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琦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2021 年8 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高教函〔2021〕10 号)中对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方案;2021 年10 月吉林召开“新农科建设推进会议”上,高教司吴岩司长也对耕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国内近年来对耕读教育的研究情况看,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理论研究较多,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情况进行计量分析的,至今鲜有记录[1]。 为了进一部厘清我国农业耕读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了2012-2022 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关于农业耕读教育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分析的结果对耕读教育的研究情况进行呈现,为耕读教育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本文分析的数据主要采集自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 为了便于检归类,检索条件限定为 “主题”=“耕读教育”, 时间为“2012—2015 年”,来源类别限定为“全部期刊”,匹配方式为“模糊匹配”。 为确保数据的高相关性和准确性,数据采集后对现有数据进行了清洗,剔除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如会议信息、报纸、征稿通知等, 获得2023 年1 月30 日前的有效文献共计312 份。
知识图谱“兼有‘图’与‘谱’的双重性质和特征”, 可以显示科学知识在某一领域发展过程和结构关系。 通过图形化的结构,如层次、结构、关系、衍生、变化等,可以把知识点或者知识组合之前的关系显示出来。[2]这样的分析结果,可以更好的让人们看到各种知识间的演进关系,进而促进研究者对该领域内容发展趋势的了解。 本文中,CiteSpace 的应用主要对耕读教育的总体现状、研究热点、学术影响与知识基础、未来研究趋势等进行统计分析, 并借助Citespace 进行数据处理并绘制可视化图谱,对我国近几年关于农业耕读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等进行深度分析。
根据统计,2012 年至2022 年逐年发表论文数量整体呈增长态势, 总体分为三个阶段:2012年至2017 年, 此方面研究较少, 多围绕在传统“耕读”文化等方面;2018 年至2020 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十九大报告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显示出国家层面对于耕读文化的重视,把耕读教育提升到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震醒的高度,这种对于耕读文化的重视激发了部分把耕读文明的历史和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第三个阶段是2020 年至2022 年,教育部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 对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涉农高校集中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发文量出现成倍增长的情况。 耕读教育研究领域2012 年至2022 年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次数统计如下:
图1 2012-2022 年耕读教育研究领域发表文献数量统计
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发文学者发表论文数量分析, 生成同一发文作者共现分析知识图谱(图2)。 该图谱能够直观展示学者在该领域的地位,以及对该领域的影响和贡献程度,同时能展示该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联系[3]。 图谱中显示的作者姓名与节点越大,代表该学者发表的与耕读教育相关的文献越多。 统计表明,耕读教育领域研究领域有7 位学者发表了3 篇以上文献,这部分作者总发文数量仅占全部文献总量的7.65%,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缺乏中心研究团队,学者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尚未形成中心学者合作群,研究整体上处于分散离心状态。
图2 2012-2022 耕读教育界撰文学者分享知识图解分析
发文机构所指的是作者所属单位,该数据能清晰地反映出国内研究者对耕读教育的重视程度, 也明显体现出耕读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情况。 采用CiteSpace 基于CNKI 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以一级发文机构为设定条件进行检索,生成3 篇以上的发文机构12 位(见表2)。 排名前12位的机构均为教育机构, 有8 所是高等院校,所占比例为67%;12 家机构共发表耕读教育的相关文献52 篇,占所有文献(312 件)的16.7%,从侧面说明这些研究机构的学者对耕读教育的关注度非常高,有一定的聚集趋势。 从统计数据中发现,研究机构主要分为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含幼儿园)两类,2019 年之前的研究机构以中小学为主, 其中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双甸小学发文11 篇,居于发文机构首位,该小学的刘学军等对践行“耕读育人” 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2019 年以后,随着“乡村振兴”和“耕读教育”政策进一步明确, 高等院校特别是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涉农高校纷纷加入相关研究,在涉农高校中积极探索耕读教育新模式。
共词分析法(Co-word analysis)最早由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的法国文献计量学家提出,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关键词分析可以通过强化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趋势分析,推动该学科或领域研究的发展[4]。 不同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关键词间的关系课程形成网状的共词网络, 这些网络节点大小和距离可以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已发表的文献中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5]本文中,通过对耕读教育的已发布的公开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得到该领域的共现图结果如图3。 从结果看,耕读教育研究领域中已发表的文献重点关注两个部分, 一个是对于耕读教育概念本身的思考, 包括传统的耕读教育定义、耕读文化、耕读传家等;另一方面是对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探索,为培养学生的支农爱农情怀,在涉农高校中开展耕读教育的探索。
图3 2012-2022 年耕读教育领域论文共键词图谱
耕读文化、耕读教育、劳动教育、耕读专家、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乡村振兴、农耕文化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说明耕读文化、劳动教育等是国内耕读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同时在耕读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还包括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说明政策对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对耕读教育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词频分析法(Word Frequency Analysis)可以展示或直观表示某一研究领域或文献中同一关键词出现的次数。 本文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近十年耕读教育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6 个关键词进行聚类,进一步明细耕读教育研究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和热点。 通过CiteSpace 软件的聚类分析, 图谱中共有413 条连线,240 个网络节点,网络密度0.0144,Q 值为0.673,大于临界值0.3,网络结构是显著的;S 值为0.9312,大于临界点0.5,说明聚类结果比较合理,共产生12 个显著聚类,经过筛选保留前六个,如图4 所示。 按照聚类结果,分析出近十年关注度最高的6 个关键词(详见表5)为耕读文化、耕读教育、耕读传家、劳动教育、耕读、乡村振兴。 耕读文化、耕读作为本领域的核心概念, 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研究领域;随着国家对高等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视,2020 年以后研究重点逐渐转到涉农高校的农业耕读建设路径探索和实施上。
