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在创作上对陶渊明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2023-09-04 09:22杨昆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接受艺术风格辛弃疾

杨昆朋

内容摘要:辛弃疾对陶渊明其人其诗都有一定程度的接受。这种接受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辛弃疾在创作上对陶渊明也多有学习和借鉴,在题材内容上,学习其描写田园的闲适高洁和饮酒的超然旷达;在艺术表现上,学习其菊花飞鸟的意象特征,化用其语言。辛弃疾从题材和艺术上都表现出了对陶渊明的继承,并且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文学内蕴,开拓出了新的天地。

关键词:辛弃疾 陶渊明 题材内容 艺术风格 接受

东晋陶渊明厌弃官场,归返田园,开辟了田园诗创作的新领域,以其高洁的精神人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影响着后世文人文学创作。这种影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其时不论道学家还是文学家,对他的为人和诗歌都推崇备至,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流大诗人的地位。

宋代词坛杰出代表辛弃疾就明显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尽管辛弃疾写的是词而非诗,尽管辛词的风格偏于豪放而非平淡,但这都不影响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欣赏和敬仰,并在创作上对陶渊明加以学习和继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并非一般化的浮泛应酬,而有其深厚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与陶渊明离绝官场、归隐田园一样,辛弃疾也曾在仕途失意之时,在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长期闲居,与农村田园多有亲近,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词。正是这些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遭遇,使得辛弃疾对陶渊明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自觉深入地学习和继承其人其诗的长处。据统计,在辛弃疾现存的626首词中,涉及到陶渊明的有72首之多[1],或直接以“渊明”二字入词,或化用陶渊明诗作中的意象典故等,这都证明着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高洁傲岸、甘守贫贱的陶渊明无疑树立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标,无论是人格精神还是诗歌艺术,陶渊明都对辛弃疾产生了深远的生命体认和价值引领。当然,这些并非只停留在空泛的认知层面,随着对陶渊明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待学渊明”到推渊明为师再到引为“千古一知己”,辛弃疾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不断汲取着先哲的精神营养,也逐步渗透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尽管辛弃疾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是词而非诗,但这不妨碍他的词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和艺术表现上学习和继承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经验。

一.题材内容上的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的词对于陶诗题材内容的继承,首先表现为对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描写,表现在悠然闲适的生活情趣上;其次为对饮酒的钟爱,表现为超然旷达的人生追求。当然辛词对陶诗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于田园生活而言,辛弃疾更有闲适之外的悲愤和英雄情怀;于饮酒而言,辛弃疾的创作中更体现了一种入世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沉郁之气。这些都是陶诗所没有的。两位异代知音因相近的思想情趣和人生追求而结缘,但又因各自经历的不同,在创作上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来看陶渊明躬耕的田园诗。与传统儒家轻视劳作不同,陶渊明注重农事劳作,躬耕田园,“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他认为农业事关重要,是立國之本。不仅如此,陶渊明还将自己的劳作经验写入诗歌中,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为可贵的部分。《归园田居》(其三)就是代表,表达了一个由官场返归田园的农耕者亲自耕作的感受。种豆南山,带月荷锄,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生活,让诗人写得生动逼真。当然,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仅停留在对田园的描写,更由此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书写自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如在《戊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的根本,“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作者劳作一天回到家中,虽觉辛苦,但仍倍感欣慰,写出了一位由官场回归农田的士人的特殊感受。由此可见,陶渊明将己身与躬耕生涯融为一体,“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成为其人生信条,他在田园中,任真自然,以闲适高洁的生活情趣,获得了超脱的生命体验。

再来看辛弃疾对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在对于田园劳作的看法上,辛弃疾与陶渊明不谋而合。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就言明:“用兵制胜,以粮为先,……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3]辛弃疾继承了陶诗的田园题材,将个人情感寄托在田园生活中,将农村生活写入到词作之中。他从这种生活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愉悦。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云: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2]

