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理论曾提出,“全面的教育”即“和谐的教育”,而“和谐的教育”需要协同发展。那么,对教育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协同关系中的组成部分,三者如何协同发展呢?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能否形成合力。据统计,我国的总人口中有超过一半是农村人口,显而易见,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走向,而农村教育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家校协同如何有效开展。
谈及家校之间的关系,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合作”。说到“合作”,有主有次,有参与多少之分;而“协同”不一样,协同更注重步调一致、相辅相成,或者说,协同涵盖合作,合作是协同的一部分。家校协同教育与家校合作教育之间具有本质区别。家校教育的传统理解中,学校是主角,家长是配角,家长要配合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当学校没有活动时,家长也就不存在参与性,所以在合作中家长没有主动权。而“协同”则不同,一方面,协同强调家校双方的事务协调,交流互通,寻求促进学生发展的联动效应;另一方面,协同充分考虑到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契合,强调两者之间关联作用。基于此,协同不仅充分保障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更关键的是可以发挥家长的教育优势,有效协调和整合学校与家庭教育双方面的力量,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化发展,继而实现决策的正确性、管理的长效性以及制度各方面的完善等等。
当前中小学校大力推进家校协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实现“家校合力,五育并举”的局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1]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孩子走向未来的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实践效果。在实践中,家校之间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面对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校与家庭,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1.留守儿童与“代理监护人”的教育问题
处于心理和生理迅速成长期的孩子正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本应是监护人的父母却变成了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起初会缺乏安全感,慢慢可能会为一件小事哭泣,时间长了便产生孤独感,不愿与人沟通,甚至性格变得孤僻、乖戾。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很稚嫩,对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既有兴奋和期待,也有紧张和不安,在这样的阶段,情感上无法形成“共鸣”,而“代理监管人”能够给予的只是生活的保障——穿衣和吃饭,却是无法替代完成父母亲式的教育,过大的年龄差异带来的是认知的迥异。《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缺一不可,假设家庭成员只有孩子和老人,那么这种错位的结构破坏的不仅仅是家庭教育应有的效应,往后更会带来无法弥合的教育问题和无法弥补的情感问题。
2.农村父母的认知水平局限,教育理念偏差
文学家老舍在纪念他的母亲时曾经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农村家长由于没有专业的指导,面对孩子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错误时,要么不重视,要么言语过激,更甚者拳脚相向,这种自身教育理念的偏差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可怕的,是成长当中不可逆转的。此外,农村家庭内部成员中认知水平局限,这里的认知指的不单是文化水平,还有缺乏对教育的理解和习得,对知识获得和应用的过程,有两点主要表现:一是“不犯错”型,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学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子,只要不犯错就行;二是“不吃亏”型,孩子在学校“吃亏”了,不管事情原委,一定是别的孩子有错,要么对别的孩子强加指责,要么对老师一顿埋怨。
3.农村地理位置影响,物质条件匮乏
虽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逐步加快,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仍不乏一些家庭受到农村地理位置的影响,不能及时了解外面的学习方式,例如对学英语十分有用的软件等,或者一些点读笔等,不能提供给孩子。而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接受到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比农村里的孩子更加能接受新鲜的事物,同时,能够与外面的知识相联系,而不是只是局限于课本,局限在这一方小天地里。
1.“经验型”以及固步自封
农村教师队伍中有部分教师是成长于农村再回到农村教书,他们对农村熟悉并且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可以很容易地和家长沟通,这些是可贵的资源。如果有效利用是再好不过了,可要是造成观念上的固步自封,心理上对新的观念不及时更新,那“可贵”也就无从谈起了。
2.教育“失策”的偏差
近年来,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施特设岗位计划,对城区教师实行轮岗交流,借此机会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教师年龄日趋年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上这些加快了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年轻教师由于缺少农村生活经历,与农村家长之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沟通问题,特别是遇到教育理念、价值观或是语言不通的家长,几次接触下来,教师和家长非但没有达成教育的共识,却造成了一些误解。这样的沟通就适得其反,长此以往,教师觉得和家长沟通无益,家长觉得教师不关心我家孩子。
1.协同教育中班主任“一把抓”现象
作为班主任,每天事情繁杂琐碎,除了管理班级,担任学科教师,还要积极配合完成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及面对各项检查,基于以上原因,在面对和家长沟通时,班主任尽可能选择性处理急迫的事情而无暇提供学生个性化的表现信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2]家长无法及时掌握校内的状态,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改进,而其余任课教师联系家长要么反馈作业,要么有事找班主任,不难发现,类似这样的教育沟通就变成了以“成绩”为中心,孩子“不犯错”为内容。
