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培育视角下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当代启示

2023-09-05 05:05:08
唐都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共产主义

杨 文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教育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观点,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更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在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视角下重温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对于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通过对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发现,列宁劳动教育思想既有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的继承,又有立足俄国实际所做的原创性阐发;既有对如何提升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思考,又有对如何增强劳动者情感及其道德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其核心要义如下:

(一)基本原则:“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最早出现在16世纪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中。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这一思想,多次强调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障劳动工人及其子女受教育权的重要内容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构成了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列宁认为资产阶级旧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列宁在1897年《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1]在1920年10月2日《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旧学校的教育和生活实际严重脱离,完全不利于青年的身心发展,认为这种只要求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将日常实践与教育相分离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真正掌握和领会劳动教育的本质。在学校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问题上,“学校同样也是农庄”的思想观点在俄国民粹派中流行,列宁多次与尤沙柯夫等人进行论战,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农庄中学与感化中学》等文章中都对尤沙柯夫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原则性指导。

在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教育的弊端后,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新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1917年《修改党纲的材料》中,列宁明确指出要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1919年党的纲领草案中,布尔什维克党再次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列为当时党内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在这里,列宁所说的“教育”和“社会生产劳动”均建立在相对于传统生产劳动的现代生产劳动基础上,列宁认为必须把现代文化知识与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现代生产劳动、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三者结合。不同于以往资产阶级旧学校单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导致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的教育现状,列宁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生产实践;既要进行脑力劳动,又要进行体力劳动。同时教育要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通过坚持“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更好地培养现代科学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使其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

(二)主要方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

作为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研究“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对于理解和把握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1919年的俄国正处在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进攻的双重压迫中,长期战争使得国内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在粮食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有几百万普特的粮食堆积在伏尔加-布谷利马线上,因为不少粮食直接堆积在雪地上,春汛一来,就可能烂掉。”[2]在这种现实状况下,俄国交通部门提出停止客运以全力抢运粮食,并于1919年5月7日提出了“不能只靠嘴说而要以实际行动从事生产工作”的建议,即从各自休息时间里抽出一小时,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进行义务生产劳动,也就是“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这种义务劳动形式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的劳动,是不计报酬、没有定额的,它靠着劳动者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开展,通过参加“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劳动者在劳动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共产主义纪律,树立了良好的共产主义道德,在劳动中接受共产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从而真正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一代人”。

列宁高度重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开展,并将其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所以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是因为它向我们表明了工人自觉自愿提高劳动生产率、过渡到新的劳动纪律、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3]在1919年12月20日《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报告》中,列宁再次对“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俄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论述;在1920年10月2日发表的《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强调青年团和所有青年都应该主动学习共产主义并自觉投入共产主义建设中,他号召每个青年都要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生产生活劳动中去,在义务劳动中锻炼意志、淬炼品德。在列宁的倡导和推动下,“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不仅对国家发展、党内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培养共产主义社会新一代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青年在劳动中形成共产主义纪律、树立共产主义道德,从而更好地培养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本领,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俄国的伟大使命,在劳动奉献中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三)教育目标:劳动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价值目标。列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原则,指出劳动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指出:“经过这种产业工会,进而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4]在具体实施层面,列宁主张开展综合技术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制度设计层面,列宁将综合技术教育列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将其写入党纲,在学校和社会中实施,同时起草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从政策层面保障了综合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在1917年《修改党纲的材料》中明确规定了要对男女儿童实施综合技术教育;1918年《统一劳动学校规程》提出了新学校带有综合技术教育性质;在1919年2-3月《俄共(布)纲领草案》以及1919年3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中明确规定了要对未满17岁的男女儿童实行综合技术教育。

