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江格尔》引入拓展阅读教学的价值

2023-09-04 00:32刘佳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江格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刘佳荣

内容摘要: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都称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指出:“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充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1]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新课标也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要求,力求多角度挖掘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成课程目标全面达成。本文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对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引入民间文学拓展阅读教学进行价值分析,希望可以给教师今后的拓展阅读教学带来更多的启发。

关键词:核心素养 《江格尔》 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做出指导。小学的拓展阅读教学也应以新课标为指引进行设计规划。纵观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民间文学类作品数量占比相对庞大,特别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板块设计拓展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更多的民间文学作品。但是民间文学具有海量性的特点,单靠学生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存在盲目性。所以,教师应该紧密联系课标做好民间文学作品的筛选推荐工作。下面以《江格尔》为例,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进行价值分析。

一.核心素养内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語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所以从课程性质来看,语文核心素养就要实现综合、实践、工具、人文这几者的协调统一。一方面要学生提高对母语的运用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学习训练来实现准确沟通交流、传承文化的目的,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作用;学生还要在学习世界优秀文化过程中激发对本国文化热爱的情感,通过阅读输入、表达交流输出等方式提高阅读鉴赏力,领会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来提高个人的情感与情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语文学科学习时贯穿“跨学科”理念,扩大语文学习视野,在理论与实践中综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教学最终落实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四方面的培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二.价值分析

1.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彰显文化自信

《江格尔》是中华民族三大史诗之一,曾被誉为“东方伊利亚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结构宏伟,内容丰富,背后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以洪古尔为首的英雄代表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致力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美满的理想;兄弟间和谐友善,互帮互助;人民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及形成提供了一个的有力范本。

浓厚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贯穿了整部作品,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作品内容虽然庞杂而众多,但主题思想表达却相对单纯。主要通过描写以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们为捍卫自己的国家“宝木巴国”和以蟒古斯为首的邪恶势力展开顽强斗争的故事,进而歌颂和赞扬大英雄爱国卫国的精神风骨,彰显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深刻的民族团结思想在作品中也有明显体现,利于树立学生起正确的民族观。《江格尔》这部作品对“宝木巴国”的理想化描写是超越民族界限和阶级界限的。“这片土地上居虽然住着500万民族居民,存在着七十种语言,但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衷共济。”[2]这些片段对于生活在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的学生,有着巨大的现实教育意义,潜移默化使学生从小形成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观念,尊重并热爱其它少数民族,让学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念深入内心,明白各民族之间应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不分彼此,荣辱与共。

优秀的家风文化给予学生无限启迪。蒙古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家庭教育理念里,亲情、友情、家国情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孝顺父母,信任朋友,忠诚国家乃天理存在。作品中洪古尔化身为穷困潦倒的孩子躺在牛粪堆上时被一对穷苦老人发现,老人义无反顾地将其收养并视如己出。孩子也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孝敬父母,将玩游戏时所赢得的黄金全部拿回并放到父母枕边,用来购买家庭所需的牲畜。在洪古尔娶妻比赛过程中,明彦尽管到最后体力全部耗尽,为了兑现让可汗赛马娶到心爱的女孩的承诺仍然坚持到最后。这种尊亲孝亲、重信守义的家风文化虽然朴素,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感化学生的心灵,远比简单的道德说教来的更直击人心,进而浇灌孩子内心善良的种子。

《江格尔》作为蒙古族史诗,自然少不了对当地极具民族风味的生活习俗的描写。比如,在各大赛事、战争、游戏、庆典活动场景中,宴席上饮酒、吃肉、喝奶的习惯展现,许多常用的祝词和赞歌的使用,还有对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场景的描绘。学生在阅读这样充满民族特色的风俗片段时不仅可以拓宽自身的民族文化视野,而且在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心生自豪感,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2.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促进语言运用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到:“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可见精湛的语言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重要体现,也是作品内容展现和思想传达的重要媒介。《江格尔》作品中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而且为学生今后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和文学素养的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作品中充满神奇魔幻色彩的描写,修辞手法、俗语谚语的使用都体现了创作者对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为学生的口语交流和写作表达提供丰富的积累素材,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与鉴赏能力。

