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敏 黄文波
近年来,一大批反映百年历程、展现英雄群像、塑造家国记忆、承扬民族精神的献礼剧陆续登上荧屏,其中以《功勋》为代表的优秀影视剧的热度高居不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一批批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主旋律电视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思想价值引领,以有张力的故事情节、细腻的细节叙事、丰满的人物形象、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等艺术手段,成功实现了新主旋律电视剧在青年观众群体中的“破圈”,引发了青年群体的观影热潮,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追剧景观。
与大众传播时代的追剧景观相比,新媒体时代的追剧景观呈现出了虚拟共在、即时对话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在青年群体的观影实践中尤其突出。新媒体时代的青年群体不仅观看影像,同时还观看画面上的弹幕甚至进行实时的弹幕互动。弹幕原指射击游戏中密集的子弹[1],现多指视频画面上以流动字幕形式出现的由观看者所发布的符号内容。青年人这种参与式的观影实践为传统的影视剧观众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当前的传播生态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技术与网络社交文化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观影空间的封闭性,构建了开放化、融合化的观影场景。另一方面,传统的受众研究理论已无法清晰、完整地解释当前受众的观影实践。随着受众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受众已逐渐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弹幕实践进入了虚拟共时空间,重塑了观影行为。
随着5G 技术的发展,视频传输效率的大幅提高,在新媒体上观看影视已成为当前Z 世代青年群体的主要观影方式。新媒体时代,青年用户的网络观影与传统观影有明显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观看渠道的改变上,更体现在观影空间及观影实践的重构上。青年用户在新媒体观影空间中以实时弹幕的形式重构了观影实践,并在潜移默化中催生了一种交互式的文化传播形态。
新媒体构筑了融合化的观影空间。首先,新媒体观影空间打破了传统观影空间观众人数的限制。传统观影往往是基于物理空间,观影人数有限制。新媒体则构建了全面开放的观影空间,观众人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但这种空间使得观众隐形化,并带来了可能性的实时观看幻象。其次,新媒体观影空间打破了影像内容的藩篱。在传统观影空间中,影像文本内容对于观众而言是固定的、自足的。网络视听平台的实时弹幕与影像文本的交互建构了新文本,传统观影空间中的影像在新媒体空间中则衍生为流动、开放的复合影像文本。再次,新媒体观影空间打破了观影秩序的整饬。传统观影空间的观影秩序是封闭化的,因其固定有序而难以调整。但是新媒体时代的观影秩序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变换观影姿态、观影场所,甚至调整观影速度,建构个人化的观影秩序。新媒体观影空间在“三破”中融合了传统的客厅观影、录像厅观影、影院观影等文化空间,将个人观影与集体观影、交流观影与兴趣观影聚合,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新媒体特性从而构筑了全新的观影空间,影响并形塑着青年人的观影实践。
在新媒体观影空间中,实时弹幕成了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观影的重要实践,也成了青年文化的重要表征。对于青年观众而言,新媒体时代的观影不再仅仅只是观看,而是生产性的参与过程。在网络视听平台上,流动的弹幕成为荧屏上的“众声喧哗”,不仅使得受众对于观影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变得清晰可见,也使得媒介内容在互动的弹幕中被不断建构。
在文化、价值多元的互联网时代,主旋律电视剧主动进军网络阵地,密切关注并积极融入青年文化,是应对影视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应然举措。近年来,以献礼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为重点,出现了一大批双重效益突出的“破圈”优秀作品。优酷站内平台数据显示,在《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 后、95 后是全站基准值的1.6 倍。这类新主旋律影视剧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传播渠道等方面紧紧把握了社交媒体时代青年观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与观影心理,成功实现了在青年群体中的破圈传播。可见,新主旋律影视剧主动拥抱Z 世代青年用户,在青年群体中开辟了思想价值引领的新路径。在开放化的新媒体观影空间中,青年群体已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荧屏上“众声喧哗”的一员。通过互动的弹幕,Z 世代青年在观看新主旋律电视剧的同时也参与了影像文本的再生产。
