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合肥经济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安徽合肥 230011)
书名: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作者:张帅奇、苏雯、权华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149139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培养健康体魄、建立心理调适能力的关键节点。在社会经济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等问题,甚至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索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新路径,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学生免疫力,打造健康强健的体魄,还能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探索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理念及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由张帅奇、苏雯、权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一书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理论及实践。本书以三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梳理了体育锻炼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营养健康、卫生保健三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条主线梳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分别讨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六个维度内容。第三条主线分析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的关系。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前沿的教育内容,全链路呈现了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对于高校实现体育、美育等现代化教育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而言,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如下意义。
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然而,与之相对的精神需求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这是导致我国国民乃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具体而言,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有如下因素。一是学业压力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本科教育普及化,本科生“随处可见”,“学历贬值”给在校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多数本科生对未来就业持悲观态度,认为难以找到令其满意的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则拼命“卷学历”,造成我国考研考博人数迅速增长,又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业和就业是大学生不安全感、危机感、焦虑情绪的最重要来源。二是情感及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又一重要因素。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失恋、人际交往问题、家庭矛盾等情感方面的挫折通常会给大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价值取向、价值判断等造成影响,更有甚者引起心理障碍和性格扭曲。三是突发性事件和环境变化。遭遇突发性事件如亲人去世、经历社会恶性事件等,环境变化如学习环境变化、生活环境变化,如若难以适应新情况、新环境,将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开展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多数大学生都有过被隔离、被封控的经历,期间就有部分同学难以适应新环境造成了心理健康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在我国高校高度普及,长期使用智能设备给大学生身体造成诸多危害,如颈椎问题、腰椎问题、肥胖症等。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身体仪态,而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身体再发育、强壮骨骼和肌肉,还能增强免疫力、提升身体素质。第二,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意志。体育锻炼是一种挫折训练,是个人意志与困难的对抗与较量。通过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不怕困难、坚韧无畏的性格品质,有助于增强其进取心和自信心。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产生“快乐”物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心脏收缩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加快、呼吸系统功能改善。经过一系列反应,人体大脑皮层兴奋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刺激,从而分泌出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大学生加强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对冲”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负面情绪。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根源,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有效根治。体育锻炼对于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诸多积极作用,高校应当加以鼓励和推广,丰富体育教育,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从而为社会培育积极、正能量、身心健全的现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