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意天真 自然生趣
——浅谈汉简书法的艺术特点

2023-09-05 13:14井冈山大学马于强
中国篆刻 2023年4期
关键词:汉简点画章法

井冈山大学 马于强

20 世纪初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甘肃、青海、四川、湖南、湖北、内蒙等地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和帛书上的墨书原迹,书体以隶书为主,率意自然、变化丰富,我们统称为汉简。汉简的出土不仅显示了隶变的整个过程,展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脉络,而且再现了隶变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字体的起源以及相互孕育生发的动态全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弥补了我国书法研究中秦汉时期书法墨迹的空白。汉简书法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直观的书法墨迹,对于书法史的进一步细化提供了可靠的材料,让我国的书法发展历史展示得更充分,也揭开了西汉时期书法字体的一些谜团。

在汉简出土之前,汉代书法墨迹太少,我国能进行史学研究的材料主要以东汉时期的碑文与石刻为主,如《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等,这些作品虽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与文学研究价值,但学者从书法艺术角度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碑文、石刻的字体是成熟的隶书字体,结构紧凑,字形过于规范;由于其主要是斧凿出来的,不具有书法的浑然气概与天然韵味,没有太多的美学价值。汉简出土后,学者对其实物资料进行研究,发现西汉书法的布局鲜活,具有神韵,澄清了以往人们对西汉书体的误解,特别是为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尤其是隶书的创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汉简书法的自然美

汉简书法在书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无穷的魅力。其最大的艺术特征,就是自然,不为刻意造势,无意用力成形,发于自然、归于自然,一切都是在自然中流动变化,一切都在自然中相辅相成。一是真纯自然之美。汉简书法的书写者是戍边士卒,他们的环境氛围不允许书写者正襟危坐、四平八稳,往往时间紧迫,需要速成。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书写的书法就表现出自然生趣、粗犷朴实、恣肆古拙、志趣天真之风貌,这些未经雕琢修饰的、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厚的草根书法艺术,直接、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书体风貌,保存了真实自然之美,无可替代。

二是多样化的美学形态。汉简书法以隶书为主体,反映了汉字隶变的基本过程,而在隶变之中,各个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如《阴阳五行》甲本和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与篆文更加接近,笔法上基本无波势和挑法,保持了秦隶原有风貌。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策》写于西汉文景之交,展示出方笔古隶的风貌;而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周易》等帛书,书写精到,用笔严谨,字的主体结构扁方,一些横画和捺脚的写法,与西汉后期、东汉的隶书近似,有的字和成熟的隶书写法几乎完全一样。帛书大部分都是朱栏墨书,朱墨犁然,相互辉映,阅览时不觉杂乱,赏心悦目。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出土的《仪礼》简,其结体左敛右舒,重心偏向于字的左侧,顾盼生姿,笔画轻纤而不软弱,粗细变化,飘洒流动,有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感觉。由于运笔较快,一些笔画往往出锋收笔,致使一些撇、钩、捺等笔画类似于后世的楷书。所以,汉简书法在独特之中,又显现多样化的美学风格。此外,汉简书法不但有隶书,还有篆书、草书等其他书体,这也自然增加了它的审美内涵。

三是特殊的书写材料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一般来说,用竹制作的称竹简,以木制作的称木简,或称作“牍”。帛,又称缣帛,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丝织品,其特点是质地细薄。帛书,即在绢帛类丝织物上书写的文书典籍。汉简由于是墨迹,用笔的变化历历在目,尤其是下笔和收笔更能直接反映汉代人的书写风貌,笔与笔之间的笔势呼应更是碑刻隶书难以体现的,但由于书写载体的不同,其体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和美学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四是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情趣。汉简由于出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俗,体现在书法上的美学风格也自然有所不同。如西北的《居延汉简》,因地处西北边陲,表现出与传统文人的书法具有不同之处,用笔豪放、苍劲有力,展示出士兵高昂的斗志,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奋勇精神,让人感受到当时戍边将士的顽强生命力和狂野的气息;四川的《青川木牍》展现出的是爽利劲健之态;荆楚的《睡虎地秦简》等,笔画浑厚而丰满,用笔上有的短促果断、有的古拙奇崛、有的左收右放、左仰右抑,颇显浪漫恣肆的性情,兼容了篆书和隶书之美,显露出雄峻超逸的气骨;而中原的《定县汉简》则带有端庄温雅之风。

二、汉简书法用笔美

书法艺术的用笔,是指书法家通过富有弹性的毛笔,蘸墨书写出既符合汉字造型规律和笔画时间顺序,又具有美感特质的点画和线条。这些点画和线条既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构件,也是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更是书法家传达情感的手段和媒介。书法家正是通过刚与柔、粗与细、干与湿、润与枯、曲与直、长与短、方与圆等富有变化、各具形态的点画和线条,体现书写时的精神状态,传达思想感情与审美趣味。

