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3-09-05 03:47张宏磊赵庆翟诗雨窦文康洪婷婷
学会 2023年7期
关键词:美丽旅游建设

张宏磊 赵庆 翟诗雨 窦文康 洪婷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城市建设逐渐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型,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1]。同时,人们对美丽乡村的热爱和向往不断上升,它已成为人们理想的家园和休闲旅游胜地。美丽乡村主要是关于田园美、生态美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2]。与此同时,做好农村建设规划,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是“十四五”时期的紧迫任务,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在“两山”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3]。因此,解析当前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是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兼顾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等多样化需求为目标,开发、建设的新农村。其可以将旅游业与乡村资源有机结合,优化利用,使乡村成为吸引游客、居民和创业者的理想目的地,共同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休闲、旅游和度假的需求。环大城市的乡村旅游业逐渐兴起,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高达30.9 亿,占国内旅游人次的50%以上。国家对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建设300 个休闲农业重点县、1500 个美丽休闲乡村,推介1000 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增长势头明显,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涌现出一批新业态,比如,生态养殖、民俗展演、直播带货、特色种植等,涵盖了观光、休闲、康养、民俗、研学、露营等诸多产品体系。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还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有:①主题打造型。针对乡村的特色资源,以农耕文化、特色产业、传统工艺等为主题,打造独特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例如,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旅游、以徽派文化为主题的徽村旅游等;②群体联动型。将多个村庄或地区联动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网络,资源整合,合力推广,实现互补互利。通过联动形成更大的吸引力,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③产业兴旅型。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业发展。例如,发展蔬果种植业和农家乐、乡村民宿等,让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更紧密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④乡村生态修复型。注重保护和修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

近年来,浙江省在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03 年6 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凭借对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旨在从浙江省近4 万个村庄中选择约1 万个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将其中约1000 个中心村打造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经过20 年的努力,“千万工程”向纵深发展,并总结、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4-5],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学习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和谐美丽乡村要贯彻因地制宜原则,要结合各地乡村建设与发展实际,挖掘特色与优势,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驱动,以宜居宜业为核心,以乡村有效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有序铺展,稳中求进,务求实效。

二、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空间配置效率,优化旅游休闲功能,合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多元功能聚合,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新空间。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可行性的鉴别及评价,导致休闲与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6]。

一是缺乏差异性发展战略,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特色资源和区域优势未被充分利用,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无序竞争和开发,产品初级化,缺乏特色,低水平重复。

二是乡村文化景观因“建设”被破坏,遭城市化侵蚀。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灵魂。然而,一些城市周边的乡村出现了模仿城市建筑的迹象。例如,将中国传统乡土建筑改建成西式别墅,外墙使用瓷砖等。这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被迅速耗损,原有的乡村性大大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乡村建设本土化与假城市化的矛盾突出。

三是乡村休闲旅游供需断层。由于对区位条件和客源市场分析不足,一些距离客源市场较远、交通不便利的城郊型乡村,尽管旅游设施配套完善、旅游发展投入力度大,却无法吸引游客。

四是乡村旅游承载超负荷,居民社会空间被干扰。如何通过村落空间设计来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诉求,是乡村空间设计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乡村交通阻塞、停车困难和人口复杂性增加等,这些问题干扰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例如,居民为了逃避嘈杂的环境而放弃了传统的社交场所,乡村氛围日渐减弱。

五是旅游规划与村庄规划“两张皮”,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在村落规划和农宅建设等方面缺少相关技术支持,一些休闲旅游型城郊乡村缺少固定的生活垃圾回收设施,没有污水管网,生活废气更不经处理排放,各家标志牌杂乱无章,村落绿化较差。村落旅游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环境却开始退化。

六是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和“抽血机制”。由于对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不足,乡村旅游与其他村镇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高,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短,出现“外来者赚大头,本地人赚零头”的情况,导致旅游收益大量外流,当地居民被迫外迁,这样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三、推进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高质量建设的对策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适应乡村转型需求、提升空间布局、保存乡土风貌、提升综合功能、加强运营管理、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是当前政府、社会及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多尺度、多角度进行规划研究与指导。

