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中学 徐 良
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所谓劳动素养,是指劳动者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实践获得和形成的、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是衡量劳动者能否完成某对应性工作的最根本、最直接的能力指标。
从劳动素养的定义可以看出,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是劳动素养的两大基本要素。 劳动心态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其表现形式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对劳动的认识,包括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两个维度;而劳动技能本质上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智力和思维能力,其中体力是基础、智力是核心,思维能力则对劳动技能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主要包括劳动思维和劳动实践与创新两个维度。 显然,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应该围绕劳动素养的内涵展开。
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劳动观念,主要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观念。 在学校开设的各种学科中,不少学科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创设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此类情境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体会学科知识在劳动中的价值,从而促进劳动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诗经·芣苢》中关于采摘的描写、《插秧歌》中关于插秧的描写等, 都可以向学生传达劳动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犁、石磨等劳动工具,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懂得学科知识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学科知识在“劳动中萌发”的价值指向。
劳动思维主要表现为将生产生活中的劳动情境转化为学科问题的能力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推理能力、 论证能力、质疑创新能力等,这正是学科知识育人的价值体现。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劳动中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产劳动中的问题的能力。
例如,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拖地过程中拖把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的模型建构和推理论证,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又如,生物教师在教学“光合作用的原理与作用”时,可以将生物学科的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光照越强对植物的生长越好吗? 农民进行间作和套种的原理是什么? 施农家肥时“正其行、通其风”的根据是什么? 等等。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明确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建立“在劳动中思维”的劳动理念。
劳动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做实验不仅仅是一种实践劳动,更是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并进行科学解释的创造性劳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这些实验时,既可以在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等环节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安全规范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劳动品质和团队合作的劳动能力,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劳动育人目的。
例如,化学教师可以通过过滤、结晶、蒸馏等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的同时,进行实验的创新。 物理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某个物理规律,或以教材后面的课题研究为素材进行探究,涵盖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等环节,考查学生创造性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实验结论的得出,学生整个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到创造性劳动解决学科问题的魅力,提升劳动实践与创新能力。
劳动态度, 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基于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所形成的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学科史和现代科技为试题素材,通过科学家在探索科学真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认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增强科学劳动的意识,从而检视学生的劳动态度。
例如,化学教师可以将拉瓦锡测定空气的成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侯德榜制碱、 阿伦尼乌斯发现电离学说等情境引入教学; 生物教师可以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等情境引入教学; 物理教师可以将奥斯特经过多次探索发现电流磁效应、开普勒经过近20 年的艰苦计算发现行星三定律等情境引入教学。
这些学科史在教学中的融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价值的道理, 还可以让学生领会科学家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的劳动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劳动素养及其反映的价值取向,为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找到了具体载体,指明了育人方向。 为此,教师需要坚定强化劳动教育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观念;要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科学劳动的意识,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劳动者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学科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强化对劳动素养教育的重视,而挖掘和理解学科中蕴含的劳动元素,可为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劳动素养教育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