验。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团队阅读任务,让学生在互助式学习中深入学习儿童文学,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事先设计好需要在课堂中探讨的问题,之后将其分成不同难度的各个小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小组进行自由选题,当然每个小组的选题不可重复。这样,水平较高的小组通常会选择较难一些的内容,以更好地挑战自己;而水平较低的一些小组则会选择相对简单题目,以确保自己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跟上教学进度。在互助式学习结束后,教师可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其他组的学习成果,进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学生汇报完成后,教师应秉持激励策略,充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并以恰当的形式指出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在了解学生的人格特质和语文水平的基础上,让班级中的学生分小组对阅读材料或是课文中学生觉得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讨论。其中,教师也应注意学生的合理分组。例如,让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组队,让外向的学生积极带动其他人主动发表意见。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选取的讨论阅读资料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趣味性的、符合时代特性的,同时,应充分运用学校中能找到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分析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事实上,小组讨论及组与组之间的讨论都相当于一场小型的辩论,每个组员的看法肯定不尽相同,那么,学生就需要以思想、语言为工具去说服他人,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也能汲取别人思想中的优点,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
使用传统教材授课的最大弊端是,学生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也会无意中夹杂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非常不利。而使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孩子们会被故事所引导,自发地提出“为什么”。当学生产生好奇与不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儿童文学的指引去自己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完整学习逻辑,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以及独立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及时引导那些难以自行找到答案的学生,避免学生降低学习自信心。因此,教师应重视提问的连贯性和多重性,不要深究儿童文学的内容,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活用儿童文学,培养阅读能力[3]。
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融合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学中文字与图画交叉的设计实际上是参考了儿童文学的模式。与传统教学不同,儿童文学的插画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连续性、趣味性,通常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文学中通常画与画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很强。在教学儿童文学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儿童文学中故事的发展和流程,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以灵活、开阔的思维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笔者曾询问过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的态度,他们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只是教科书教育的补充,不能长期、经常性地普及。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果教师能够拓宽思路,使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或许可以取得与教科书相当的成绩,甚至取得比教科书更好的成绩。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普遍使用儿童文学呢?儿童文学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这不就是融合教育的结果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儿童文学,以灵活、开阔的思维进行课程设计,更好地开展儿童文学教学。在儿童文学的课程中,书是重要的构成要素。儿童文学具有画面丰富、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突出、情节丰富的先天优势。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能否顺利融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拥有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才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单一的技术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良好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很多教师对于相关理念仍较为缺乏。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学校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学校也应督促教师学习并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观念,采用更具有关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例如,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开展小学教育,让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科学的教育活动。教师以情感教学为引导,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有助于开展教育,更深入地掌握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教育改革。小学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进一步推动教师的自我变化。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学校应以新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为基础,引进最新的教育理念,并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教育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尤其是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4]。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文学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形式,以更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