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寒热理论在中医学理论架构中的重要意义

2023-09-05 15:21:51游诗蕾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学说中医学

游诗蕾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中医学理论和思维框架是体验式医疗与哲学思维系统的综合成果[1]。中医学说是基于中医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哲学特色的医疗学说[2]。寒热学说是从中医学说发展而来,是一种多元化的学说。认识寒热要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它的意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基础和奠基之作,其中所述的寒热治法对后世的中医学具有重要影响[3]。寒热是中医理论的一种,历来都是中医界的热门话题。随着历代医家对寒热学说的研究,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也在不断被推动,同时该学说也是中医发展与进步的见证,对丰富、完善中医学理论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寒热理论在中医学理论架构中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内容如下。

1 寒热的含义

寒热是指温度的高低,也是对热量的一个简单的总结,强调了热量的缺乏和过剩,两者是相互矛盾对立的,同时也是互为前提的。寒热是受“自己”的感受所支配的一个抽象概念,对于寒热的感知,存在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同时它还与现代温度表所测量的温度以及所定义的寒热有区别[4]。同样的温度,有人会觉得热,有人会觉得冷,每个人对外界的温度都有不同的感受,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5]。《灵枢·刺节真邪》云:“寒则地冻水冰……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6]。身体的外部表象是将寒热转换成肉眼可以看到的具体动作。寒热是一种自我感知,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寒热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也有寒热的自然演变。中医学中的“天人合一”“同气相求”可以用来解释诸如痈疽、疮疡之类的热病是由于夏季炎热造成的,而在冬季寒冷时节,容易出现寒痹类的疾病[7]。由此可见,寒热对疾病产生的各种影响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2 气、阴阳、五行中的寒热理论

阴阳、五行、气学说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这些学说也是为医学的理论和经验建立概念、框架和基本思维。在五行、阴阳和气的相关学说中,均有关于寒热的论述,这也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种理论渊源。

2.1 阴阳中的寒热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框架,也是中医理论的根本属性。《黄帝内经》中以阴阳作为纲要,认为面向太阳即为阳,处于温度较高地区,背离太阳为阴,温度较低,因此将寒热分为阴阳。《素问·疟论篇》曰:“寒者阴气也”[8]。《素问·热论篇》曰:“热为有余,寒为不足。”意思是热为阳气有余,寒为阳气不足。《灵枢·论疾诊尺》中所说的“阴主寒,阳主热”是将寒热与阴阳结合的最主要论证[9]。阴阳学说是我国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说明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寒热是阴阳的一种,它不仅具有阴阳的一些特性,同时寒还具有下降、收敛、抑制、向内、向下的特性,热具有正向、兴奋、向外、向上的特性,它们遵循着阴阳的相互制约、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规律[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明确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充分体现了寒热在某种程度下的转化过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也充分体现了寒热间的对立。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纲领,在疾病的辨证过程中,首先应该分阴阳,其次分寒热,这也反映了寒热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11]。

2.2 五行中的寒热理论

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指根据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来反映人体的生老病死,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可解释万物变化的规律和方法,也包括疾病。中医通常运用五行学说来阐述疾病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12],通过比类的方法,将人体疾病的变化与五行的变化联系起来。心属火,是夏天,肾属水,是冬天,这是一种中医五行学说与大自然的联系,也是人与自然的联系,又是五脏六腑与经脉之间的联系[13]。中医理论是通过取象比类法和归纳演绎法来呈现寒热属性,推广寒热应用的。

2.3 气学说中的寒热理论

气在中医理论中是沟通连接万物的媒介,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学理论用气来解释万物的变化、生成、疾病的演变和天气变化[14]。气有阴阳之分,也有寒热之别。在自然界,寒热是天气的变迁,同时又是四季的变化[15]。在疾病的发生阶段,气乃一种不正常的气息,如寒热邪气致病。由于天气寒冷,所以出现了风寒的症状,热邪则是由于天气炎热而产生的。

3 寒热在疾病诊疗中的体现

除了中医理论外,寒热都是指纯粹的温度,两者是截然相反的。寒热在中医学中出现后,其含义逐渐变得多样化,且意义更为丰富,不仅仅为对立的概念,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并存。中医认为一些患者寒热兼有,即寒热夹杂。

3.1 病因之寒热

病因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家依据“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特殊的逻辑思维,从临床认识与归纳中,建构了一套全面的病因学[16],从逻辑上分析病因,深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征。自古以来,不同时代的医家所掌握的医学学说是不同的,其对病因的分类和认识也是不同的。然而,寒热学说却贯穿于整个病因体系中。寒热之邪是人体热病、寒病的重要病因[17]。《五十二病方》中有“一熨寒汗出”“以欧(驱)寒气”的记载,这是我国医学论著中首次对寒之为病的记述。《灵枢》中有“风寒伤形”“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的记载,这是我国医学论著中首次正式将寒邪归为致病因素。自此以后,寒热的病因学说逐渐形成。从先秦到东汉,诸多医家将寒热逐渐运用到医学之中。阴阳失衡是多种疾病的主要病因,而“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古代医家认为“寒”和“热”是“阳”的外在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热胜则肿……寒胜则浮”即是通过寒热理论对疾病的病因进行分类。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将六淫邪气归为主要致病因素,并主要论述了外感寒邪对疾病的影响。寒热疾病的致病因素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故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病。”临床实践也充分证明,寒热病邪具有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病源各不相同。“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也就是说在海拔高的地方,气温偏低,人体易受到寒邪的侵袭,进而发病;而在海拔低、纬度低的地区,气温偏高,人体易受到热邪的侵袭。寒热可分别用于疾病的分类和性质的辨别,既能概括疾病之因,也能丰富病因之内涵[18]。

