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政
金代曷苏馆路、肇州、隆州、信州地处金源内地,均隶属金代上京路管辖。金代建置的这几个地方都是金军占领的辽朝封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金朝为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仿照辽、宋地方行政建置,来管理这一地区军政事物。有金一代,金代曷苏馆路、肇州、隆州、信州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多变化。鉴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金代曷苏馆路、肇州、隆州、信州建置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为使学界对曷苏馆路、肇州、隆州、信州等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本文对其设置情况展开探讨和研究,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金代曷苏馆路的设置是在辽代“曷苏馆路女直国大王府”①(元)脱脱:《辽史》卷46《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56页。基础上设置的。金代曷苏馆路治所地望,《金史·地里志》载:“天会七年徙治于宁州。”②(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3页。金初路制是在女真反辽灭宋战争中逐渐完成的。金军占领辽东后,便开始设“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以斡鲁为南路都统。”③(元)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页。由于胡十门在金军攻打高永昌战役中出人、出力,战功很多,贡献很大,使得金朝对胡十门的“赏赐甚厚,以为曷苏馆七部孛堇,给银牌一、木牌三。”①(元)脱脱:《金史》卷66《胡十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2页。之后不久,胡十门“子钩室,尝从攻显州,领四谋克军,破梁鱼务,功最,以其父所管七部为曷苏馆都孛堇。”②(元)脱脱:《金史》卷66《胡十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2页。这是金朝按照女真猛安谋克制度,正式对曷苏馆设置。设置的时间当在天辅元年“十二月甲子,拔显州”③(元)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页。之后。
在金朝初期各路军政长官设置中,有万户、都统、孛堇等官职名称。曷苏馆路的设置形式与耶懒路形式一样,长官称都孛堇。关于耶懒路和曷苏馆路设置都孛堇而与其他的路所设万户、都统不同,这应该是与这两个路都是金始祖函普兄弟后裔的世居之地有关。耶懒路是函普弟弟保活里后世子孙繁衍生息的地方,曷苏馆路是函普兄阿古乃后世子孙生活的地方。此两路设治都孛堇,不设万户或都统,体现了阿骨打对同属于完颜部两个近族的特权和尊崇。金太宗时期孛堇这一职官称谓,随着金朝对辽朝不断用兵,以及占领区的不断扩大而发生变化。金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地方孛堇制度。天会二年(1124)耶懒路改都孛堇为军马万户。曷苏馆路先后改制为军帅司和都统司。“曷苏馆路都孛堇改制军帅司,其长官不在世袭,由中央随时任命,并且不一定任命完颜氏贵族为此路长官。”④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2页。《金史·徒阿里出虎传》载:“父拔改,太祖时有功,领谋克,曷苏馆军帅,”⑤(元)脱脱:《金史》卷132《徒阿里出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23页。徒阿里出虎出任曷苏馆军帅的时间,《金史》没有明确记载,目前也没有相关考古材料认定时间。程妮娜《试论金初路制》认为:“金初诸路名称前后亦有变化,如天辅末、天会初,曷苏馆路都孛堇改制军帅,天会七年又升都统。”⑥程妮娜:《试论金初路制》,《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因为金军进入辽西,为适应封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统治,采取了介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之间的管理制度。曷苏馆路是辽籍女真,封建化程度高于金源内地。天辅末、天会初,随着金军灭辽的需要,始在金军占领地域设置。因此,曷苏馆路由孛堇改为军帅的时间,以程妮娜的推断为准。