在具体内容及措施方面,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根据俄国当时的生产情况以及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指出从包括电力在内的四个部门开始,率先开展劳动教育。列宁在1920年10月2日《青年团的任务》中分析了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指出在保卫新生政权的任务完成后,即将面临的是要着手恢复工业和农业,并且立足现代最新科学技术,需要大力推行全国电气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改造和恢复工业与农业。列宁在1920年底《关于综合技术教育》一文中,对综合技术教育知识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其就是“关于电的基本概念;关于机械工业用电的基本概念;关于化学工业用电的基本概念;知道农艺学等学科的某些原理。”[5]除此之外,列宁在教育思想宣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措施,认为可以通过报纸、小册子、活页文选等途径宣传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在1920年11月18日《关于生产宣传的提纲(草稿)》中,列宁强调刊登在报纸上的材料也可以通过小册子的形式在工农业生产部门进行传播。这些内容和措施保障了综合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成为列宁劳动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

列宁以俄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为依据,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劳动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同向同行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始终立足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同向同行。

一方面,列宁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列宁多次批判资产阶级旧学校为少数人服务的弊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目的是为最广大的无产阶级服务的,因而提出“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的论断,彰显了鲜明的阶级性。针对当时资产阶级在教育界鼓吹“学校可以脱离政治而为整个国家服务”等一系列错误观点,列宁多次撰文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分离出教育部门这一观点的荒谬,称之为“荒谬的空想”;列宁不仅深刻揭露了旧教育的实质,同时也着力建设无产阶级教育事业,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中,列宁明确指出整个教育事业要为维护无产阶级利益服务,而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俄国,捍卫无产阶级政权,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下,列宁有序推进劳动教育,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方面,列宁始终立足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开展劳动教育。十月革命前,俄国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沙皇统治,扫清封建残余,这一时期列宁对于劳动教育的思考也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从理论上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俄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工农红军战士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在前线英勇奋战,工人阶级发扬了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革命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俄国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主要任务。列宁大力推行综合技术教育,并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紧扣俄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并随着俄国具体的实际变化而做出调整,始终服务于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始终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同向同行,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二)开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

列宁始终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一方面,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列宁非常重视建设综合技术学校和劳动学校,在1918年就学校问题发表演讲时指出:“今后我们的统一的劳动学校将同自己挣脱了奴役制枷锁的人民一起沿着社会主义、友爱和和平的道路前进,有了这种学校我们将来就可以免遭战争的浩劫”[6]。在《关于综合技术教育》一文中,列宁强调为避免过早专业化,要在职业学校里进行普通知识教育,主张在学校内开设共产主义通史、地理、文学等课程,在劳动的同时接受教育。在《白璧微瑕》中,列宁阐述了叶尔曼斯基先生的《科学组织劳动与泰罗制》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并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职业学校和一般第二级学校的必修课本。同时,列宁在多个场合揭露了资产阶级旧学校的一个主要弊端——只要求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与日常实践分离。因此,列宁强调学校在教学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必要的生产劳动,在劳动中巩固文化知识,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真正实现教育与“沸腾的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列宁十分重视运用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在1919年1月召开的国民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第二次会议上,列宁强调社会教育对于改造整个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求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推进国家教育文化工作;在1920年2月国民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第三次会议上,列宁指出当前的任务是推行国家电气化计划,需要在学校教育系统之外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将社会教育与宣传工作相联系,在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列宁也十分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支持、保障等作用;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这些工厂、农场等场所都是天然的育人平台,因此列宁强调要用好这些社会资源,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配合,共同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也成为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一项鲜明特征。