“连云松竹”四字描绘了云烟环绕,将郁郁葱葱的竹林笼罩的景象,给人一种优雅、闲适之感,所以作者感到“万事从今足”;而“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又具体说明了自己满足的原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田园生活的温馨。词的下片“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把一个儿童打枣的生活镜头移入词中,从而令整首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另外,辛词也大量描写田园劳作,“贫须依稼墙,老不厌山林”(《即事示儿》),“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垅亩民”(《偶作》之二)。辛弃疾通过田园劳作描写田园风光,赞美了淳朴人情,如《清平乐·村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田园农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图景,茅屋、小溪、青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翁媪醉酒取乐,孩子们或锄草,或编笼,或卧剥莲蓬,夫妻和睦,孩童灵巧,这种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田园生活,辛弃疾同样充满热爱之情,他用自己的笔触,抒写了自己闲适旷达,这与陶诗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但两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终究还是有所区别。辛弃疾为官数载,自金归宋后,他的志向是收复山河,建功立业,躬耕确是无奈的选择,并不是其人生的归宿。辛弃疾不会有农事的苦乐感受,也不会有陶渊明融于躬耕的生命体验,在田园之余,他也会有牢骚:“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满江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这种闲适之外的愤悲和英雄情怀在陶诗中是没有的。

再谈饮酒,辛弃疾对陶渊明诗歌同样有继承和发展。陶渊明自称“性嗜酒”,辛弃疾同样在词作中善于言酒,不仅如此,他还写酒时常称引陶渊明。以题材而论,两者都爱谈酒,这是辛词对陶诗的继承,但两人的志趣又有不同之处,因而也有创新和发展。

陶渊明“性嗜酒”,与他所在的时代是密切相关的。魏晋风流,士人多狂诞不羁,多少都像“竹林七贤”般,饮酒行乐。“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游斜川》),这首诗就可以看出陶渊明激愤浊世、及时行乐的宗旨[4]。更为重要的是,陶渊明的饮酒诗,还体现了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本真境界的追求。《连雨独饮》即云:“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天地万物与个人浑然一体,得以进入永恒境界,这是陶渊明饮酒诗中独有的真趣,一种超然、旷达与适意跃然纸上。

辛弃疾则是天性好酒,而非借酒佯狂。他的言酒之作,如陶渊明一样是“寄酒为迹”,“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水调歌头》)。他的诗词中也体现了饮酒的超然旷达,“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蓦山溪》)“倾白酒,绕东篱。只於陶令有心期。”(《鹧鸪天》)然而,辛弃疾也会借酒浇愁,激愤难去,恨意潜出:“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同爱饮酒写酒,辛弃疾没有上升到饮酒存真的佳境,他的词中体现了另一种入世的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沉郁之气[5]。因而,辛弃疾叹道:“饮酒已输陶靖节。”(《读邵尧夫诗》)这“输”的便是一种酒“味”和酒“趣”,英雄从未隐退,家国情怀亦从未消退,岁月的棱角伴随着酒入愁肠,这就是辛老夫子另一种人生的志趣了。

二.艺术表现上的学习和实践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继承还体现在辛词对陶诗艺术表现上的学习,主要是指词作的意象特征和语言技巧的运用。辛弃疾词作中有不少作品都与陶渊明有关,或直接咏陶,或作品涉及陶。辛弃疾现存的626首词作中,72首涉及陶渊明[6],可见陶渊明对辛弃疾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而辛弃疾也在创作中潜移默化地继承着陶渊明诗歌的写作艺术。

首先来看辛词对陶诗意象特征的学习。陶渊明和辛弃疾都将菊花、飞鸟等作为诗词的主要抒情意象,是因为这些抒情意象与他们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性具有高度的契合,与他们内心的情感有着“共同的逻辑形式”[7]。

以“菊花”意象为例。辛词中有多处描写菊花这一意象,如“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满江红·倦客新丰》)、“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韵》)、“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洞仙歌·所居丢山为仙人舞袖形》)、“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年年黄菊滟秋风,更有拒霜红”(《朝中措·为人寿》)等等[8]。

陶诗中常以菊花表达自己内心的高洁和洒脱,辛弃疾亦是如此。正如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菊花赞美陶渊明的高洁品性,并表明“只于陶令有心期”,由此可见,菊花已经成为了陶渊明情高志远的化身,亦成为辛弃疾心向往之予以自喻的高洁象征[9]。