互动仪式链是基于特定情境的个体互动理论,它为分析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提供了解释性框架。互动仪式链的基础要素是群体聚集,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2]。新媒体时代的交往互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肉身在场,而是拓展到了虚拟身体的聚集,重构了群体聚集的内涵。尽管数字空间的“在场”是虚拟的,但互动仪式却是真实的。从某种角度看,这种仪式性的互动也是人们以肉身的形式间接参与的,因为用户在数字空间与他人互动同样需要大脑、眼睛、手指等肉体器官在屏幕前的协作参与。
影像画面中流动的弹幕为用户提供了虚拟在场的互动空间。在建党百年献礼剧《功勋》中,虽然各个弹幕的发布时间不同,但是出现时间是相同的。弹幕的发布时间是公共化的媒介时间,弹幕的出现时间则是基于观看电视剧时间链条的节点。因此,从右至左横向流动的弹幕基于共同的电视剧时间链条的节点创造了一个“虚拟共时性”的观影场域,[3]促成了共同在场的观影效果。无论用户在何时何地观看电视剧,只要打开影像画面中的弹幕,大家此刻都在观看、评述,实时互动的幻象即刻生成。
新主旋律电视剧《功勋》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主要聚焦李延年带领七连如何守住346.6 高地。该单元通过高度真实的战争场景、立体化的人物个性,塑造了以李延年为代表的性格多元的抗美援朝英雄群体,表现了他们不惧牺牲、坚守使命、勇敢智慧的精神品格。在本单元第2 集中,有人发布“叛徒是七连的秀才”的弹幕,此内容引起了一场基于虚拟共时空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弹幕显示了“不是秀才,脸型和眼镜都不一样”“都不是一个人,好家伙。你们注意点看呀”等互动内容,甚至也有人针对“叛徒”的逻辑前提进行了反驳,辛辣指出“这叫间谍不是叛徒”。在观众观看并参与弹幕的观影实践中,基于电视剧时间链条的实时弹幕通过营造虚拟的在场感,为人们参与互动提供了可能,形塑了线上空间的“互动仪式”,同时也为群体的仪式互动打下了基础。
互动仪式的理想状态要求行动者在同一场所的集合对局外人设置明显的边界,[4]以此进一步强化群体内部个体身份的一致性,便于共同行动。因此,对外设限是群体内进行仪式互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外设限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围墙”的构筑。局内人通过内部共享的经验、语言以及外在的技术等无形化的屏障构筑了互动场域中为局外人所设置的有形之墙,确保了群体内部可以进行理想的互动。《功勋》主要围绕荣获共和国勋章的8 位功勋人物的精彩故事进行讲述。他们在新中国70 年历史征程中书写了其传奇人生,并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为国家和人民乃至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功勋人物的故事烙有历史的印记,体现时代的脉搏。
在新媒体观影空间中,流动的弹幕构筑了虚拟共时的观影场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可能,但这个场域并非对所有人开放,只有知晓并愿意观看及懂得如何参与弹幕的人才能进入此场景。因此,作为青年文化表征之一的弹幕以技术的形式加固了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屏障,构筑了技术赋能之下的有形之墙,成为Z 世代青年讨论剧情的重要空间。
《2021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年轻、高学历群体对弹幕接受度高。[5]由于用户使用与观看习惯的影响,传统客厅的中老年观影群体难以适应影像画面上流动的弹幕。他们虽然能够接受观影媒介从电视机转为电脑、手机等终端,但不能完全性地接受影像画面中多出来的弹幕。此外,弹幕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也进一步加大了局外人“入局”的难度。电视剧《功勋》的荧屏画面上常常出现带有青年文化特色的语言符号,诸如“片头真的感动到了QAQ(一种颜文字符号,意指哭泣的表情)”“看哭了 T T(一种颜文字符号,意指流泪的表情)”“于敏才是YYDS(一种缩写符号,表示永远的神,意指某个人物、机构等十分厉害与突出)”。对于尚未懂得青年群体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体系的局外人而言,这些符号实践构成了一种语言围墙,使得他们因其解码困境无法进入青年群体进行仪式互动的世界。
共同关注的焦点是互动仪式升华的核心要素。在互动仪式启动之时,用户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上。伴随着个体之间交流互动频率的增加和内容的深入,用户在分享彼此关注对象的过程中逐渐将其进一步集中,从而形塑了集体聚焦。“当观众参与集体行动,如鼓掌、欢呼时,瞬间的团结感才可能会变得非常强烈。当人群从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成为积极参与的一部分时,这种集体团结与身份的感觉越来越强烈。”[6]因此,关注的焦点构成了互动仪式不断强化的关键所在。弹幕内容往往与电视剧中的某个特定画面或剧情相关,它以提前聚焦或者实时聚焦的形式推动着互动仪式高潮的到来。
