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资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华教育的“进”与“出”

2023-09-04 06:14程光龙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师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自身的规律。涵养需要培育,培育需要遵循教师学习的规律。涵养过程的积累、领悟、内化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素养促成教师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与实践相辅相成,促进教师能“进”会“出”。“进”,重在立己;“出”,重在达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建设应致力于帮助教师 “进”得去“出”得来;“进”有提升,“出”有成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建设;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1/24-0105-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不竭源泉,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中华文明几千年诸多经典闪耀着先贤的教育智慧之光,蕴含着优质的育人资源。中小学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中小学教师的文化涵养与教学实践,直接关联着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影响着时代新人的精神生命质量,影响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与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的师资建设,面临“进”与“出”的问题。进,有法;出,有“我”。有法,重在引导内化学法,有提升;有“我”,重在运用与创造的自主与自觉,有成效。基于这些思考,我们朝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在中小学师资建设中,链接教学伦理、教学情意、教学理念、教学知识、教学能力等教师教学素养的基本维度,有效促进教师涵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

一、立足研修赋能,增“进”素养

达人先立己,育人先强师。中小学教师肩负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点、情感认同的集体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师自身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时不我待。当前,引发中小学教师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工作,是新时代教师修养的应然。

引导教师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不断涵养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以提高认识为导向,提高自觉性,形成学习意愿,进而迁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帮助教师提高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帮助教师广泛吸收学习方法,遵循传统文化的学习规律,为广大教师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的教师研修,首先要面向全体教师,引导积累通用的方法。分析法、比较法、鉴赏法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必备的方法,关联法、串联法、并联法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学习的方法。虽然不同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赏析、感悟、内化的方法不同,但教师群体的职业特质更适用于任务驱动法、自学分享法、以用促学法等学习方法。其中,比较研究法是教师们自学的有效方法。通过横向比较,往往可以把同一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在比较中得以鉴赏;通过纵向比较,把不同时代的某一领域文化进行排列分析,理清脉络,深入理解。促进教师吸纳这些方法,再进行个性化选用乃至创造性地学习,就能更好地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施,专题研修是有效的策略。这种聚焦培训目标、整合学习资源、保障时间空间的研修,有利于沉浸式培训。如2021年7月,学校带领一批教师来到儒学圣地曲阜,进行为期一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研修”之旅。王殿卿、郭齐家、张践、杨朝明、刘示范、王新宏等儒学名家现场讲学,彰显了主题下的优质师资资源。学员每天在学唱《礼运大同篇》、向孔子行礼、齐诵“四书”选篇中,进入学习佳境,不断促进。大家深深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好经典,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信仰的力量,我们才能更好地影响更多的学生,真正让文化之光照耀学生。促进学员学习师道师德言论,在内心深处唤醒自己——“‘志于道叩问为什么要当教师?‘据于德叩问怎样当合格的教师?”无论是前者的信仰、价值观和志向,还是后者的行为方式,都可以汲取儒家的先贤们早已在经典中昭示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研修切合了教师的实际。诸如这样的方法积累为教师全面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二、力促适切培训,共“进”成效

在师资培训实际中,单项输出式的培训方式往往游离于能力生成,背离中小学教师的学习规律。我们要着眼于引导中小学教师朝着有利于自主更新认知结构的目标,用切合的方式引导教师探索学习方法,建构传统文化知识,增进习得与内化,提高自我培育能力,提升传统文化鉴赏水平。

其一,调适教的方式。从学习的客体出发,遵循传统文化鉴赏的规律。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古入今等。着眼于素养培育,注重知、情、意、行各层面的习得。从学习的主体出发,关注教师的实际,培养传统文化赏评能力。其中,了解中小学教师学员传统文化素养的底子,依据学情选择鉴赏的内容,是解决“教什么”的重要前提。例如,对接地方传统文化特质,学校开设了“朱子教育思想”研修专题,引导学员鉴赏“格物致知”“见贤思齐”“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百学须先立志”“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等体现朱子教育思想的名言;进而引导选读《朱子语类》,让教师充分领悟“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促进学员理会“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这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就是知行的过程,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习得是“学习——思考——内化——实践”的过程。以此促进学员学而博、学而思、知而行;促进学员致知力行、知行合一。

其二,契合学的方式。不同文化教材的鉴赏方法迥异,相同类型的教材其鉴赏方法亦有区别。由于阅读客体的不同,阅读主体个性与心境的差异,学习效果就会不同,这些教材资料的多样性、读者的差异决定了学法必须“量体裁衣”。如“孔孟老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名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解读方式,可以从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学习、交际、修养、情感等关联,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体味浩然正气;读《道德经》感道法自然;而读《庄子》与子逍遥,享精神快活。这样依据传统文化教材特点的适切性,有助于在生命体验中激活古代经典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有助于学员汲取先哲典籍学问,古为今用,融入新的生命、心灵、生活。