3.2 病机之寒热

病机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概念,其第一次出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强调了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明确病机的重要性。寒热学说对中医病机体系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医病机与寒热是密不可分的。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中寒热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将寒热分为三阳三阴,这也是最早建立的寒热辨证基础,也是最早的典型范式[19]。金元时期,刘完素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病机学说,提出了“燥病”学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都可以化生火热病邪;天地之火,动之于阳,静之于阴,而生之于外。这一学说认为,人体阳气在气候变化时多以燥热属性为主,容易引起热证。此热证学说已被中医学全面应用,并为燥热病的诊治系统奠定了基础。在治疗燥热病时,应以寒凉药物为主。这也进一步加固了热性理论在病因病机中的重要地位。张元素所著的《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从寒热的角度来探求病机,同时运用中药的四气学说,并结合脏腑辨证原则,将治疗时应用的药物与病机相结合,来体现理法方药的治则。由此可以看出,寒热理论与其他中医学理论是相互促进的。寒热学说是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了丰富的分类、比较思想。古代医家还将寒、热用于描述和归类病机,提出了“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对疾病病机的认识和内涵作出了全面的总结,对后世医家总结归纳疾病的病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寒、热为分类法,将病机分为寒热两类,其特征、特点明显,具有相反性质,容易辨认。“病机十九条”中关于寒热病机的描述就有多达十条,充分说明了中医病机中寒热学说的地位。寒热也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素问经注节解》中有云:“病机既肇,变化无穷矣,或实或虚,或热或寒,或真热而假寒,或真寒而假热,此固非本条之所能尽载。”机体的正邪相争也是疾病变化和演变的过程,从身体表面的征象可以推测出病机的变化,而寒热的变化也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的争斗过程,可反映身体内部的正邪兴衰。

3.3 致病特点

症状是人体出现异常及疾病的表征。寒热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恶寒等,体现在体温的变化、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变化等方面。对于外感类疾病,最为明显的症状表现就是机体对于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知出现异常。寒热是最主要的症状表现,直接、主观地反映了患者的感受,同时也能根据症状来推导患者感染病邪的寒热类型,进而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治则。结合病人的症状、病机变化、病因性质,进而得出疾病在某个阶段所具备的属性,即为证候。寒热是中医辨证的关键所在,它能区分证候的性质。证候不仅能辨寒热,也能辨寒热的真假。通过患者的主要表现,可判断其寒热特征,或寒热病的真伪,或寒热的多少。寒热在中医辨证中的应用范围很广,适用范围也很广。古有三焦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现有《中医辨证学》所列的271 种证候,且其中关于寒热的证候占40% 左右,充分说明了寒热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4 体质之寒热

在中医学理论中,体质学说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医辨证的基础。古有“阳脏”“阴脏”“平脏”之分,现有九种体质之说。《灵枢·卫气失常》最早将寒热理论应用于体质分类中,将体质划分为众人、寒、热三种。现代中医学认为,体质偏寒,表现为面白、消瘦、耐热怕冷、身体虚弱、动作迟缓等寒性特点。体质偏寒者容易受寒气的侵袭,其病因主要是寒气,在选方用药上,应以温通、助阳、辛散药物为主。体质偏热者,表现为面色红、气息粗、身体壮实、耐寒不耐热、兴奋躁动。体质偏热者容易受热气的侵袭,其病因主要是热气,在选方用药上,应以收敛、滋阴、寒凉药物为主。中医常通过辨别体质来指导用药、养生和调理等。

3.5 方药之寒热

关于方药之寒热,主要体现在中药四气学说方面。中药四气学说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对于疾病的诊治、用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气是指四时的天气,到西汉末年,四气学说被引入到《本草纲目》中,并据此对中药的药理进行了分类,认为任何中药均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五味”与脏腑、药性及生理病理有机联系在一起,四气的作用从最初的寒热逐渐发展到了内脏病理方面,之后又发展到了医疗保健方面。《黄帝内经》中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及相关理论,提出了“药食气味”学说(这是“药食同源”理论的根本),将药食与生理病理、脏腑形体及养生联系起来,建立了完整的治疗、保健体系。《汉书艺文志·方伎略》中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中医根据药方的性质,将其归为寒热两种。有些药方是由同样属性的中药组合而成,有些则是由不同属性的中药组合而成。有时寒热并用可以确保药方温而不燥,凉而不寒。中药四气学说对于临床用药起到了指导性、纲领性的作用,为临床合理遣方用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 小结

总之,寒热是中医理论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丰富的含义,是中医理论架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都有关于寒热的论述,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甘温除热法、温病理论等,阐述了热病的病性,丰富了寒热理论。由此可见,寒热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为进一步丰富这一理论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学说中医学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6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58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