(一)因势利导,制定专项性规划并持续实施

针对乡村发展中涉及的多主体问题,政府、社会和区域各方需要在多尺度、多角度上进行规划研究与指导,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以规划设计为引领,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特色和发展需求,制定多尺度的规划,构建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多个专项规划为基础的“1+N”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分类引导,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充分发挥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其次,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出发,对乡村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面考虑,确保规划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充分考虑乡村转型升级的需求,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支持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最后,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自然生态保护、土地资源利用和居民生活需求,形成合理的乡村发展格局。

(二)构建标准体系,开展适宜性评价

系统性地开展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的适宜性评价。乡村空间布局规划应根据乡村具体情况确定村落的规模和结构,对全村功能分区、产业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进行统筹布局,并注重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空间设计应该尊重和协调村庄原有的肌理和格局,尽可能减少对原始村庄形态的破坏。在确定建设用地范围时,应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明确各类建设用地的界线和用地性质,并提出居民点集中建设的方案和措施。田村交融社区建设要把农业管理纳入景观设计,同时,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当地农民经济发展需求。乡村旅游和吸引物多样性背景下的乡村性的体现, 往往可以通过乡村性特色景观的展现来实现[7]。重视农业用地的开发,把农业用地中的农田、林果园、灌溉沟渠等纳入景观规划与管理的范畴来,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乡村景观空间形态,不仅涉及乡村景观空间的形式、位置和构筑方式等硬性特征,还包括乡村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软性特征所形成的空间特色和精神意义。此外,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还包括对空间的心理反映与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空间形态。只有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打造和保护乡村景观空间的整体形态,实现乡村振兴的既定目标。此外,乡村还应该对声景观进行保护与营造,并纳入适宜性评价指标,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为生物的声景观恢复创造前提,尽可能阻止机械噪音的传播[8]。

(三)总结发展经验,促进旅游产业链延伸

社区产业发展模式包括功能扩展、技术渗透、产城融合、旅游扶贫四种模式。产业链延伸技术包括上游产业联系、下游产业结合、关联产业整合、产业转型升级四种技术。社区产业发展应以生态为前提,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依托,以旅游为切入点,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休闲、旅游养老等社区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有第三产业内各行业的融合、一三产业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三种形式。产业链存在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旅游业带动的横向产业链共生、旅游业和农业双带动的全产业链模式三种形式。产品策略多体现在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建设。组织经营包括政府主导、企业独立运营、村集体运营、居民自主运营、混合模式五种情况。社区参与主要是就业创收、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9]。

(四)因地制宜,构建多元投资发展体系

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该构筑“三位一体”的投资主体模式,即各级政府、农户及其相关产业组织(涉农工商企业组织)、金融机构等三种类型的农业投资主体共同参与;“一体”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范围内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包括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贸易、中介等在内的产业体系。这种模式可以保障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运转,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区域发展。推进符合公共财政体系的投资结构模式,财政农业投资的方向与结构应集中在基础设施类项目、科技推广类项目、社会化服务类项目、相关产业类项目和干预市场类项目。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即政府直接投资管理模式、政府投资—政策性金融机构介入模式、政府补助—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介入模式、政府补贴—商业银行介入模式、政府补贴—保险公司介入模式、政府参与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模式。

(五)建立稳健的乡村综合功能提升新体系

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经营良性循环的乡村综合功能提升运作体系。重新定位乡村组织管理职能,建立服务型组织,并搭建多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平台,以此实现部分管理职能的转换和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加强。同时,需要加强组织培训,改进、加强、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并培养新型乡村管理队伍,帮助从业人员转变观念,注重参与者的能力建设。建构“服务—信任—协商”合作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协作共治的合作机制,从而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自愿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组织编制总体规划和执行项目计划,保证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同时,制定规章,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区域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多尺度、多角度的规划和指导,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进休闲型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美丽旅游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旅游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