(三)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价值旨归贯穿始终,彰显了列宁对人的深切关怀,列宁关于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这一问题在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及具体措施等方面都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在1897年《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一文中,列宁批判了民粹主义者尤沙柯夫“中学即农庄”的原则,指出不能就学生的贫富状况来决定其是否需要参加劳动,因为劳动是任何人都需要参加的,所以要推行“普遍的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一代依靠自觉劳动,摒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对人的影响,在义务劳动中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纪律、树立良好的共产主义道德,实现异化劳动的消除和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复归,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1920年10月《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指出旧学校是死读书的学校,它迫使人们学习无用的知识;而社会主义学校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并且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针对俄国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某些领导存在的忽视综合技术教育,并主张过早专业化、用单一的职业教育取代综合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错误观点,列宁坚决反对并强调要弄清楚综合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不能将二者混淆;在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列宁提出了多种教育方式,最终在多种教育方式中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无论是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还是实行综合技术教育,最终目的都是使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培养道德、树立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列宁也始终将其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并在整个劳动教育过程中都体现出了这一价值旨归。

三、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把握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鲜明特征的过程中,探寻列宁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则、目标及蕴含在具体措施之中的方法论,对于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既要看到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更要汲取列宁劳动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理论精髓,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借鉴。

(一)指导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也为列宁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不仅根据特定时代要求扩充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而且对劳动教育的具体形式、教学方法等都做出了明确指示,其思想精华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2020年3月和7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继出台,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及具体途径都做了详细规定。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并举,不仅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也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并举的教育体系,成为党的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劳动教育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对我国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五育”中仍然较为薄弱,因此新时代构建五育融合并举的教育体系、把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五育之间的互融互通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持列宁“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原则,另一方面要借鉴列宁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为防止过早专业化而提倡的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与单一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发挥劳动教育在促进劳动知识技能、培养良好道德素质、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在新时代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坚持并贯彻“五育融合并举”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内容方法:立足社会需要实现劳动教育创新发展

“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原则,列宁就“如何开展劳动教育”问题形成的观点和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理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列宁不仅正确领会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使之作为其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列宁立足俄国现实、顺应时代发展,将马克思、恩格斯劳动教育思想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社会需要实现内容方法上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面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出现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8]新时代下实现劳动教育新发展要立足时代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劳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一方面,要立足新时代劳动发展现状,动态调整劳动教育内容。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根据新时代出现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人工智能、模拟仿真等劳动教育新场域;要结合青年成长的特点,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充分运用微博、“B站”以及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平台,更好地进行教育和传播,从而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育人性。

(三)具体实施: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构建劳动教育格局

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注重发挥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作用,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协同育人格局,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

一方面,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要继续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在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开设专门性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平台,学校要积极组织实习实训、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的有机统一。要在学校中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实效,关键在于教师,开展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一批专业教师,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劳动教育思想理论和崇高的劳动教育素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实现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各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与社会主体的合作,创建实习实践基地,不仅能使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提前接触社会并掌握劳动技能,同时也能为这些单位提供智力支持,实现合作共赢;工会、共青团以及各类公益、福利组织等也要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场所支持,使学生能参加志愿服务及公益劳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参与到日常生活劳动之中,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总之,新时代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格局,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四)组织保障: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的作用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于1918年指导并创建了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俄国“共青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青年组织提供了经验借鉴。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列宁主张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列宁关于俄国共青团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共青团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时刻听党话、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10日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使命。”[9]因此,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共青团员要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党的政策。其次,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要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方法。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新时代下出现的新情况以及青年群体呈现出的新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通过挖掘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的伟大事迹来传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挖掘新时代青年群体中的先进个人、优秀代表,宣传在奋斗过程中凸显出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感染青年群体,激励青年一代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最后,共青团要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发挥好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坚持理论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和思路,通过“三下乡”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为青年开展劳动实践提供条件和机会,引导青年在劳动中提升能力、在奉献中涵养品格、在服务他人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真正做到劳动中悟真理、践真知、受教育、增才能,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做好组织保障,增强育人实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在凝聚青年力量、动员青年参与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引导作用,能够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切实推动劳动教育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列宁主张将“普遍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综合技术教育以及“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教育,强调发挥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功能等一系列观点,在当代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因此,在时代新人培育视角下重温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27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环球时报(2013-01-22)2013-01-22 17:43:57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