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安
小学教学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且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有效性的创设。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广大教育工作者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二)数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时代气息,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依据不同年龄特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可见,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不高,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二)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对学生点拨指导。
(三)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五多”空间,教师要提前准备、精心设计,力保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发挥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设计能力、解题能力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一)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需要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在教师的讲解或指导下通过学习而获得。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學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引出测量工具“直尺”,可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在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3.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基于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为提高情境创设的高效性,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拓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营造出优良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