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2023-09-06 13:27:14☉冯
小学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

☉冯 霞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个中心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方向。基于此,数学教师在授课时,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为核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数学学科知识,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志趣等数学素质。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从学生的成长发展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不仅仅是因为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开端,更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模式、综合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通过这一阶段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并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讲,其核心素养的养成并非数学教学中的知识内容,而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来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通过掌握的数学思维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正确途径。同时,教师也应认识到,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需要经年累月的教育才会逐渐形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数学思维意识,并学会用数学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1]。此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创新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其面对的是所有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学科发展来看,小学数学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其课堂教学更为重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优化,在其中增添了许多创新想法和创新思路。这有助于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础技能的锻炼,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通过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而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此外,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核心素养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在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也明白了核心素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才能实现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成正向的增长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数学问题,提升独立探索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课本中的知识本身是有限的,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书本,更要对书本知识进行拓展。而学生在和教师配合的过程中,要享受自己主动思考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思考方法才是真正无限的,对学生而言也会受益终身。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以具体的数学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多方思考,在不断思考中将问题解决,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讲授中,数学教师需要注意数学问题的有效性,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不能一味求难,太难的题目,学生受自己年龄限制无法深入思考;问题也不能很简单,过于简单的题目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一节时,可以通过预留课前需要实践的问题,如“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元素。或者,教师也可以预留需要具体思考的问题,如“百分数和分数有哪些异同”。通过预留的实践问题或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调动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积极性,从而对知识盲区进行攻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积极询问学生,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讲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样的双向奔赴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采用设计探究数学问题的方式,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就对知识进行预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习知识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师在课堂讲授数学知识时,不仅要注意前期课程导入阶段的情景设置,在课程中期和后期也要设置相应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一直沉浸在想要学习数学的氛围里[2]。但是,对于不同的时间点,教师需要掌握好情境设置的频率。在课程开始时,数学情境设置的重点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课间游戏的状态回归到学习的状态;在课程进行的过程是讲授知识的重点时间段,数学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段时间重点设计数学情境,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充分掌握本堂课的数学知识点,并实现高效记忆;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数学课堂的信息情境,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再次加深学生的记忆。

与此同时,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也要充满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焦点都集中在教师讲授的课程上。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时,就可以设置数学情境。首先用小视频《盲人摸象》进行情境导入,同时,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每个人对这头大象的描述不一样呢”,从而引出答案“每个人摸的部位和站的位置不同,导致最后的描述也不一样”,最后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观察物体》。这一过程于学生而言,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教师后续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通过创设数学情境,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逐步分析、探究,进而寻求到解决答案,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数学思维,增强知识转化能力

正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重点是要掌握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思维强化自身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思维训练黄金发展时期。在课堂上,教师要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系统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数学思维。同时,要在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驱动式学习。此外,在授课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我驱动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解题能力[3]。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的课本中,教师在讲授《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时,应准备好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是如何操作的,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将拼剪、平移、旋转等用来求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在完成演示后,将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拼剪,求取面积。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不会操作的学生进行指导,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己完成这一实践过程。

这样,通过学习拼剪等方法的使用,学生就在动手实践中完成了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学识,强化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重视经验积累,加强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授课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丰富自身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的最好途径。在安排数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踊跃参与,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是在不断积累自己的活动经验,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视野,见识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从而进一步实现自身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水平的提高打下牢固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课本中《倍数与因数》一节时,就可以通过课堂活动,与学生一起完成“7 与7 的倍数游戏”,就是学生开始按顺序依次报数,当遇到数字7 或者是7 的倍数的数字时,这个学生要喊“过”。在具体游戏之前,教师需要预留时间给学生去研究游戏的内容和规则。通过参与游戏,让学生对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不仅积累了经验、锻炼了思维,也提升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烈的,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新奇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通过实际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

(五)结合学生生活,提高学生数学意识

通过对以往数学教学经验的总结,不难发现,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自生活,最终还会回馈于生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时,需要根据现实生活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根据所学进行简单的应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活画面:小红和小亮要去郊游,他们一共带了一个香蕉蛋糕、三个桃子、四瓶矿泉水。其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他们其中一人,你会如何分配这些物品?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二人饮食量大小进行分配,也有的学生说应该根据食物的数量进行平均分配,这样可以保证两个人的食物是一样的。最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本节课要讲授的分数知识。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均分的概念,对后续更好地学习分数知识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并且为学生利用生活画面树立数学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开端作用。

(六)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之一,已经被数学教师广泛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一方面是利用了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小组中会更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更容易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认识面积》为例。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时,学生的学习目标为: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理解面积的意义,并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将其分为五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其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会为学生设置讨论的问题。例如,请根据物体的形状,将物体的表面用图形表现出来;请对展开后的图形面积进行比较。最后,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分别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和图形重叠法进行研究,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有无其他更好的比较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基于上述所言,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的教学策略应该紧跟时代,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同时,也要持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让自己专业的教学知识得到有效的应用。学生也才能接受到专业的培养,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最终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