大量修辞手法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对学生情感理解起着促进作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的使用使文章变得铿锵有力。学生读起来也轻松明快,再加上小学高学段的学生对简单的修辞手法已经熟练掌握,不会感觉到晦涩难懂,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中情感的理解。比如作品中:

我抛弃了慈祥的父亲,让他没有了儿子。

我抛弃了善良的母亲,让她没有了依撑。

我抛弃了千万臣民,让他们没有了主人。

我抛弃了十八岁的夫人,让她落了个孤身一人。

我独自骑上花脸灰白骏,正是为了归顺英明的主公您。

请准我去会会凶猛芒乃汗,让他尝尝我镖枪的厉害。[3]65

“我抛弃了”词语以回环往复的形式出现,构成的排比架势,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宝木巴国里的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这种决绝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一个无畏无惧的英雄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再比如:

阿兰扎尔的鬃毛,湖中的睡莲一样柔媚。

阿兰扎尔的两条前腿,山上的江松一样峭拔,

阿兰扎尔的四踢,如钢似铁。[4]298

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马匹鬃毛的柔顺、马腿的健硕直挺、马蹄的强劲有力,通过表现了蒙古马的外形之美背后的性格之烈,促进学生理解蒙古族人民对骏马的喜爱之情。

与此同时俗语和谚语的运用增添了阅读趣味。作品不断转换语言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语言的“雅”与“俗”之间不断跳跃,深刻的道理以高度凝练的趣味谚语、俗语的形式呈现,巧妙地、恰如其分地起到教育效果。如:让学生懂得不要议论是非,启发学生要与家人和睦相处的道理,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

“有嘴的人不能信口议论,有舌头的人不能鼓舌摇唇。

毛色一致畜群繁衍,和睦友爱家庭兴旺。”[2]

3.奇妙的想象提高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1]纵观《江格尔》整部作品艺术表现的最大特点就是神话色彩浓重。因为这部史诗在17世纪的中国卫拉特蒙古各部迁徙过程中产生的,当时的远古祖先认识能力、生产力低下,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常年的征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所以幻想着能有一位神一般的大英雄能带着他们脱离这样水深火热的苦海,过上安居乐业,家室充盈的美好生活。作品中对万物的描写刻画,包括人、动物、植物……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作品中将兽性、神性与人性三者融合的泛灵思想处处有体现[3]。首先体现在“人神合一”,主人公江格尔生来就带有神的旨意,肩负着解救身于水火的人民、担当一国之主的重大使命;还有江格尔下七层地狱,用神树上取下的树叶救活洪古尔使其死而复生。其次体现在“人兽合一”,不同的英雄角色都配有专属坐骑,这些坐骑并不是英雄的附属品,而是会说话、通人性,能与英雄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同伴。最后是“神兽合一”,邪恶的魔王蟒古斯,是魔兽般的存在,竟有15个脑袋,力大无穷,会喷火冒烟。这些不符合现实常理的情节都会给予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由于想象是一种心灵能力具有超脱于具体实物存在的限制,甚至脱出逻辑思维规则限制的能力,能幻想和建构很多尚未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东西。”[5]所以学生在阅读这样神话性色彩浓重的片段时,学生的想象力被不断激发,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漫无边际的想象中得到不断训练和提高。

4.内含的崇高美提升审美创造

審美创造是对学生美育提出的具体要求,美育抽象的内容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艺术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等等。对于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意识的塑造,首先要给学生明确一种审美理想。康德曾对审美理想有过定义:“审美理想是一个‘最高的典范,即鉴赏的原型标准,只是一个理念,每个人必须在自己心里把它产生出来,他必须据此判断一切作为鉴赏的客体、作为用来鉴赏和评判的实例的东西……”[6]据康德的审美理想定义可知只有给学生架构起正确的审美理想,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培养理性的知情意,正确的真善美奠定基础。而《江格尔》整部作品可以毫不夸张被称为“美”的化身,为学生建构正确的审美理想;文章语言美的背后蕴含的蒙古族地区的自然美、人性美……为学生提供了判别何为美的典范。