至于军帅司何时升为都统司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只记“天会七年,徙治宁州,尝置都统司,”⑦(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3页。余蔚《中国行政区划史·辽金卷》认为:“此易使人以为徙治宁州后,再置都统司,”⑧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58页。《金史·太宗纪》载:“七年十一月庚戌,徙曷苏馆都统司治宁州。”⑨(元)脱脱:《金史》卷3《太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页。可证天会七年(1129)之前,已置都统司。余蔚认为金初授予胡十门为曷苏馆七部孛堇的职务,与金初曷懒路的都孛堇等同,进而把“都孛堇与都统司置换,此实为曷苏馆路由辽代熟女真部落群改组为女真内地路之始。”⑩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59页。虽没有明确说明金初在曷苏馆路就改置了都统司,其实也就是说,天会七年(1129)的都统司是在金初授予胡十门七部孛堇时期设置的。诚如余蔚所认为的七部孛堇与都统司职位相同的话,但毕竟七部孛堇还不是都统司,且胡十门之后,在曷苏馆路先后设置过都孛堇和军帅。天会七年(1129)迁置宁州的都统司,应当是如程妮娜先生所说的,已由军帅司升为都统司。但具体的时间由于史料模糊暂时无法考证。至于曷苏馆路废置时的级格,余蔚先生分析已不是都统司了。从《金史》记载来看,“明昌四年废的只是统军司。”①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59页。②(元)脱脱:《金史》卷74《斜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99页。因为海陵天德三年(115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曷苏馆路与金初内地的蒲与、胡里改等路划一为节度使。金朝将都统司改置为节度使司以后,见诸史料记载任过节度使的有:海陵时期“斜哥,累官同知曷苏馆节度使事,”②“正隆二年,例夺王爵,(隈可)改曷苏馆路节度使”。③(元)脱脱:《金史》卷66《隈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1页。世宗时期,布辉“除同知曷苏馆节度使事,”④(元)脱脱:《金史》卷66《隈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2页。“神土懑改曷苏馆路节度使,”⑤(元)脱脱:《金史》卷91《神土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15页。“白敬彦为曷苏馆路节度使”⑥(元)脱脱:《金史》卷84《白敬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91页。由此可见,明昌四年(1193)废置的是曷苏馆路节度使而不是都统司。自此以后,曷苏馆路建置一直到金朝灭亡,都没有发生变化。
曷苏馆路虽隔着咸平路远离上京路,但仍隶属于上京路。这与阿骨打家族有着特殊的关系。金初,阿骨打还没有取得辽东之地时,“高永昌据东京,招曷苏馆人,众畏高永昌兵强,且欲归之。胡十门不肯从,招其族人谋曰:吾远祖兄弟三人同出高丽,今大圣皇帝之祖入女直,吾祖留高丽自高丽归于辽。吾与皇帝皆三祖之后皇帝受命继大位,辽之败亡有征,吾岂能为永昌之臣哉!”⑦(元)脱脱:《金史》卷66《胡十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2页。胡十门不仅没有归顺高永昌,而且带领全族人协助阿骨打攻打高永昌。在阿骨打攻打保州时,胡十门还以粮饷送给金军,为阿骨打攻打高永昌立了汗马功劳。胡十门因此受到阿骨打赏识,阿骨打给了胡十门很大的官职和待遇。《金史·胡十门传》记载:“赏赐甚厚,以为曷苏馆七部孛堇。”⑧(元)脱脱:《金史》卷66《胡十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2页。后来胡十门儿子钩室,也被阿骨打授予曷苏馆都孛堇。当金初阿骨打取得辽东之地后,没有向其他地方诸如咸平路、泰州路等设置都统类型的路,而是按照女真族特权的方式,设为孛堇类型地方建置的路。程妮娜认为“以石土门、钩室分任他们世代居住之路的最高长官特赐以都孛堇的称号(都孛堇系穆宗前部落联盟长的称号)以示恩宠。”⑨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页。从金初勃极烈制度的形成来看,金代的都勃极烈制度,是由穆宗时期的孛堇制度发展而来的。程妮娜在《金初勃堇制初探》一文中说:“孛堇与勃极烈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金为提高军事联盟长的地位,穆宗将都勃堇的称号,改为都勃极烈,……自穆宗以后孛堇受都勃极烈直辖。”⑩程妮娜:《金初勃堇制初探》,《史学集刊》1982年第2期。曷苏馆路隶属于上京路,是与阿骨打家族的特殊关系分不开的。