汉简书法笔法灵动雄健、大朴不雕。汉简的书写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写者又多为训练有素的下层书吏,因此书写不带任何功利性,完全是一种符合手腕生理构造的自然书写。汉简由于用笔速度的不同,就产生了变化丰富的用笔方法,形成了形态优美的各种笔画。从用笔速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缓笔,即缓慢的行笔速度。我们认真观察汉简的点画,特别是横画的起笔处,包括一些粗笔画,就可发现,其落笔是逆锋顿按,运行时逐渐上提,收笔不回锋,形成头粗尾细的形状,这种运笔较慢。这样写出的线条显得沉着、饱满、圆润、结实、健康,能显示书法艺术魅力,在静的姿态中表现出动的节律和美感。

二是疾笔,即疾厉的行笔速度。这种用笔方法,犹如烈马脱缰,洪水奔腾,咆哮汹涌,势不可挡,使人感到出笔迅速,行笔果断快捷,干净利落。疾厉的行笔速度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凌厉爽快的艺术美。如《居延汉简》,恣意率真,信手拈来,其飞动的线条和纵横开张的间架造型都是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感情流露。特别是有些竖画,往往写得又长又粗,势如破竹、一泻千里,显得舒展、飘逸,有力、醒目,充分展示了书者的兴致所到,追求笔姿之优美的状态。其他一些汉简中也常见一些笔画由于运笔较快,往往是直接出锋收笔,致使一些撇、捺、钩等笔画类似后世的楷书。还有一些汉简中,因书写速度较快,完全取消了隶书的标志性笔画——波磔,有些甚至接近行书、草书的写法了。

三是涩笔,即涩滞的行笔速度。这种书写状态如蜗牛爬坡、逆水行舟,艰难前行、步履蹒跚。这种行笔速度写出的线条高古、苍劲、老辣,墨色凝重。成功运用涩笔,会表现出气韵生动、富有生气的艺术魅力。这种用笔方法在各种汉简中也较为常见。

从汉简的基本笔画来看,主要是这么几种。一是点画,书写时由于毛笔的介入,凸显了笔画肌理和结构诸多特征,造成了面的显现。当用毛笔书写时,正侧锋的参用、藏露锋的交用、提按顿挫的互用等,令点画变化多端,姿态各异,和后世诸体程式化的点画相比,更显得率真、质朴和灵动。

二是横画,这是汉简书法结构中起骨架的重要笔画之一。古人云:“横直画者,字之体骨。”书写者将篆书字体中圆转的线条转化为若干平直笔画,既适应了快速书写的需要,也导致了文字结构更加方正的体势。汉简书中的横画大多为尖锋入笔,提笔出锋,既不要求藏锋也不要求回锋,而多是追求实用和书写速度所致,但也不乏顿笔和藏锋起笔者,在收笔处呈现燕尾状。这正是书写者在长期书写实践中无意或有意的对美的一种追求,对新书体赋予的一种创意,笔随意走,字呈天趣。

三是竖画。此为汉字构成的第三要素,在汉简书法中,竖画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其特有的个性和张力,体现出一种顶梁柱的作用。由于书写材料长有余,宽有限,竖笔画便有了驰骋的空间。书写起来,便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并出现了极为夸张的特殊笔画,且已成为汉简书法中的特殊标识,透出一种自适不拘的美。

四是撇画。汉简书法中的撇画,是极具个性的笔画,它是从金文中斜向两边的弧线,由于毛笔书写时笔力的轻重所创写而成的,具有前重后轻,有的前轻后重,造就撇画变化、求新的奇趣。变化丰富的撇画与捺画形成互动,这在汉简书法中表现得尤其生动,对增强字的美感,稳定字的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那些粗重的笔画更是如此。

五是捺画。汉简书法中的捺画,多与撇画相伴相生。撇和捺如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丰富。特别是带有捺脚的笔画,既呈现了隶书笔画的特征,又开创了楷书笔画的先河,还展示了行笔的灵动和天趣。汉简书法中有些捺画无捺脚,这是书写者在书写中行笔过快造成的,一般不做浓厚的处理,给人一种爽利飞动之感,似有行书笔意。

三、汉简书法的结构美

汉字书法艺术的结构,历代有不少有心人在孜孜探求。魏晋之前,书家论书多讲用笔、笔势以及书家评述,如东晋王羲之《用笔赋》、东汉蔡邕《九势》、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等。直至隋僧智果,撰《心成颂》,应是最早专讲结字的论著。《心成颂》篇幅很短,主要有: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间合间开;隔仰隔覆;回互留放;变换垂缩;疏当补续;分若抵背;合如对目;孤单必大;重并仍促;以侧映斜;以斜附曲;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复;行行皆相映带,联属而不背违也。到了唐代欧阳询,相传他将汉字楷书的结字方法总结成三十六法,《结构三十六法》是他对书法空间意识的研究成果,力图概括楷书结构布势的基本规律,内容包括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窕、相让、补空、覆盖、贴零、黏合、捷速、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付、撑拄、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却好、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等。《结构三十六法》,究竟是不是欧阳询所总结概括出来的,姑且不论,但他对楷书结构规律的探索是积极的,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一直被后世所重视。