2.协同教育中责任界限模糊,形式单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担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这些是新时代的观念;“教不严师之惰”“子不教父之过”,这些是过去传统的观念。时代在进步,但是两者均没有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作出明确的界定。另外,我国法律也缺少对家庭教育责任的界定,这些就间接造成了孩子教育方面责任界定的模糊化。同时,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内容大都聚焦在孩子的缺点、错误和需要提高的方面,而必要沟通也是突发性的接触,日常交流缺乏计划和固定的周期,没有真正实现家校之间常态化信息的互通和交流。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人的一生需要经历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网络时代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虽然社会教育越来越前置,但不可质疑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仍处于首位。问题是家庭和学校教育该如何发展?怎样协同?针对以上叙述的问题和现状,笔者通过下面的途径进行尝试。
《圣经》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牧童大卫打败了巨人歌利亚,为了避开嫉妒他的扫罗,大卫躲进了现在以色列的恩戈地溪谷里,就在这里遇到了一家犹太人,这家有两个蹒跚学步的小孩,从恩戈地的入口到瀑布走路的话大概要一个小时,父母却让孩子们自己走过这一段崎岖的路程,路途中仅仅是抓着孩子们的小手,到达目的地欣赏完瀑布后,父母依然让孩子自己原路返回。“身教”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身体力行,是用一个生命去撼动另一个生命,给生命带来改变、发展。农村家庭的教育,首先要改变的是他们的教育观念,摒弃固有而又陈旧的方式,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很多地方学校已经开展了“家长学校”,给家长以教育,可是由于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家长学校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望梅止渴。那么,如何推进家校协作呢?“家访”是切实有效的一个解决方式。针对班级里面的“问题孩子”,通过走访这些孩子的家庭,发现不少问题孩子的背后总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解决他们教育的问题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小学的一、二年级,刚进入校园,孩子暴露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和举止,这就需要和家长不厌其烦地沟通,甚至手把手地教,让孩子平稳度过这样的幼升小时期。另外,低、中、高年级小学的各个阶段,有经验的班主任会提前预见孩子的变化,每学期和家长一起制定合作计划,再把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教给孩子们的父母,带着他们一起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来。
教师是家校协作中的参与者,更是主导者和实施者。作为农村教师,首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书籍、网络、培训等资源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如家校协作认识上的提高。学业成绩固然是家校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要摒弃重学业轻育人的倾向,孩子的行为习惯、每天的变化都可以成为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内容,提供及时、多样而富有生活化的信息,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状态。同时,教师也要对孩子形成多维度的认识,并将这一认识以常态化的方式传递给家长。其次,加强教师协作意识和能力。如以教师成长作为契合点,联系实际开展家校协同的相关培训。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他们急需与家长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如经验教师分享会、沟通技巧讲座、交流会等,进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助力家校协同关系长期良好地发展下去。
家长是学校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家校协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候,往往家校之间的矛盾就存在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所以应该着眼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网络的搭建,而这一点对于农村学校尤为关键。在农村,家长们疏于管理或不知如何管理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够与教师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件特别有帮助的事情。如通过微信、QQ 等搭建起来的网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进而给到家长建议并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
以往的家校协同方式最常见的是家长会、约谈等等形式。这种方式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意义,关注了结果却忽视过程,继而出现“协而不同”的窘境。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建立教育平台、APP 等,不仅节省时间,同时也能实现关系平等,互通及时,便捷高效。透过这个视角,农村家校协同教育大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一是传统的家访。学校开放日和家长会等访谈式的方式为首要形式,借此可以直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获取家校两者之间的第一感受,为进一步交流奠定基础。二是开展读书计划与读书日。“家校共读一本书”“家长谈孩子”“家长谈教育”等沙龙活动,以活动互动的方式增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亲密感,同时挖掘和培养家长的角色潜力。三是新媒体介入。采取微信、微信公众号、家校教育平台等交互式协同方式搭建家校之间的桥梁,构建及时、平等、互通的家校关系。四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推选、成员定期反馈、监督式的协同管理等能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家校同步发展。
农村家校的协同教育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立德育人为宗旨,方式革新为重要手段,创新家校协作方式为主要内容,建立家校协同的有效机制,进而促进农村教育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