金代肇州是在辽代出河店地方设置的,隶属于金代上京路管辖,这在金史里记载较为明确。《金史·地理志》记载:“肇州,下,防御使。旧出河店也。……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11](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1页。这则史料记载了金太祖阿骨打在辽出河店起兵伐辽之功,为了纪念太祖的功绩,在出河店地方建肇州。时至今日,人们已不知道当年辽出河店或是金肇州具体的位置了。后世学者根据有限的辽金史料,对辽代出河店或是金代肇州地望进行考证。
关于金代肇州治所的地望问题,多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得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最早对肇州所在地进行考证的是清代学者曹廷杰,曹廷杰认为:“辽再遣萧嗣先屯兵珠赫店,一名出河店,即今逊扎堡北十余里珠赫城,俗呼珠家城子,金之肇州也。”①丛佩远、赵鸣岐:《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1页。金毓黻依据《元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推“断为金元之肇州故址,其地与得胜陀东西相直,想不甚谬,愚谓元肇州应与金肇州同在一地,不必别求。”②金毓黻:《东北通史》(上册),《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张博泉则依据“始兴县倚,有鸭子河、黑龙江。”③(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2页。“以及去州五里不能至”④(元)脱脱:《金史》卷128《纥石烈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73页。,推定当在“松花江之北岸,今肇源县望海屯辽金古城址。”⑤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6页。谭其骧根据出河店距离出河口不远,推定金代肇州在“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茂兴站南的吐什吐”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试问汇编》(东北卷),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65页。。谭其骧先生后来又把“出河店今考订为肇源县茂兴镇南的三家子,”⑦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试问汇编》(东北卷),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金史》记载的金肇州置在辽出河店,也就是说辽代出河店与金肇州是一个地方,可《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却考证出来是两个地方,考证金肇州的理由是依据出河店离出河口不会太远,而确定在茂兴站南的吐什吐地方。李健才认为:“从文献所载金、元肇州的方位和肇东八里城的形制、规模,以及八里城内出土的文物来看,把八里城推定为元代古城,不如推定为金代古城,元代沿用更符合实际。因此,我认为金、元肇州都在今肇东八里城。”⑧李健才:《金元肇州考》,《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肇东县志》作者“从古城的建筑特点和出土文物判断,认为该地为金元的肇州城址。”⑨刘有才:《肇东县志》,肇东县县志办公室,1985年,第467页。张柏忠依据李健才考证宁江洲的位置在“今伯都讷古城,”⑩李健才:《辽代宁江州考》,《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6期。推定“塔虎城则是这一地区最大古城,毫无疑问,塔虎城就是金代的肇州,辽代的出河店。”[11]张柏忠:《金代泰州、肇州考》,《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其后,那海洲、胡龙滨《塔虎城为金肇州旧址考》认为:“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八郎乡北上台屯的塔虎城古城遗址,即是金代肇州治所。”[12]那海洲、胡龙滨:《塔虎城为金肇州旧址考》,《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杨中华《金代肇州考》依据文献记载和水文条件,认为:“今黑龙江省肇源县的勒勒营子(亦称老乐营子)古城,为金代肇州,其西北五里的莽海古城为始兴县。”[13]杨中华:《金代肇州考》,《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3期。王景义通过实地考察说“我通过研究有关资料和实地考察赞同他们(杨中华)的意见,当然对其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14]王景义:《略论金代肇州》,《北方文物》1992年第1期。笔者通过梳理以上前人研究成果,觉得关于肇州地望的确定,应进行多方面考证,仅凭《金史》记载的方位和距离,不能够得出满意的结论。要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佐以实地考古调查,才能确定肇州治所地望。笔者认为杨中华、王景义两位学者的学术观点,很接近肇州治所地望所在之实际。