汉简书法结构不再受规整书法的束缚,冲破了单一线条结构的藩篱,改变原有书体的结字法则,即通过对构成汉字基本部件的简化、同化、分化等方式,对其结体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其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多姿,有着天真烂漫活泼动人的情趣,看起来具有戏剧性。但是也正是这种戏剧性、装饰性的笔画,才让我们看到了汉简的丰富多变、灵活自如。从书法史上来看,由于竖、点等笔画的存在,对后世书法技法的创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自由率真的结构也为同一时期的章草的发展提供了变化的依据,同时也使得章草能够发展成一种独立的风格。在后世章草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线条都趋向于具体化,符号化,同时也拥有了自身独特的美感。汉简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美学要素,才体现出了自身的美学价值。汉简的古朴自然、匠心独运、天真烂漫,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和研究领域,为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主持。

四、汉简书法的章法美

书法结构是针对单字的点画进行艺术组合与构成,而章法则是对通篇书法作品进行艺术构思与布局安排,从而达到表达艺术思想与审美理想的重要手段。宗白华认为,书法艺术的意境是通过章法的“创造”表现出来的。魏晋以后的书论对书法章法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说道:“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互相应之妙。”

汉简书法章法整饬错落、疏放连贯。从单行简来看,有的稀疏,行行分明,规整典雅,美观统一;有的茂密,字形粗细变化较大,左右开张,字迹间隔细小,紧凑但又不显凌乱,整篇文字具有整饬的美感,厚重沉雄与灵活飞动兼具。从两行并列型的简来看,由于受简牍材料的局限,文字组合上多竖成行,横无列;字距之间拉开距离,字的大小轻重、正侧欹,以及特殊笔画的夸张处理,都能在这空间内表现出有机的融合和有节奏的韵律。有的简在两行的基础上又分成两段或多段,其字距紧凑,行距较大,形成明显的书写节奏。从多行的简来看,稀疏一类的则打破了字距、行距的限制,轻松自然,与魏晋人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茂密一类的则字距、行距均紧,上下齐整,均匀稳重,书写的随意性进一步增强,从单行字的上下连贯、错落,到多行的左右穿插、一气呵成,凸显出了一种章法布局上乱石铺路的自然之美。汉简书法的章法是以符合实用为目的书写格式,审美追求在于其次,但其章法的完美性使后人赞叹不已。究其原因,首先是满构图,由于受简面空间限制,空白都得到充分利用,如同篆刻印面的章法,很少有与点画不发生关系的多余空白;其次是留白,一种是串绳处的留白,这是功能性的空白,一种是主笔和副笔线条之反差造成的留白,大多存在于字间,还有数字性留白,在句首句尾或两句交接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居延汉简》中个别字的笔画,常有纵向夸张的延伸,启发后世今草某些纵向张扬的用笔。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一篇的结尾一字的末笔。一方面由于简上还有空余,另一方面也表示内容至此结束。这一规律性的写法,有助于学者确定散乱简册之次序。这种加粗笔画中的渴笔加上书写的流动感使章法布白虚实相间、天真自然。此外,汉简书写的环境氛围不允许书写者正襟危坐、四平八稳,往往时间紧迫,需要速成。这种“急就”反而使简牍书法表现出自然生趣、粗犷朴实、恣肆古拙之风貌。

汉简书法以其清新、率直、朴茂的神采,被现代人重新作为审美的对象,这有着极其浓厚的学术价值。除了作为一种认识对象与当代人的社会心理意识发生契合外,还更进一步地作用于当代人的审美意识。汉代人在书写中的恬淡、真实的心绪状态,从而显现出的随意、自然、绝无做作的天趣之美,满足着从僵化环境中走出来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马斯洛在论述“需要层次”的理论中,把审美的要求列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作为现代人更具这方面的迫切感,一种强烈的精神上的归真意识由此出现。确切地说,欲求精神真实、自由。美是真实、自由的象征,这一美学命题,一语道破了审美意识的本质,艺术是美的心灵的象征。

总之,汉简书法是研究汉代书法最为直观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笔法灵动自然,纵横恣肆,方圆兼备,有助于我们理解隶书的用笔方法,丰富点画的表现形式;结体丰富多姿、刚健奔放,章法简捷率意、变化多端,这些都为我们学习隶书提供了更多新的表现方法,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表现力,充盈着一种动人的大自由精神。

猜你喜欢
汉简点画章法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点 画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之《书谱》今译(一)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七绝·春雪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之《书谱》今译(二)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