《能文能武李延年》作为单元剧《功勋》的开篇,画面中多次出现的“冲锋号”镜像符号是浴血战场上英雄精神的象征。“冲锋号”每每都出现在战争由暗转明的关键时刻,它表征了保家卫国、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英雄本色。在“冲锋号”的影像画面中,互动弹幕显著增长,“太及时了”“冲锋号一响瞬间泪奔”“冲锋号是最美的”“这辈子最好听的音乐”等弹幕文本重构了观看者的焦点。实时弹幕以指向具体的视听符号等形式,在互动仪式中引导着局内人注意力的聚焦。在弹幕与影像交织的画面中,观影的新焦点即刻生成,即关注焦点不再是单纯的影像文本,而是流动、开放的复合影像文本。
关注焦点除了影像中的生动画面及视听符号,还包括基于人物本身的特定剧情。新主旋律电视剧通过刻画人物情感细节,勾勒出了鲜活立体、真实丰满的功勋形象。《屠呦呦的礼物》单元不仅展现了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创新、严谨的科研精神,也表现了屠呦呦回乡看望父母柔软、真挚的温暖性情。在屠呦呦喂闹别扭的父亲吃果脯这一剧情时,互动弹幕又一次迸发。“女儿撒个娇,什么都好了”“老爷子是生气她不管外孙女,看见她买鞋了高兴了”“他是生气她不常回家”等弹幕文本在仪式中吸引着观看者的注意力,激发了观看者的互动积极性,从而实现了关注焦点的渐趋集中,并使得观看者渐渐被彼此的情感所吸引。[7]
随着围绕关注焦点的讨论频率的增加,用户的情感共享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互动仪式中,参与式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反馈过程。首先,个体成员在群体互动中进一步聚焦关注对象,关注焦点不断得到强化和凸显。其次,随着群体内成员围绕关注焦点所展开的互动增加,个体成员的情感、行为等将在互动过程中扩散,这个过程个体成员是能意识到的,同时局内人也可以意识到。最后,个体成员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达到节奏的同频共振,从而逐渐生成群体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又将进一步促进个体成员增加互动,继而使得个体的短期情感向长期情感转化成为可能。
在互动仪式中,节奏的同频共振是情感共享状态达到高峰的重要机制。局内人共享的情感体验离不开节奏同步状态的支撑。从互动仪式来看,新媒体语境的弹幕是一种特定情景中节奏同频共振的实践,它包含了弹幕互动的节奏同频和身体实践的节奏共振。这种节奏同步的实时弹幕在《无名英雄于敏》的影像画面中尤为突出。在该单元中,氢弹成功引爆的画面因其震撼性、高度真实的历史场景引发了青年群体的满屏互动。
弹幕不仅勾连了文本与影像,也联结了不同时空的观影者,使得观影者在虚拟共时的情境中达到身体节奏共振的状态。个体成员除了针对特定画面或剧情发布实时弹幕以实现节奏同频外,还会针对观影实践中身体姿态的节奏化同步发送实时弹幕以形成节奏连带。在《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中,李延年针对“小安东”临阵脱逃的情况在全体战士面前进行了鼓舞人心的精彩思想动员讲演,再加上全屏轰炸式的“泪崩了,演活了”“看哭了,太伟大了”“讲得我都哭了”等弹幕,引发了观众高度的情感共鸣。在观影的共情高点中,一位果敢智慧、善于做共情思想政治动员的连队指导员形象进入了观众的心里。在这种“泪目”的交互文本中,青年群体以弹幕互动的形式确认了彼此身体的节奏共振,激发了民族情感,从而为“仪式团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群体团结和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的重要结果。个体通过对于其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在仪式互动中将集体仪式内化于心,从而形塑了共同经验。随着群体团结的生成,个体的情感能量将在互动仪式机制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延续。情感能量扮演着双重角色。情感能量既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指导个体参与行动,又是个体互动的结果,是个体在仪式参与过程中所积累的情感体验。对于青年观影者而言,实时弹幕是个体情感能量的表征,它以符号形式承载着青年群体的观影情感。从主旋律电视剧的实时弹幕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从不同层次解读影像文本,将国家叙事与个人叙事相结合,构建了涵盖崇敬英雄人物、认同国族身份、表达家国情感等在内的具有多层语义的爱国主义情怀。
《功勋》深入挖掘8 位功勋人物的故事与精神,在承扬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主旋律电视剧以平民化方式刻画英雄,塑造了既有人间冷暖又有喜怒哀乐的饱满人物形象,激发了青年群体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在功勋人物的影像画面中,“这是中国的骄傲”“致敬英雄”“可爱的人”“感谢伟大的前辈”“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确实配得上功勋二字”等弹幕文本与青年群体的观影情感相互交织,在虚拟共时的情境中无形地勾连了不同时空下的观影者。青年群体对功勋人物的赞誉、钦佩等情感因素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并在实时交互的过程中不断凝结,促成了仪式团结的生成,从而为青年群体的国族身份的高度认同和家国一体的深度共情打下了基础。