《金史·地理志》记载:“天会八年,以太祖兵省辽,……遂建为州。”①(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1页。可见金代肇州始建于太宗天会八年(1130),但这里需要知道的是,金设置肇州是在辽出河店基础上设置的。金太祖阿骨打发动反辽战争,在辽出河店开的誓师大会,此时金在出河店就开始有军政事务,只是史料没有记载设置情况,金太宗为了缅怀金太祖的丰功伟业,于天会八年(1130)在出河店建置肇州,这只是朝廷正式设置,其实地方军政管理早就存在了。
金代州制分三等,有节镇州、防御州和刺史州,太宗时期所建置的肇州,没有明确级别。金熙宗天眷官制改革,明确了肇州为防御州级别。《金史·地理志》记载:“天眷元年十月,置防御使,隶会宁府。”②(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1页。金熙宗时期,明确了肇州隶属于会宁府管辖。海陵王时期,大部分猛安谋克南迁,缩减了金源内地行政编制,一度将肇州降为济州支郡。《金史·地理志》记载:“海陵时,尝为济州支郡。”③(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1页。金章宗时期,由于东北边防治理的需要,先将肇州升格为节镇州,然后设武兴军节度使司和漕运司。《金史·地理志》记载:“承安三年,复以为太祖神武隆兴之地,升为节镇,军名武兴。五年,置漕运司,以提举兼州事。后废军。遭运司设提举一员,”④(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1页。肇州升格为节镇后,肇州节度使兼武兴军节度使,承安五年(1200)肇州设置漕运司,设提举一员兼武兴军节度使一职。乌古论仲温曾经“改提举肇州漕运、兼同知武兴军节度使事。”⑤(元)脱脱:《金史》卷121《乌古论仲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50页。有一段时间武兴军废除之后,漕运提举兼肇州节度使,管理肇州军政事务。“肇州以提举兼本州同知,同提举兼州判。”⑥(元)脱脱:《金史》卷57《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23页。金宣宗时期,为防御蒙古军南侵,加强军事防御能力,肇州再次恢复武兴军建置。《金史·地理志》记载:“贞祐二年复升为武兴军节镇,置招讨司,以使兼州事。”《金史·纥石烈德传》记载:“贞祐二年,迁肇州防御使。是岁,肇州升为武兴军节度,德为节度使宣抚司署都提控。”⑦(元)脱脱:《金史》卷128《纥石烈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73页。纥石烈德先任肇州防御使,当年肇州恢复武兴军建置,纥石烈德由防御州使升格为武兴军节度使,仍兼管肇州防御使事务。是年五月,蒙古军南下,金宣宗把都城从金中都迁到南京(北宋卞京)后,肇州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威胁下,人心惶惶。东北路招讨司内迁到肇州后,肇州由原来的防御使升格为节度使,节度使一职由东北路招讨使兼任。并“升为武兴军节镇”。⑧(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1页。时隔不久,肇州被蒙古军占领,金代肇州亡于蒙古,自然而然就撤置了。
金代隆州是在辽代黄龙府地方建置的。先后有金代黄龙府路、金代济州路、金代隆州等不同名称。《金史·地理志》记载:“隆州,下,利涉军节度使。古扶余之地,辽太祖时,有黄龙见,遂名黄龙府。”①(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2页。辽代黄龙府前期治所多有变化,地望问题争议较大。辽代后期黄龙府治所位置,学界基本一致认定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认定:“今吉林省农安县城”②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50页。。金代隆州即在辽代黄龙府治所而治,则金代黄龙府治所亦必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城。关于金代隆州治所位置,《吉林通志》说:
