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蒙古族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之一,是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晚饭后载歌载舞而形成的民间舞蹈。它不仅具有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共性,而且具有蒙古族文化韵味的独特风格和审美特征,通过后期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舞蹈艺术特色。
发源于鄂尔多斯的高原,因舞者手执筷子敲击歌舞而得名,主要流传在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乌审旗一带。它的主要动律——肩的部位和韵律。这门艺术与蒙古草原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它来源于牧民的生活,牧民们放牧之余常吆喝着欢聚在一起,说拉弹唱,自我娱乐。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由双手胸前交叉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等。慢舞时沉稳、深沉;快舞时则飘洒矫健。当舞者的感情到高潮时,就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舞到较为宽敞的位置,放大了动作的幅度,显示出矫健的舞姿。鲜明的节奏和欢快的幽默感,伴随着悦耳的歌声和敲击声,欢乐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摇晃着身体,悠然自得地用筷子敲击自己的身体起舞,通宵达旦,尽欢而散。在表演形式上,也由原来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双人舞、男女群舞、广场性集体舞,而且,过去只有男子表演,现在也有女子登上舞台。
蒙古族舞蹈风格奇特,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本文分析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的形成,以及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训练步骤及内容。关键词:蒙古族舞蹈风格教学把握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绿色草原上,蒙古族人民“逐水草而居”,从事着游牧活动。在这种生活过程中,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游牧民族特征的舞蹈艺术。他们的歌与舞无不同他们游牧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反映着这个游牧民族所固有的民族个性和风格。
一、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及其特征风格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是民族个性的展示。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因民族个性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它以不同的动律、手足的舞动,表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概括地说,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正是在其游牧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粗犷、豪放、沉稳、大方、刚劲而不失温柔,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族人民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豪迈的精神气质和鲜明的民族个性。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有着清晰的演变过程。早期流传的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名曰“达力根巴雅尔”,多用于战争凯旋或丰收喜庆之时对神的感恩活动,通过仪式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欢乐起舞,往往跳至夜深而不止,主要动作为跪地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舞蹈风格自然优美,由舒缓到流畅。该舞乡土气息浓郁,尽展了喜庆之时人们欢乐的情感,表达了人们祈盼幸福生活的良好心愿。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蒙藏文化交流的产物,16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以一种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如《却吉勒(阎王)舞》动作劲拔犷悍,举手投足都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而有气势,技艺性颇强,带有竞赛性质;《好扣麦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颠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戏谑表演,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的绕动,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韵味;《查玛舞》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进行表演,其舞蹈影响极为广泛,至今仍在蒙古舞蹈的创作表演及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向上的活跃艺术特色,为各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其主要动作为上绕巾、甩绕巾、双掸巾、双摆巾、双甩巾,脚下动作为深哈腰、轻跺脚,高潮时,双腿高跳,空中甩巾,表演由徐缓到流畅,表演风格活泼生动,富于即兴色彩。舞蹈在热烈、欢腾、火爆的气氛中结束,是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代表作。
筷子舞,蒙古语称“萨布亨布吉格”,在奥德斯高原,它主要是在伊克和盟的鄂托克旗地区蔓延开来。用筷子舞来表达人们的快乐,属于娱乐舞蹈。根据民间艺术家师承中的投射,舞蹈风格的发展到现在至少有100 年的历史,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的代表,筷子舞是牧民的生命之源,牧民放牧长喊聚集,说玩,唱歌自娱自乐。执行者手里拿着一双筷子,用一个细筷子、一个粗糙的筷子头,十字架的动作到胸前的筷子,也可以击中肩膀,手和腹部前交叉跳动筷子等。慢舞是非常冷静和深沉;快速的舞蹈充满活力,飘洒。当舞女的情绪高涨时,就不由得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舞蹈要以更开阔的位置,放大动作的范围,展现出蓬勃的舞蹈。以明朗的表情,伴随着悠然的歌声和冲击,喜悦的人在颤抖的身体里,慢慢地用着自己的双手跳舞,彻夜欢欣雀跃。筷子舞在过去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后来演变成集体双人舞、男女舞蹈、广场舞;在过去,只有男人的行动,后来女人也登上了舞台。以蒙古族同胞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生命的智慧,丰富的活动和热闹的场面能赢得人们的爱。