从作品的创作表层形式来看,感受最直观的是音韵和谐的语言美。《江格尔》作为民间文学史诗性的创作,自然而然有着民间文学创作的语言特点——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延续,所以作品中大量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如作品中:

人中枭雄洪古尔,勇猛如雄狮一般。

他发出的吼声,能吓破深沟里三岁熊的胆。

吼声卷起的旋风,能把岩石震翻。[3]89

句式整齐,简短灵活,每句压“an”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可读性;“枭雄、雄狮、旋风、震翻”等词语的使用增添了语言的力量感,尽显蒙古族人民的豪迈和奔放的烈性。作品中意象的选择也给学生脑海中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比如作品中:

木巴海波涛汹涌涨满潮,那潮水排山倒海要把瞻布洲吞掉。

穿过西吉鲁大草原中部,明镜似的山丹河长流不息。

嶙峋的十二座平顶山下,百川向沙尔达嘎海汇聚。

巍峨的白头山捧日擎天,山坡上矗立着江格尔的宫殿。[4]195

“木巴海、瞻布洲、白头山”等意象的选取,再加上“波涛汹涌、排山倒海、嶙峋、巍峨”等词语的修饰,为学生展现了蒙古族地区自然环境的雄伟壮阔,让学生知道世世代代的蒙古族人民就是在这样宽广胸怀的土地上不断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从作品蕴含的深层内涵来看,内容中也别具美的意味,比如热情如火的人情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等等。其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美不仅蕴含着中国古代“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还包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也对当代学生极具现实启发意义。作品中描写的自然环境: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奔腾不息的河流、巍峨的山脉。骏马和羊儿在草原上驰骋与蒙古族人民共生共存。一幅自然和谐壮阔的图景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认识大自然的正确态度,启发学生要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作品中对人性审美的塑造来看,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作品中将人物分为明显的善恶两大阵营,江格尔是正义阵营的代表,蟒古斯是邪恶阵营的代表,作品中有大量的美丑对比描写。对丑的成功描写有:

长着15个脑袋的魔王蟒古斯,

嘴巴里喷着一团团火焰,

鼻孔里冒着一股股黑烟,

虎牙里暗暗地藏着,

一百又八种灾难的曲调。[4]406

“15个脑袋、黑烟、虎牙、灾难”这几个极具贬义性质类词语的使用实现了对丑的对象的审美评价,学生在作品中看到丑陋的外表并进行正确的判断,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会了从美的理想高度来理解它。再者,作品中刻画最多的一种动物——马,蒙古族人民赋予了其高尚人格的审美意蕴。人们通过对马的美好品行塑造进而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崇尚和蒙古民族精神的赞颂。不同的英雄配有各具特点的骏马,不同的骏马有不同的毛色、不同的配饰、不同的外形,但它们身上所富有的美好品质都是相同的:勇猛无畏、赤胆忠诚、顽强拼搏、不屈不挠。

《江格尔》是集浓厚民族文化、丰富语言形式、奇异想象、崇高美学于一体的智慧结晶。作品中崇高的审美意象借助抽象的语言艺术形式表达展现,学生透过文字借助想象力加工合成使之具象化,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感悟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整体性培养。《江格尔》引入拓展阅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4][1:1][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建.《江格尔》之教育价值浅说[J].华夏文化,2003(03):36-37.

[3]贾木查.《江格尔》[M].新疆大学出版社,2010.

[4]色道尔吉.《江格尔》[M].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3.

[5]王庆节.“先验想象力”抑或“超越论形象力”——海德格尔对康德先验想象力概念的解释与批判[J].现代哲学,2016(04):58-65.

[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M].人民出版社,2002.68.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猜你喜欢
江格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论如何传承史诗《江格尔》
关于《江格尔》中的有关海洋词的探究
贾木查搜集《江格尔》工作之回忆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