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治国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又称体育特长生,是指经过教育部门批准的招生高校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需要,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中特招有体育特长且符合高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学生。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其次是在长期刻苦训练的基础上提升竞技水平,具有参加高级别体育赛事的资格。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有利于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运动员,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一个方向[1],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自1987年至今,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已有30多年,招生规模日益扩大,2021年,全国高水平运动队实际招生人数达到4000余人[2]。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快速发展的同时,运动员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瞩目,东京奥运会女子10m气步枪项目金牌获得者杨倩、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北欧两项“第一人”赵嘉文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关注高水平运动员光鲜亮丽比赛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在求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文化课成绩较差,甚至出现畸形发展的倾向[3],具体表现为考试不及格,甚至一些同学不能按时毕业。笔者对南京市161名高水平运动员和广州市208名高水平运动员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其进入高校后的学业考试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南京市和广州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考试情况统计
从图1可知,两地高水平运动员几乎有一半存在考试不及格的情况,甚至一些同学有6门功课考试不及格,并且,随着年级升高不及格人数扩大。考试不及格带来诸多严重后果,最直接的影响是其毕业和就业,从深层次上分析,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带来冲击,使其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在思想上放松学习,导致成绩进一步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高水平运动员学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课基础水平较差。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与高水平运动员长期重视训练、忽略文化课学习有关。高水平运动员都要经历长期系统的刻苦训练,南京地区161名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大学前绝大部分的训练年限都在3年以上(表1)。其他高校情况也基本类似:湖南师范大学90%的高水平运动员入校前训练年限为4~8年[4];西安交通大学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入校前训练长达12年[5]。长期专业训练必然占据其大部分学习时间,导致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
第二,学训矛盾依旧存在。如前所述,学训矛盾在高水平运动员的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就已存在。进入大学后,这一矛盾并未明显减缓。与普通学生相比,高水平运动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用赛场上的优秀成绩为学校争光,因此,其比赛成绩是高校关注的焦点,也是教练员工作业绩和训练水平的一个衡量标杆。这样一来,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参加高强度的训练,有时候训练甚至要占用他们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统计可知,南京和广州两地50%以上的高水平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超过5次,高强度高频率的训练使高水平运动员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学训矛盾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问题、出路问题与就业问题。
第三,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合理。高校出于一视同仁或方便教学管理,在制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案时忽略了其特殊性,最终演变成其综合发展的障碍。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甚至高等数学等课程列入必修课,这些课程使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陷入窘境。据统计,大约92%的同学在“最难学习的课程”一栏选择高等数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从这一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前高水平运动员的部分课程设置有不合理之处,或者说没有从其实际出发设置课程。另外,在课程时间安排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间大都集中在下午3:00—5:00,但一些课程也安排在这个时间段,让其左右为难,加剧了学训矛盾。
第四,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积极性不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业基础差、学习能力弱,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表2为上海、广州、南京三地高水平运动员课余时间文化课学习情况统计,有80%以上的高水平运动员每天课余用于学习时间不足3h。部分学生逃避学习,表现为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沉迷网络游戏和休闲娱乐等。
表2 上海、广州、南京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课余学习时间占比 %
表2 南京市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年限统计 年
提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适应和掌握科学训练技能的优秀运动员,是当今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6]。要彻底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困难, 须培养其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树立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新理念。教育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7]。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 以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无论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还是确定培养方案,都必须结合学校实际,依据高水平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高水平运动员,尊重其诉求,在促进其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第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高水平运动员和普通学生有较大区别,他们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学习比较吃力,而且又要牺牲休息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参加体育训练。这一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强调针对性和科学性,既要有统一的培养计划,又要针对不同运动员的特点有一定的差异性。进一步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学习方面的要求,建立淘汰和选优机制,将学习、训练、学分三者有层次、有区分地挂钩,提高其学习积极性[8]。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当调整高水平运动员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充分考虑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及学习兴趣,建立符合社会需求并有利于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教学方面,在保证课程教学时间的前提下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对因集训或比赛影响正常学习的同学,学校要组织教师对其进行补课或补习。在课程考核方面,合理降低文化课教学的难度,适当增加考勤、课堂表现在课程学分中的比例,同时完善加分、降分管理办法,将竞赛名次折算部分学分,使学生能够努力学习、安心训练,有效化解学训矛盾。
第三,健全管理机制。高水平运动员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作为我国现有招生政策下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其管理和服务水准从侧面可以反映一所大学的教育水平[9]。因此,要在思想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健全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制[10]。首先,学校应成立由分管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体育部和高水平运动员所在学院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定期研讨和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文件或制度,使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其次,建立辅导员和教练员共同管理的“双班主任制”,不仅可以有效防止个别高水平运动员利用两个院系信息不对称逃课或躲避训练,还便于辅导员和教练员进行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学训矛盾。最后,完善奖惩机制。对于学训表现优异者,院校两级部门要加大表彰力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违反校纪和故意逃避训练、学习的行为,及时予以惩戒,以儆效尤。
第四,搭建学困帮扶平台。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学业出现困难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单纯依靠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由家长、专业课教师、教练员、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组成的帮扶平台。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不仅抓训练和运动成绩,还要关心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训关系。辅导员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注重分类指导,帮助体育特长生找出学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此外,学校要把高水平运动员在校表现与其家长进行沟通,请家长配合学校帮助高水平运动员调整心态,使其回到正常的学习和训练轨道。
综上所述,只有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制定一套独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强调实事求是、差异对待的同时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与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高水平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和比赛训练的积极性,稳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为国育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