《功勋》在情境设置、视听语言等方面做了大胆的突破,生动讲述了新中国70 年历史中有深度、有情怀的故事,并以“燃”的视听感受主动融入青年文化,潜移默化间增进了青年群体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关注度,也提升了青年群体对于时代征程中“我们”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在荧屏中,青年群体“此生无悔入华夏”“来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等弹幕呈现出了与国族身份紧密相关的话题,体现了青年观众对于国族身份的高度认同。
此外,家国情感也在实时弹幕的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我爷爷也是牺牲在朝鲜战场,花一样的年纪,太感人了”“父辈的牺牲,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有国才有家”等弹幕是青年观众以家为基础理解国家内涵的符号实践。青年群体在《功勋》电视剧对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生动阐释中深化了对于家国的理解,同时对于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了更为清晰而准确的认知。
在互动仪式中,除了产生群体团结和个体的新的情感能量外,还会产生代表群体的符号以及道德感。群体符号是与集体息息相关的文化“图腾”,象征着“群体团结”,是群体成员共同确认与维护的信仰。同时,这种象征性符号在互动仪式中引导着群体团结的加强,并形塑个体维护群体的正义感受。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即是道德感,个体会通过捍卫符号等行为避免局外人对群体的干扰和冒犯。在新媒体时代,实时弹幕与影像画面相互交织,使得代表群体的符号不断凸显。首先,弹幕本身即为一种共享符号所存在,代表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实践。其次,弹幕推动着集体聚焦,使得群体成员的观看实践都聚焦在同一个共有对象上。因此,在新主旋律电视剧的观影实践中,青年群体通过实时弹幕和影像画面两种符号构建了代表群体的象征物,以此确认了彼此的身份,并在影像的情感召唤下实现了价值认同的共鸣。
《功勋》针对理想信念、责任奉献、家国情怀等议题与青年群体展开对话,积极引导新时代青年在其观影实践中形塑价值认同,构建了认知、情感到行为层面的认同实践。《无名英雄于敏》以五星红旗为串联的视觉符号,通过表现于敏在不同场景下的沉默,生动塑造了无名英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伟大形象。弹幕互动“这一抹红,是信仰的力量支撑伟大的功勋”“信仰的力量”“五星红旗真心好看!!!”引导着观影者的集体聚焦,同时也完成了局内人群体符号的构建。青年群体在影像文本、弹幕互动以及自身的文化实践中找到了衔接点,从而完成了价值认同中的情感升华。
在青年群体观看《功勋》的互动仪式中,代表群体的符号是多元的,涉及建党百年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突出成就等多个层面。青年群体越痴迷这类群体符号,就越不能容忍群体符号被误读。在《屠呦呦的礼物》单元中,青年观众针对“青霉素”和“茼蒿”等弹幕群起而攻之。“青蒿素,诺贝尔奖,不是青霉素!!!”“再说一遍,青蒿素不是青霉素”“说茼蒿的过分了”等弹幕充斥屏幕,显示了青年群体对于局外人误读符号的不满。年轻一代将代表群体的符号与国家富强的历史征程相结合,使得其对于群体符号的感情信仰进一步提升与强化,为行为认同的实践提供了情感依托。
随着情感体验的进一步深入,个体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逐渐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行为导向,进而生成行为认同。从青年群体在新主旋律电视剧的弹幕实践中可以看到,随着故事剧情的深入和互动仪式高潮的到来,青年群体将在集体兴奋中完成从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转化。“我一定要继续好好学习”“科学家认真严谨的态度值得学习”“可惜啊身体不好这辈子没机会当兵”等弹幕评论,既彰显了青年群体对功勋的高度崇敬与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将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爱国主义实践的决心。
新媒体技术造成了“地域的消失”,构筑了开放化、融合化的新媒体观影空间,从而营造了可视化的“在场”情境。Z 世代青年在新媒体观影空间中看到了热闹非凡的互动场景,并通过实时弹幕实践踏入了数字化的狂欢广场,在互动仪式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在青年群体观看《功勋》等新主旋律电视剧的实践中,互动的弹幕凝聚了个体的情感表达与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而在开放化的表达场域中推动了建党百年献礼剧的“破圈”传播,也促成了年轻一代的“入圈”认同。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新主旋律电视剧不仅要在青年群体心中留下熠熠生辉的时代影像志,更要积极引导青年群体在实践中强化内化于心的家国情怀。因此,新主旋律电视剧要结合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观影互动性和参与性进行生产传播,适应青年群体的媒介使用与互动习惯,通过打造虚拟现实影像、生产影视周边文创产品、开发线下旅游打卡地等途径延伸传播价值链,引导青年群体从数字场域中的互动仪式转向现实场景中的实践行动,从而形成线上线下集体共情的阵地,让新主旋律的荧屏之光照得更亮、更远、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