考《松漠纪闻》:过混同江七十里至北易州,五十里至济州东铺,二十里至济州。此自北面而南道里也。《资治通鉴》注云:隆州北至混同江一百三十里。自此南而北道里也。虽小有异同,而无大差殊。核以今日由逊扎堡站渡混同江至农安县,里道一一符合,知隆州之即农安,豪无疑义。又《全辽志》言:隆安城在一秃河西岸。一秃即伊通同声字。册说城周七里,四门,旁有塔,亦名农安。今农安县治,正在伊通河西二里,城基与河皆与册符。知农安、龙安皆隆安转写之讹,实非两地也。③长顺等:《吉林通志·沿革》卷10,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202-203页。
金代隆州治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城,在学术界没有争议。金代隆州路下辖利涉县,《金史·地理志》记载:“利涉,倚,与州同置。有混同江,涞流河。”④(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2页。利涉县治所与隆州路治所在一处,都是同一个时间设置的。
金代隆州始设时间,《金史·地理志》虽没有明确记载,但在《金史》其他内容中,还是可以考证出来的。《金史·太祖纪》记载:“天辅二年三月庚子(1118年4月10日),以娄室言黄龙府地僻且远,宜重戍守,乃命合诸路谋克,以娄室为万户镇之。”⑤(元)脱脱:《金史》卷2《太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页。这则史料记载的天辅二年三月庚子日,当是隆州设置的开始。金代蒲与路、胡里改路,在《金史》里记载都是国初置万户。由天辅二年三月庚子以娄室为万户,可知金朝开始在辽代黄龙府地方设置金万户类型路。此时金朝设置的是黄龙府路,与金源内地其他的路一样,属于世袭性质路的地方建置。金初黄龙府路行政级别,当与其他的路行政级别一样,不隶属于金代上京路管辖。从金初开始设置黄龙府路后,一直以世袭万户类型的路而存在。《金史·宗翰传》记载:“天会五年七月,诏黄龙府路、南路、东京路于所部各选如耶律晖者遣之。”⑥(元)脱脱:《金史》卷74《宗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97页。这则史料说明,天会五年(1127)的时候,黄龙府路还与南京、东京等路平等级别。《金史·活女传》记载:“娄室薨,袭合扎猛安,代为黄龙府路万户。”⑦(元)脱脱:《金史》卷72《活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54页。娄室死后活女代理黄龙府路万户。《金史·娄室传》记载:“天会八年,死。”⑧(元)脱脱:《金史》卷72《娄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53页。此则史料说明,活女代理黄龙府路万户的时间是在天会八年(1130)。金代黄龙府路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金史·地理志》记载:“天眷三年,改为济州,以太祖来攻城时大军径涉,不假舟楫之祥也,置利涉军。”⑨(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2页。天眷三年(1140)金代黄龙府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金代黄龙府路改称为济州路,而且还在此地设置了利涉军节度使。
金代海陵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例罢万户改世袭万户官为流水节度使官,金代济州万户路改为济州节度使路。此时,济州路的行政长官,由万户改为节度使,成为金代上京路下辖的一个路。金世宗大定年间,前期金代济州路仍沿用原先称谓没有变化,到大定二十九年(1189),由于济州这一名称与山东东路济州名称相同,朝廷为了有所区分,把金代济州路改称隆州路。《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嫌与山东路济州同,更今名。”①(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2页。金宣宗时期,隆州路行政级别,由节度使升为府。《金史·地理志》记载:“贞祐初,升为隆安府。”②(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2页。从此以后,隆州的设置没有变化,直到金朝灭亡。
金代信州是沿用辽代信州而置。金朝在辽代信州治所置金代信州,隶属于金代上京路管辖。《金史·地理志》记载:“信州,下,彰信军刺史。本渤海怀远军,辽开泰七年建,取诸路汉民置。户七千三百五十九。县一:武昌,本渤海怀福县地。镇一:八十户。”③(元)脱脱:《金史》卷24《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52页。金代信州治所就是辽代信州治所,这在学界基本上没有争议。《金史·地理志》关于金代信州地望没有记载,只记载是辽代所建。那么辽代信州位置在哪里,史料记载不一,以往学界多有考证。《辽史·地理志》记载:“信州,彰圣军。下,节度。本越喜故城。渤海置怀远府,今废。圣宗以地邻高丽,开泰初置州,以所俘汉民实之。兵事属黄龙府都部署司。”④(元)脱脱:《辽史》卷38《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70页。