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2023-09-03 07:55:45闫文军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均衡发展双循环策略

摘要:“双循环”有利于激发高等教育内生动力,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单向—线性模式,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必须做好循环策略的建构。在宏观层面国家要做好循环方略的整体设计;中观层面地方政府要积极搭建循环融通的平台;微观层面高校要积聚交流互惠的资本。

关键词:“双循环”;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尤其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省域范围内优质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给与布局的不平衡关系日益凸显。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1],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等教育发展也要主动融入到“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高等教育应有功能和作用。

一、高等教育“双循环”的时代内涵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家“十四五”规划及长远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实行内循环与外循环并行发展的经济发展理念本质是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内循环主要依靠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中西部经济发展腹地,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梗阻,盘活国内存量,挖掘本国消费潜力;外循环要求重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高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双循环”最终要达到内外发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发展目标。

“双循环”发展格局不只涉及中国经济领域,必然会涉及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中国社会各行各业。[2]为了发展更为公平、优质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解决办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充分发展。“双循环”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双循环”的发展理念为推进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不均衡、不充分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

“双循环”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放弃国际合作与交流,它是为了实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方面,要求我们要立足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充分发挥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作用,积极盘活、利用国内高等教育的有利资源,发挥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带头引领作用,挖掘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实现“异质性”高等教育资源的互补,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的有机双向循环;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外循环,积极对接世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立足国内大循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同关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为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贡献中国智慧。

二、区域高等教育“双循环”意义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境遇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双循环”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科学理性选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改变历史陈因造成的单项—线性发展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高等教育的内生动力,强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道路自信

在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借鉴与模仿发达国家经验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变革发展思路,依靠自身、增强内生动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之路。亚里士多德曾说,行为的本原是选择,而选择的本原是欲望和推理。[3]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必须基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要经过严密的推理论证。“双循环”的发展理念为当下摆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通过构建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加强区域间高等教育的融通与交流,有利于激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潜力,把发展得重心真正转移来国内来,转移到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上来,转移到坚定不移地走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之路上来,扎根中国大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有利于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单向—线性模式,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始终在不断地借鉴和模仿发达国家经验中曲折前行,受国际关系的影响干扰较多。建国初期对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全盘移植,虽然后来有过短暂的调整与改革,试图走出属于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后,又开始学习欧美国家办学经验,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仍有一定的距离,缺乏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发展模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双循环”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为改革传统单一向度发展的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实现国内区域之间、国内与国际区域之间高等教育资源的流通互换。在“内循环”层面,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发挥高等教育的先发优势,在专业布局、学科规划、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中加强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引领示范,帮扶支援;中西部地区可挖掘丰富的地域特色高等教育资源,实现研究主题、学科建设、发展理念等与东部地区的互惠互补,最终促进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一体化进程,增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在 “外循环”层面,高等教育可以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吸收利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同时,也可以向世界推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从而增进区域间的互信理解,扩大高等教育的辐射范围。

(三)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助推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梯形差异,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地域之间的剪刀差。近年来,为了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出台了系列支持与帮扶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得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政策更多体现了劣势补偿的倾向,“政策陷阱”效应开始显现,部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必须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问题,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延”模式向“内涵”提升转向。尤其是在當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逆转、发展重心有所调整的背景下,“双循环”有利于调转高等教育发展引擎,反哺落后区域高等教育,实现国内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由规模、数量向结构、效益转变的内涵发展,助力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早日实现。

三、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双循环”策略建构

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双循环”策略的构建,要求国家做好循环主体、循环路径、政策供给及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要为“双循环”活动的发生创造良好的平台条件,积极搭建循环融通的自主发展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和生态治理平台;高校要积聚观念资本、质量效益资本和特色创新资本的建构,做到平等对话、互惠交流。