其次是辛弃疾对陶渊明语言技巧的学习。辛词中存在大量巧妙化用前人作品的现象,大量地使用经史语言,将故实融入到词的创作中。陶渊明的诗歌就经常被辛弃疾拿去化用,如《贺新郎·鸟倦飞还矣》所云:“鸟倦飞还矣。笑渊明、瓶中储粟,有无能几。”又如《贺新郎·题傅岩雯悠然阁》的上片:“是中不减康庐秀。倩西风、为君唤起,翁能来否。鸟倦飞还平林去,云自无心出岫。”前者中的“鸟倦飞还矣”和后者中的“鸟倦飞还平林去”都化用了陶渊明诗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以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等。再如这首《贺新郎·再和前韵》下片所云:

元龙百尺高楼里,把新诗、殷勤问我,停云情味。北夏门高从拉攞,何事须人料理。翁曾道、繁华朝起。尘土人言宁可用,顾青山、与我何如耳。歌且和,楚狂子。[10]

“繁華朝起”句便化用了陶诗“繁华朝起,慨暮不存”(《荣木》)。而《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更是直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

由此可见,辛弃疾在词中多化用陶渊明的诗句,这绝不是单纯地借用典故,而是在词中塑造了一个辛化的陶渊明。辛词也借以与这位前代知己进行灵魂上沟通,以此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感,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陶渊明虽解职归田,但不是一开始就选择归隐之路的,他在少壮时也曾有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10],陶渊明也曾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辛弃疾显然看到了陶渊明的另一面,并以此实现了对自己的现实关照。因而,在辛弃疾的笔下,不仅写陶渊明的隐逸,更在其咏写中加入自己的影子。辛弃疾从这位异代知音中感受到了悠然和静穆,更感受到其志向和豪放。如“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陶渊明和诸葛亮,两个本不想干的人物,辛弃疾却认为他们酷似,显然是看到了另一种志趣。[11]辛弃疾欣赏陶渊明的闲适,更赞赏其容易被忽略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志气,他从中找到了自己,引起了精神的共鸣。

由此可见,辛词不仅从题材内容上对陶诗进行学习和发展,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尤其是语言技巧上也大量学习陶诗并进行实践。题材内容上,辛词对陶渊明田园诗做了革新并有了很大发展,于闲适之外的愤悲和英雄情怀展现了刚柔并济的农村诗风格;同是饮酒诗,除了饮酒之后的超然旷达,辛弃疾还展现了激愤难平的家国情怀。这些因袭的题材的创造充分展现了两人既相似又不同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在艺术表现上,正如刘熙载所言,辛弃疾善用古书中语言,并且“一经运用,便得风流”[12]。这其实是与辛弃疾本身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他的人生境遇才让辛弃疾化用的每一个典故都能获得新生。

总而言之,辛弃疾对陶渊明充满了敬佩之情,从其人其诗中接受了其高洁闲适的精神和平实自然的文风。当然,辛弃疾并未一味地去模仿陶渊明,无论是写田园还是饮酒,他都在闲适旷达之外引入了愤悲豪情的英雄情怀,更在辛词中创造出一个辛化的陶渊明形象。辛弃疾对陶渊明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仿佛更能和陶渊明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与两人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志趣密不可分,更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辛弃疾从题材和艺术上都表现出了对陶渊明的继承,并且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文学内蕴,开拓出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潘贞清.论陶渊明对辛弃疾的创作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15.

[2]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38.

[3]朱德才.辛弃疾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05.

[4]刘扬忠.稼轩词与酒[J].文学评论,1992(1):32.

[5]赵晓岚.二分梁甫一分骚[J].学海,2003(4):26.

[6]袁行霈.辛词与陶诗[J].文学遗产,1992(10):15.

[7]王慧刚.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及辛化的陶渊明[J].河南社会科学,2015(3):42.

[8]殷春华.略论唐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D].苏州:苏州大学,2006:36.

[9]罗斯宁.论辛弃疾词中菊花和鸥鸟的意象[J].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10):27.

[10]陶渊明著.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20.

[11]张岳伦.从辛词事典统计看辛弃疾塑造的自我形象[J].中国韵文学,2007(2):40.

[12]刘熙载.艺概[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45.

(作者单位:武汉光谷未来学校)

猜你喜欢
接受艺术风格辛弃疾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