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存存
在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音乐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这对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教师应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深化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打好基石。[1]这就需要教师采取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形式,对节奏练习环节切实加强重视,促进学生在音乐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节奏是一种常见的有速度强弱变化和有规律变化的音乐现象。这种音乐现象既存在声音中,也存在于事物运动以及情感变化等现象中,其节奏变化是艺术美的重要核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的发展源头。[2]节奏于广义上可被理解成一些音乐中快慢、长短等形式,人们有时也会将节奏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例如呼吸节奏等。节奏于狭义上可用来描述音阶之间的长短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节奏不仅存在长短关系,也存在强弱关系,只有强弱才可以产生律动。节奏主要指的是音乐长短关系。
节奏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元素,可以最大程度上塑造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倘若缺少节奏,那么音乐将失去灵魂,即便旋律再怎么动听,也只不过是堆砌的散乱音符而已。音乐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当学生听到动听美妙的音乐后,则会从内心产生开心愉悦的感受,促使人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正能量。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将节奏比作为音乐的脉搏,是节奏支撑起整个音乐,而这一比喻无疑是很恰当的。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伴随脉搏跳动,身体健康的人的脉搏是很均匀且有规律的。当其心态没有大起大伏时,脉搏频率通常维持在一个固定的频率;当有情绪波动时,脉搏频率则会产生变化,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音乐节奏亦是如此,每首乐曲都有基本的速度。比如,在演奏节奏欢快的音乐时,将会弹得快一些;当演奏抒情音乐时,会把演奏的速度放慢一些。然而,每首曲子基本速度不会因此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一首曲子的速度统一性。
在教学课堂中,节奏练习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节奏的显而易见,像汽车的鸣叫,动物的叫声等,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节奏练习让学生充分发现、全面挖掘隐藏在生活中的节奏,以此真实体会节奏所独有的魅力,让学生在积累丰富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也会在系统的节奏练习中进一步掌握节奏自身的强弱规律。[3]将节奏练习融会贯通到小学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音乐节奏练习,学生将会对音乐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当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节奏时,音乐教师便可适当融入“听说唱”的教学内容,同时搭配一些音乐表演活动,使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节奏训练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节奏听辨能力,让学生音乐素养实现全方位增强。
其次,节奏训练可以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音乐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自由创编乐曲的形式,提升独立思考能力、音乐创作的学习能力。不仅如此,“学”与“玩”的有效结合可避免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促使学生在合理的节奏训练中切身体会音乐的魅力,高效理解音乐学科知识,进一步表现自己的音乐技能,以此培养与塑造音乐想象力、音乐创造力。
最后,教师开展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可以打破传统坐而不动的音乐教学模式,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轻松氛围中体会音乐艺术魅力,强化音乐韵律学习,为学生之后的音乐发展打好基石。
在培养学生音乐节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理论知识角度着手,激发学生音乐节奏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知识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要知道,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当教师充分注重对音乐理论性的基础教学,不断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节奏理论的认知,才能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理论知识教学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顺利开展后续的音乐学习实践活动。[4]在传统的乐理知识讲述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音乐节奏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消化音乐,这将对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当用轻松化的、趣味性的讲解方式,不断地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学习及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音乐知识与学习音乐理论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例如,在苏少版《我的朋友Do,Re,Mi》以及《七个小兄弟音乐是好朋友》的音乐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简谱识读能力,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可在学生掌握do、re、mi、fa、sol、la、xi 后,借助全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对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加强对音乐简谱的学习和认知。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设置对应的音乐作业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发挥想象,将do、re、mi、fa、sol、la、xi 绘 制 成 不 同的动画人物,同时保持乐谱最初的结构,让学生在课下自主聆听、学习《哆来咪》,反复练习对简谱的识读,这将对训练学生的节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活泼好动,不愿意在课堂中乖乖坐着听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若教师在教学中全程开展节奏练习,那么教学效果势必是不理想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让学生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采取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节奏练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节奏练习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加强节奏、深化音乐学习技能。
例如,在苏少版《音乐游戏(小音符找朋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熟悉音符相关的音乐知识,加强节奏练习,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借助钢琴的辅助教学作用提升对音符的认知能力。具体而言,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用“音阶歌”为导入,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之后可以将学生按照人数划分为均等的几组,在班级中挑选自愿参加游戏的一组学生,并让学生戴上有不同音符的帽子。在开展节奏练习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借助“听节拍数抱团”这一游戏,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可使用钢琴为学生伴奏,让学生根据音符的不同快慢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音乐节奏感。而这样的音乐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瞬时反应能力,同时还能活跃音乐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可借此提升学生音乐的专注力,为学生日后音乐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由于诗歌自带节奏,因此诗歌是训练学生音乐节奏感优秀的资源库。许多的诗歌较为简单,同时又具备良好的音乐韵律感,利用朗诵诗歌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可谓是一种“双赢”。[5]这种方式不仅能快速、有效提高学生音乐节奏感,也会为学生之后的诗歌学习、音乐学习做好铺垫,进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节奏练习实践中,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诗歌进行训练,最大程度提高学生音乐节奏感。
例如,教师可在朗读训练教学法中带领学生共同朗读《登鹳雀楼》。要注意的是,应当要让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这一诗歌内容,具体的节拍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登鹳雀楼》的过程中,还可引导学生边读边用节奏拍手。而这样的音乐节奏练习形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节奏感,还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习的诗歌,全面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由此可见,教师在节奏练习过程中,可利用朗诵诗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培养节奏感,同时在此过程中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音乐这门学科与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开展节奏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声音,帮助学生开展节奏感训练。这种节奏训练形式不仅能降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不安感和焦虑感,更能在最大程度上拉近学生与音乐学习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苏少版《春天来了》的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网络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春天大自然中的不同声音,以此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音乐节奏。教师还可选择一些具有较强节奏感的虫鸣鸟叫,将其在节奏训练中播放给学生聆听,使学生在大自然的声音中逐步地提高对音乐的感知。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出音乐课堂,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真实地感受与体会春天的音乐律动。此种节奏训练形式,不仅能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更可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声音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不仅能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聆听与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体验实际声音所特有的节奏感,更可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节奏感及音乐素养。
音乐节奏练习离不开乐器的辅助作用。在开展节奏训练过程中,教师须借助乐器辅助教学法,帮助学生强化节奏感的训练。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乐器帮助学生构建节奏概念,全面引导学生在仔细聆听乐器内在美妙旋律的基础上,快速掌握音乐节奏与韵律,提升音乐学习成效。
例如,在苏少版《五彩民族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选择腰鼓、铃铛、沙锤、快板等乐器辅助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在《竖笛练习(一)》中,教师可利用“竖笛”进行一段精彩绝伦的音乐表演活动,让学生在“竖笛”清脆的声音中体会音乐节奏之美妙。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开展“竖笛练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节奏训练成果。这样的音乐节奏教学,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向学生充分展示不同乐器所独有的音乐节奏魅力,以此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会与认知。
总而言之,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节奏练习在音乐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在节奏练习中采取与学生年龄相符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对节奏的精准把握转变成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同时,以此强化课堂趣味,加强与学生之间的音乐沟通和交流,进而提升学生视唱识谱的音乐学习能力,促进教师开展更为高效的音乐教学活动,并以此达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