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卫中
清代诗人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并引诗为证说:“‘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洵知言我。”梁章巨在《退庵随笔》中也说:“朱子尝言:‘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意思是说,文章写作以婉曲的情节来引人入胜,才能显出风姿、见出深意来。考场作文更是这样,考生写出的作文需要有“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新意,需要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独到。然而,近年来的考场作文却呈现的是千人一面众人套写的呆滞的议论文,这些文章往往是少了灵气,缺了新鲜。而一篇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的优美记叙文往往就会成为高考作文中的一抹亮色,定会赢得青睐。那么,如何让一篇记叙文在万绿丛中“红”的娇艳,这就需要考生在记叙文的情节设置上花些心思,动些脑筋。
一、悬念迭生,拨开云雾见天日
德国戏剧理论家莱辛说:“把一个重大事件向观众隐藏起来,直到它出现为止……”这样的文学作品才会有层层剥离的乐趣。其实,记叙文写作忌讳的是一马平川,索然无味。要让记叙文“有味”,考生可在情节的设置时大胆地在文章中全面设置悬念。而“设置悬念”,就是指在写作时故意卖“关子”,故意留下疑团,以激发读者的心理期待。这样,可使记叙文跌宕起伏,摇曳生姿,韵致无穷,也会使记叙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写作时,可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把全文中的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头就陷入疑问之中,慢慢解开谜团;也可以运用对比法设置悬念,提出与常理相反的看法,抓住“相反的方面”大做文章;还可以设置一个精彩的片段、一个思考的话题、一个重要的物件 、一个典型的环境等来制造悬念。
【片段示例】
肖复兴《窗前的母亲》开头写道:“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在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后文写道:“有时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这篇文章在开篇的一句“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却能让人万千揣测,急欲探个究竟。更加之窗前的母亲“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的情节又陡添一疑,也更激发了读者阅读的渴望。是什么让母亲久久地窗前凝视?母亲到底在窗前看到了怎样的人生百态?这些疑问都会引发读者无穷的思索,当读者读至后文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母亲对子女深情的守望。文章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小悬念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不断地回味与重温。
二、情节突转,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其七》中对瞿塘峡之险的描述时写到:“等闲平地起波澜。”意思是说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即使是“等闲平地”也會起波澜。写文章也是如,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写得太“平”了,就会让人一眼洞穿,少了趣味。而在写作中,应该平中有起伏,平中有波澜。这就需要考生在写记叙文时,顺着某一方面叙述下去,层层推进,直到叙事高潮时,设置观众始料不及的一百八十度的突然转变,由此造成强烈的戏剧性,亮明自己出人意料的见解,将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所以,在选用材料,安排情节时,可以化实为虚,也可以化虚为实,实实虚虚,生出波澜。对待材料,要根据需要,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
【片段示例】
莫泊桑的《项链》中写路瓦栽夫人借来朋友的项链参加舞会的场景:晚会的日子到了,她比一般女宾都要漂亮,时髦,迷人,不断地微笑,并且乐得发狂。她用陶醉的姿态舞着,用兴奋的动作舞着,她沉醉在欢乐里,她满意于自己的容貌的胜利,满意于自己的成绩的光荣,所以她什么都不思虑了。
结尾写路瓦栽夫人为偿还朋友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的场景描写:路瓦栽夫人像是老了。现在,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某一个星期日,她正走到香榭丽舍大街兜个圈子去调剂一周之中的日常劳作,这时候忽然看见了一个带着孩子散步的妇人。那就是佛来思节太太。她走近前去了……“我从前还给你的是另外一串完全相同的。到现在,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佛来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这一片段的情节的安排,作者就巧妙地使用了情节突转法。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朋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人老珠黄时,突然安排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一情节。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想一想,当年的路瓦栽夫人是何等的亮丽光鲜,十年后的她却是又老又丑,强烈的对比本已让读者唏嘘不已,加之项链是假的这一突转情节,更深深激荡着读者的内心世界,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也彰显了作品突转见意深的高妙。
三、抑扬相生,正反相照自分明
宋朝诗人刘宰曾在诗中写到:“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意在强调幽香的兰花要想孤芳绽放、独领风骚,在于大自然对百花有抑有扬的安排。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也需要考生在安排情节时有些抑扬顿挫,才会使文章生出新意。为此,考生在写作时,安排情节要么欲抑先扬,要么欲扬先抑。紧紧抓住某个人或事,先按下要叙述的一面,从相反处落笔。在后文中,随着情感的发展变化再写对其态度或看法的转变,进而抒发喜与忧、颂与贬等情感,突出主题。这样通过正反的相照应,泾渭自然分明,文意自然深刻。
四、巧置误会,曲折回环意蕴深
巧置误会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考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可以设置一些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利用人物之间的言谈举止、语言、表情等相互产生误解,将错就错,从而引起矛盾冲突,将故事情节向前推进一步,增强其喜剧或悲剧色彩,直至豁然开朗,误会消除。这不仅能够使文章情节回环曲折,带动读者步步进入文章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展示文章情节布局的高妙,揭示文章深厚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