蒙古族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蒙古族人民生活在我国北部地区,拥有着大片辽阔的草原。北部草原富饶美丽,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这是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的历史痕迹。从古至今,匈奴、东湖、生性族、土耳其、顺丹族、蒙古族同胞都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生活了数年,他们共同开创了奇妙而又独特的草原风光。气候条件,蒙古气候干燥、寒冷,有地表水短缺、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蒙古游牧生态环境不仅相对特殊,蒙古祖先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强劲需求,和外界很难满足。蒙古族民族性格的核心是掌握和征服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蒙古族特有的生命力、自主性、创造性、优秀的自我精神和个性。蒙古自古就有游牧生活,广阔的草原,使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很开朗,常游牧生活,创造了他们的坚强、勇敢。广阔的草原,创造了人物的烟少,生活分散,所以蒙古人特别的好客人。蒙古族的民间歌舞,给蒙古族同胞带来深邃思考。蒙古族歌颂歌曲,蒙古族舞蹈的旋律快,有活力,动作孔武有力,性格豪放。女人的舞蹈是快乐的,旋律是美丽的;男人的舞蹈是阳刚的,强壮有力的,用肩摇,揉搓整匹马的动作展现性格,充分展示了马背民族的华丽面孔。筷子舞是蒙古族民族舞蹈的体现,很好地表达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包括民族性格的大胆和自信,展现了骨感和纯洁的动态形象。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筷子舞是带着筷子跳舞,用不一样的动作表演展示和表演,在筷子舞中经常使用筷子撞击身体的很多部位,以及手执筷子的每一个节拍的动作,如特定的物品和运动的合成,不仅丰富了舞蹈动作,而且丰富了舞蹈的感情和展现力。筷子舞的动作特点有以下几类:双手各握一把筷子,一手打肩,一手打腿;双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双手同时击打背后也可分次击打;两手同时敲打地面或分开敲打;一手打肩,另一手打垮;一手打肩,另一手打腰;在跪坐时一手打肩,另一手击打小腿;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胸前击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双手胸前打筷子,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一手交叉打肩;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等。下筷子,脚平步撤军,或者有各种各样的交替和跳跃的即兴表演,舞者是提高筷子时调整,或拿着筷子,搓搓背,所有的动作基本上是蹲下来,保持姿势。在一般情况下,筷子舞如果是缓慢时舞蹈则是深沉的,快时则是流动和蓬勃的。
筷子舞具有独特的韵味。所谓韵味,就是指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被观众感受到的内在的含蓄之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韵味,就是蒙古族筷子舞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和味道。它是舞蹈的灵魂,它是民族风格的核心与本质,透视蒙古族舞蹈个性最突出、最显著的属性。韵味来源韵律,韵律是形成风格、味道的舞蹈动作的运行规律,即在舞蹈表演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那种欲左先右、欲放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多种动律。筷子舞则采用了绕圆与扭倾的韵律等,这种多韵味的集中、统一、协调、连贯的使用,让筷子舞表现得栩栩如生。在舞蹈表演中,韵律与呼吸密不可分,呼吸的协调配合,是蒙古族舞蹈韵律形成的重要因素,只有以流畅自如的呼吸贯穿始终的舞蹈,才能使其韵律更充分地展现出来。蒙古族的生活习俗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之美。
筷子舞多在喜庆的宴会上表演,通过由一个男子表演,来促使整个宴会热闹欢快。表演筷子舞时,表演者的双手分别拿着一束筷子,随着宴会上人们的歌声与各种乐器的击打声翩翩起舞,表演者随着身体的扭动和腿部的屈伸,在坐、立、跪等不同姿态中,用筷子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手、臂、背、肩膀、腿、腰和脚等,并且有击打地面的动作。一边打一边舞,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其动作敏捷、干净利落和节奏感强是整个筷子舞的最鲜明的风格特点,这完全符合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质朴性格与热爱生活的朴实民风。在筷子舞中,舞者通过慢舞舒缓自己的神情,用筷子轻击身体,慢敲地面,进而展现主题的稳重深沉;在快舞中,舞者又情绪高涨激昂,使筷子绕身飞舞,尽情地用各种动作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表达自己的欢快之情,使得宴会场面轻松热烈,观众也能随之动情,跟着一起表演助兴。
筷子舞道具的运用要从舞蹈的内容出发,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敢于打破原有的传统概念,尽量通过运用道具而使整个舞蹈的主题表现得更为丰满圆润。由于舞蹈艺术不断发展与提高,原有的道具在民族舞蹈的创作领域中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更新的道具出现在舞蹈中是必然趋势。筷子舞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表演形式与表演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相信筷子舞在未来的蒙古族舞蹈表演中能够更加完美地运用,不仅局限在喜庆节日时的表演,更要把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推广深化到我国的舞蹈艺术领域中。
总之,筷子舞是蒙古族舞蹈的一个分支,我对这个筷子舞也是情有独钟。所以,才从此入手去论述蒙古族的文化背景。虽然论述得不是很全面,但是能够比较简单地说明蒙古族筷子舞与文化背景。以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坚信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为了一方面继承好蒙古族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在吸取外来的好思想、好动作来更好地强大蒙古族的底蕴、内涵,从而使其高速健康发展。蒙古族文化背景也可以说是蒙古族的底蕴所在。我们如何去领悟辽阔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这就需要我们变成雄鹰,搏击它的天空,使我们的民族早日成为翱翔在天空的雄鹰,飞驰在草原上的骏马,处处显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