这里记载辽代的信州本来是越喜里故城,然越喜里故城之所在,学界说法不一。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说:“唐书谓为越喜故地,极有根据,知越喜部之所在,则知在信州为非夷。”⑤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14《地理考》,文海出版社,1977年,第261页。辽代的信州不在越喜里地方,越喜里在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方。辽圣宗所建信州,当是迁越喜里地方之人,到与高丽较近的地方置信州。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记载:“第二十九程,自咸州四十里至肃州,由五十里至同州。离咸州即北行,……第三十程,自同州三十里至信州。”⑥確安、耐安:《靖康稗史笺证》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8-29页。按:许亢宗所记载的同州即是通州,通州地理位置学界一致认定在“今吉林省四平市。”⑦孙进己、冯永谦:《东北历史地理》(下)卷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5页。对辽金信州考证最早的学者曹廷杰在《怀德县即信州考》中说:“《全辽志》:开原东北至信州三百十里,今有城,周一里,门八,土人犹呼为信州城。《松漠纪闻》:由济州一百八十里至信州北。《蒙古游牧记》:信州故城在科尔沁左旗东南三百八十里。据此,是今怀德县治即故信州城也。”⑧丛佩远、赵鸣岐:《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6页。近人谭其骧对曹廷杰考证的信州提出质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说:“曹氏此处所称之怀德县治,现为怀德镇,旧名八家镇或八家子。实则古信州城尚在怀德镇西南30 里之秦家屯迤东,旧名新集城,‘新集’即‘信州’音讹,位于东辽河中游右岸。”①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49页。《吉林省怀德县文物志》说:“在怀德县西北部的广袤平原上,有一座人民所熟知的古城,即辽金时代的信州城址。新中国成立前称为新集城,现称秦家屯古城。”②怀德县文物志编写组:《怀德县文物志》,长春: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1985年,第69页。孙进己、冯永谦《东北历史地理》,“据此,定辽代信州为今吉林省公主岭市(原怀德县)秦家屯古城遗址。”③孙进己、冯永谦:《东北历史地理》(下)卷3,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6页。这一学术观点,目前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我们知道辽、金信州故城,为今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古城遗址。金在辽信州治所建金代信州,那么金代信州建于何时?《金史·地理志》只是说“辽开泰七年建”,没有说金代是什么时候置信州的。《金史·斜卯阿里传》记载:“翰塞、乌睹本攻驼吉城,阿里凿墉为门,日已暮,不可入,以兵守之,旦日遂取其城。乌睹本被甲并乘马赐之。从攻下宁江州,授猛安。又从攻信州、宾州,皆克之。”④脱脱:《金史》卷80《斜卯阿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99页。金代信州的设置应该与金军攻克辽信州的时间相当。金军攻占宁江洲的时间,在辽天庆四年(1114)十月,《金史·太祖纪》记载:“进军宁江洲,……,十月朔,克其城。”⑤脱脱:《金史》卷2《太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页。金军攻占宁江洲不久,就攻占了辽信州。金军于收国元年(1115)“九月,克黄龙府。”黄龙府是辽代东方军事重镇,是辽朝防御女真的军事指挥中心。辽朝黄龙府被攻占前,在黄龙府附近的信州,已经被金军占领了。也就是说辽代信州,应当于收国元年(1115)九月被金军占领,金军占领辽代信州后,就应当置金代信州,派人守卫和管理信州事务。但查《金史》几乎没有信州职官任命。只有金末梁持胜被金朝任命过信州刺史。《金史·梁持胜传》记载:“持胜与提控咸平治中裴满赛不、万户韩公恕约,杀太平,复推承充行省事,共伐万奴。事泄,俱被害。诏赠持胜中顺大夫、韩州刺史,赛不镇国上将军、显德军节度使,公恕明威将军、信州刺史。”⑥脱脱:《金史》卷122《梁持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66页。这里是韩公恕死后,朝廷赠其为信州刺史,说明此时没有人担任信州刺史一职,否则不会诏赠韩公恕为信州刺史,信州设置实质当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