图4 2012-2022 年耕读教育领域论文共键词聚类图谱
图5 2012-2022 年耕读教育领域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时区图可以通过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情况,直观反应出耕读教育研究年度发表论文的数量,从而分析内在的原因。随着耕读教育研究的成果逐渐丰富,研究立意的切入与方法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研究主题也在不断地动态演化。 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中的Timeline 功能,梳理耕读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2-2017)为传统理论研究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对于耕读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传统的育人思想方面的研究,研究者更加关注的是对于“耕读文化”本身的解读,多从文化传承、耕读教育、耕读传家等方面,对传统的耕读教育开展研究。 此阶段中,也出现了特别重视耕读教育与乡村小学进行结合的研究,如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双甸小学的刘学军等,围绕着耕读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取得了一定影响。
第二个阶段(2017-2022)为耕读教育迅速发展阶段。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需要高校培养出大批具备支农爱农情怀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实践者,特别是在2021 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后,耕读教育再次成为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研究的重点,从研究领域看,很多高校开始将农耕文化、耕读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工作。
膨胀词分析也是文献分析中常用的方式,这种方法通过统计一个关键词高频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分析出不同时间段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关键词,并通过这些高热度关键词持续的时间长短等,了解某一个时间段耕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动向。如图6 所示,关键词能够持续的越长,说明该关键词影响的时间越长;关键词能够持续的时间段,则说明研究的方向和热点有较快的更新,热点不断发生变化2012 年至2016 年,俗文化、耕读、理学、培田村、教学方法为研究的热点;2017 至2019 年,围绕中小学的教育,研究热词为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等;2020 至2022 年,研究热点围绕乡村振兴政策,转到乡村、劳动技能上,说明此阶段研究者将耕读教育和劳动实践、乡村振兴等进行了结合研究。
图6 2012-2022 年耕读教育领域研究热词
本文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2012 年至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耕读教育研究的312篇文献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图谱分析,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得到了如下结论:
(1)耕读教育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7 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耕读教育越来越受涉农高校的重视,耕读教育的研究从对传统耕读文化的研究转向耕读育人的教学理念的转变,研究的重点也从中小学的耕读文化转向高等学校特别是涉农高校基本农业文化和技能的培养。 (2)耕读教育虽然起源较早, 但在2017 年以前多局限在对耕读文化本身的研究上,研究作者也比较分散,研究发文学者之间的合作较少,缺乏核心研究团队和有较高影响力的学者,学者之间的联系程分散的状态。(3)从发文单位角度来看,也是随着研究中心的转移,从早期的中小学,逐渐转移到高等涉农高校等研究机构,但各研究单位发文量相差不多,单位之间的合作较少,没有形成研究集群。(4)从关键词聚类角度来看,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耕读教育内涵、乡村振兴、劳动教育等领域, 前期主要研究热点是耕读教育的内涵,近两年转移到耕读育人上来,特别是高校开展了系列研究,对耕读教育的实施路径等提出了许多观点,丰富了研究的领域。
研究发现,目前耕读教育的研究热点已从耕读教育内涵研究逐步过渡到耕读教育如何与“育人”相结合,通过耕读教育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等。 研究范围从中小学耕读教育发展到覆盖各学段、各层次的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通过对文献的图谱分析,耕读教育研究也存在着研究比较分散、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未来的耕读教育研究,应当围绕以下几个内容:
(1)拓宽研究领域。 耕读教育的研究要以新时代发展大视野,由目前较为单一的教育领域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多领域发展,伴随人工智能、数字化教育等对教育带来的冲击,未来的耕读教育如何与适应先进技术,把最近的技术与传统的耕读教育结合起来,必将成为推动耕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2)耕读教育研究要紧跟国家战略。国家战略驱动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等系列政策,耕读教育如何突出区域特色,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也是将来研究的热点,很多高校围绕耕读教育,正在研究和构建具有区域农业特色的耕读教育体系。 耕读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必将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大批具有支农爱农情怀的美丽乡村建设骨干。 (3)理论研究必将向实践延伸。 当前的耕读教育研究,理论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偏少,不利于推动该领域研究的科学发展。 要实现该领域研究的范式转型,学界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加强对耕读教育案例的分析与数据的研究,从而提升融合发展研究的质量和水平。(4)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拓展多元化研究视角,开展一些有益探索,实现耕读教育精细化研究。耕读教育的研究仍比较分散,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足,没有形成有组织、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为实现该项研究的长远发展,学界须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与资源,拓宽研究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耕读教育与全过程育人深入融合,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耕读教育作为一股教育思潮,已经并逐渐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把耕读教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让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耕读教育体系,解决当前耕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国内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