(一)宏观层面:国家要做好循环方略的整体设计

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是“双循环”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首先要确立循环主体。区域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双循环”活动发生的前提,循环主体建立是“双循环”发生的物质载体。要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之间“双循环”,就要根据区域发展差异确定循环主体,对内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悬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可以确定为国内两大循环主体;对外,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和国际可以确定为国外两大循环主体。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次是循环路径的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4]。高等教育“双循环”发展要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提下,扎根中国大地,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线,国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交流循环路径,要改变以往单纯的对外经验照搬与模仿移植,实现由单向—线性发展思维向双向有机循环发展的转变。(如图1所示)国内,东部发达地区要加强在办学理念、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反哺与支援;中西部落后地区积极开发高等教育发展的腹地资源,利用地域、民族等有利条件为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本土化的研究资源。国际间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等国际化发展契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吸收借鉴人类发展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促进国内高等教育发展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再次是政策供给设计。国家政策支持仍然是解决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均衡问题的有力武器,必须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区域经济、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不断优化调整各级各类支持政策,继续加大薄弱地区支持政策的照顾力度。对内,针对落后地区办学经费、人才培育等发展薄弱环节采取政策供给侧的特殊支持,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外,可以采取特殊政策,通过吸引国际留学生、参与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最后是发展战略规划设计。结合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对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政府、高校根据经济发展要做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设计和统筹协调,既要对未来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作出长远的战略规划,又要着眼于现实急需问题的解决,为区域间交流融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破除国内外循环交流壁垒,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助推利益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转变。

(二)中观层面:地方政府要积极搭建循环融通的平台

平台是高等教育“双循环”发生的载体。一是要创建自主发展平台。“双循环”的发展理念对地方政府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要以地域为单位创建自主发展平台,补齐自身发展短板,改变依赖国家的惰性发展思维,实现由“他主”向“我主”的转变,主动作为,发挥主体性作用。一方面要积极谋划布局区域内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循环融通,另一方面加强国内、国际的沟通协调,创建区域间高等教育交流平台。

二是要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为实现高等教育要素的“双循环”提供了现实可能。地方政府扮演好产业和教育融合的“中介者”角色,疏通高校与企业、社会的融合渠道,通过制度安排、政策设计等行政手段促进高校和企业的融通对接,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积极推介转化成果,形成地方“特色名片”,为国内外交流循环提供有形抓手。

三是要优化治理生态平台。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效的政府,高等教育“双循环”顺利运行既要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流通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政府的治理调控。要求地方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大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治理,在高校的布局结构、专业学科设置等方面作出科学规划,创设理性竞争的生态环境,加大区域内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及人才的支持力度,创建良好生态平台。

(三)微观层面:高校要积聚交流互惠的资本

高等教育的“双循环”在本质上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产品”的交流互换,“产品”附带的价值属性是区域间“循环”机理发生的媒介筹码。为此,高校首先要积聚思想观念资本。要求高校对当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趋势要有准确的判断,要充分了解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实,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要有深层次的了解,深刻理解高等教育“双循环”的时代背景及价值意义,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区域间高等教育的融通交流。

其次,高校要积聚质量效益资本。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求高校要围绕高等教育学术性和教育性的本质特征,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学校类型定位、学科优势及社会需求,科学设计发展路径,要服务、服从于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内涵,提高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增加区域间循环交流“筹码”。

最后,高校要积聚特色创新资本。高等教育“双循环”最终的目的是“异质性”资源的交流和互换,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体化。因此,高等教育产出的特色与创新就成为了实现循环交流的前提条件,要求高校集中资源和精力,主动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明确发展定位,努力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领域,自主研发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独特的高质量社会产品,在交流融通的平台中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总之,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所在。“双循环”的发展理念为破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充分了解“双循环”建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要从国家、地方政府及高校自身三个方面做好“双循环”方略的设计,助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早日达成。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R].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

[2] 别敦荣.““双循环””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21(5):22-28.

[3]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4.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4.

"Double cycle":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YAN Wenju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Tianshui Gansu 741001,China)

Abstract:"Double cycle" is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higher education, changing the one-way-linear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strategy must be done: at the macro level, the country should do the overall design of circular strategy; at the middle level,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build the platform for circular integration; and at the micro level, universities should accumulate reciprocal capital.

Key words:Double cycl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責任编辑:王培英)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26日。

作者简介:闫文军(1979),男,甘肃崇信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及农村基础教育。

项目来源:万威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基金项目“中外比较视野下社区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实践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均衡发展双循环策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玩具世界(2020年5期)2021-01-14 01:40:48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14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9:25:44
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