其三,嵌入评价的方式。在学习共同体的促进中持续习得。教师学习共同体有助于通过氛围营造、主题共鸣,进行评价促进,解决教师学习内发动力不足问题;通过项目化学习,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成效,尤其是创生教师学习的新方式,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如县域范围依托名师工作室拓展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阅读为经,教学为纬,以“中华经典传承”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研究为机制,工作室成员通过“和读”“易研”,把共同体打造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栖息地、教学研究的工作坊。他们通过两种切合的途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第一种路径是选读,即选取《大学》《中庸》《论语》等为教材,采用共读一本书,进行同题异构教学研讨;第二种路径是对应读,即关联学科课程,嵌入优秀文化作品,进行阅读。如根据学员不同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应《诗经》《学记》《大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相关文本,通过分享阅读方法,助推同伴增进传统文化学习的自我体验,提升认识经典、掌握方法的能力,促进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发实践,解决一个个相关的教育问题。

三、引发教学使命,驱动“出”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赋予中小学教师的使命。从教师的教学伦理角度看,教学使命感将不断唤起教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重涵养“立己”,化育“达人”。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意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素养培育要“进”得去、“出”得来。

能“出”重在引导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深地根植在课堂中,将大量的相关资源转化为中小学生的学习资源,提升为育人价值。这些迁移致用,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识别、理解、重组、选择、应用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开发育人资源、创生育人方法的能力。否则,教师就习惯于“打包他人整理的系统条目”方便拿来与使用,导致教学只能是进行机械化、重复性的增叠动作。从教师自身习得的“我法”到迁移至学生,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师训进程中,我们应注重学的内化到用的“我法”迁移,引导学员理解、消化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例如,在本县域朱子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引导中小学教师抓地域文化特色,找准朱子文化传承的“尤溪方式”。重点突出朱熹的“为学五序”——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彰显朱熹的教育思想。在课程方案中将《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作为师训教材之一,教学中以“学——问——思——辨——行”的治学之序作为切入点,传习白鹿洞书院教学的“朱熹方式”,了解“学规”留给我们的教育形态及其精神;理解朱熹的学、问、思、辨、行之道,转化为教学之术。

能“出”还应该重视发挥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和教学交往要素的合力,构建校园文化育人场域。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一,发挥教师这一课程资源的能动性,教师即课程,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师,身上散发着文明的气息,在德行上表现的是优秀文化的气质。这种气息、气质乃至气场不断提升着感染性。我们应促进学校将广大教师的自带“文化资源”情境充分铺垫在日常教学中。其二,以课程生活化,满足学习多元化。“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人文关怀下,不断丰富教育生活,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在实施进程中关照学生精神世界的自由度,尊重学生的意愿,讲学生喜欢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三,树立大教育观。引导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至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学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生活中潜移默化,让文化底色熏陶渐染。这些教学使命驱动下的教学行动,方显教师素养。

四、积蓄教育情意,自觉“出”发

从一名教师的素养角度看,中小学教师在相关的培育中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不断形成中华文明精神风貌的品格,并具备文化传承与教学发展的动力。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的素养培育的主要导向。长期自觉地实践是衡量这一素养的核心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知、情、意、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行走方式;让文化所承载的中国精神成为学生的品德自觉,优秀的品行成为生活常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让教育情意形成不竭动力。师资培训应充分发挥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当前,引发中小学教师实践,应重点化育中华儿女的核心价值,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自觉叩问“我应该是谁?”“我要走到哪里?”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关联教师人格修养,促进教师们自发地将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生活。在引导中小学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培育实践典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融合各学科教学的文化实践活动,彰显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职责。在知、情、意、行进程中创新教学方式,针对学情,关联生活情境,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大家深层次学习实践,实现“出”类旁通的效果,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并引发教师从学习的旁观者转向自觉的践行者。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凭借家长教育这一路径,以中华优秀传统“家训”为载体,以发挥家长教育指导师作用为切入点,开启主题式、项目化的自觉教学。如《朱子家训》是训诫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的国学经典,也是阐明修身治家之道的治家名篇,其家庭教育观体现了朱熹的教育思想。《朱子家训》从道德修身到家庭日常伦理到社会和谐关系的训言,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课题组可以关联《朱子家训》中体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训言,挖掘其当代教育资源。课题组还可以拓展至朱子文化研究,不断探索朱子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可为之处,让“朱子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架起桥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项目化资源,发挥课程体系在师资培育中的作用。同时,为教师们的实践自觉提供后续的师训体系、教研平台、评价方式,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自愿、自发、自觉中落地、落实。

总之,中小学师资建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的命题。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师教育,能否提交满意的答卷,关键是能否顺应职后教师教育的规律,是否注重将师资培训中的问题进行归因,形成主题,进而将主题课题、课题课程化、课程系列化,促进中小学教师会“进”能“出”。“进”,得以涵养。“出”,致力实践。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   平.农村教师学习困境的学校文化根源及出路[J].教学与管理,2020,(10):6~8.

[2]黄剑平,李   倩,陈伟连.[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3):24~27.

[3]陳晴晴.农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生态视角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3,(01):115~124.

[4]罗   琼.《朱子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中国民族博览,2017,(04):86~87.

[5]丁奕然,魏冰娥.教师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愿何以生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PLS-SEM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03):127~134.

[6]程光龙,罗龙珠.“四化”导向:县域生态研训机制理路[J].中小学校长,2020,(04):53~56.

[7]王   利,陈蝴蝶,王春华.小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与结构逻辑[J].教师教育学报,2023,10(03):44~51.

猜你喜欢
师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中医药类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于不同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思考
关于强化区县公务员培训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转型时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中孝德文化的渗透与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