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3-09-03 14:45盛卓立
客联 2023年5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后疫情时代新冠

摘 要:中国进入“后疫情时代”后,需通过外宣翻译在国际舆论战场占据有利位置,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以《中国日报》公众号“新冠”相关对外双语报道为研究案例,总结出“以译文读者为导向”这一宏观翻译策略,探讨了在具体翻译层面如何实施该策略,并强调了该策略对于自塑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冠;后疫情时代;对外报道;外宣翻译

A Stud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trategy

——An analysis of Covid-19 Related Foreign Reports

Sheng Zhuoli

(Xingzhi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 Entering “the post-epidemic era”, in order to tell Chinas stories well, China needs to occupy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battlefield by the use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With the bilingual “Covid-19” related foreign reports in the official account of China Daily as example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adopted macro translation strategy—“target readers oriented”, explores how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rategy in self-shaping of the national image.

Key Words: Covid-19; the post-epidemic era; foreign report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一、引言

新冠疫情于2020年初爆發,疫情的肆虐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卫生、医疗等方面造成了冲击。中国本着大国精神,积极开展抗疫工作,与世卫组织展开深度合作,无偿向国际社会提供抗疫成果和经验,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然而,一些国家因为自己缺乏妥善处理疫情的能力,就不断抹黑中国,转移矛盾。面对这样的污蔑,中国一直秉持用事实说话,耐心解释,有力反击。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如此肆无忌惮,正是因为它们利用其“以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为母语的优势”。

舆论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信息数据时代,掌握互联网舆论就等于站在了战争的有利位置上。“全球互联网上80%的网页使用英文”,这使英语成为了某些国家针对中国的武器。自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性,指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紧迫性。由于目前英语仍然是国际社会中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通行语言,为了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充分利用英语,把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国际社会,扭转舆论事态。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将世界划分为新冠疫情之前的世界和新冠疫情之后的世界。经过历时三年的艰苦抗疫,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致命性都大幅下降,各国都积累了丰富有效的抗疫经验,新冠已不再如曾经一样令人谈虎色变,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随之变得频繁。这些变化都说明了世界已经步入后疫情时代。这不仅对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舆论契机。各国正在关注中国针对疫情变化而采取的新政策措施,中国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在舆论战争中,对外新闻报道的翻译是不可忽视,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司显柱认为对外新闻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积极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因此,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基于新冠疫情的对外报道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出的必然要求,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对于中国外宣翻译的发展与提升作用不容置疑。故此,本文将以中国官方新闻媒体《中国日报》公众号的双语新闻为研究对象,聚焦新冠有关报道的翻译,从进入后疫情时代之后,官媒所译新闻整体情况,宏观翻译策略及具体翻译方法层面进行外宣翻译研究。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所译“新冠”相关对外报道的整体情况

所谓“后疫情时代”并非指疫情完全结束后的时代。虽然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其命名为“A.C.:After Corona”,但新冠疫情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在近现代社会大流行的疾病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疫情仍然“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关于“后疫情时代”具体的开始时间,一直有不同观点,例如国际友人竹内亮在2021年就拍摄了一部题为《后疫情时代》的纪录片,全方位展现中国经济逆势爆发的情景。但结合中国抗疫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前主流观点,本文认为梅甘·麦卡德尔提出的时间点更符合研究实际需要,即将2023年定为后疫情时代元年。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明确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将从“乙类甲管”措施变为“乙类乙管”,这不仅说明我国针对疫情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也说明我国的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因此,本文只关注2023年1月8日之后在《中国日报》公众号上刊登的与“新冠”相关中英双语对外报道。

(一)相关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

根据在公众号内以“新冠”为关键词进行的搜索结果,2023年1月8日至撰稿时,共刊登了52篇包含新冠关键词的中英双语对外报道。每月具体报道数在表1中展示:

从表中可以清楚看出,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相关双语对外报道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在6月后。张文宏医生曾预测今年五六月份第二波疫情将至,而进入5月后,“二阳”新闻频上热搜,但这一波疫情无论从流行性,还是持续性角度来说,都没有如之前一样产生强烈影响,很快相关新闻就退出热搜舞台,这一现象整体契合了报道数的变化。

(二)相关报道话题种类的选择性

新闻报道话题选择性可以更清楚地说明中国政府力图对外展现的重点。本文对整理的52篇双语报道涉及话题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共涉及了9个话题,以数字1到数字9进行标注,话题与数量在表2中展示(1:新冠“乙类乙管”措施解读;2:新管制措施的实施;3:新冠医疗和防治情况;4:新冠疫情预测;5:介绍中国各行业积极发展举措;6:介绍中国与疫情有关对外政策;7:驳斥国外对中国疫情污名化;8:介绍国外后疫情时代生活状况;9:虽涉及新冠,但并非以新冠为主要话题,涉及经济、外交、文化、旅游等多方面):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话题9,这些报道介绍了中国在后疫情时代于内政外交上的成绩,“新冠”是一个视角,为主要话题服务。比如:在“中国游客到了!泰国副总理到机场热烈欢迎,还送小礼物……”这篇报道中,着重讲述了泰国对于中国管制新政实施后首批赴泰旅行团的欢迎举措;又比如,在“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这篇报道中,“新冠”一词只在普金总统的发言中出现,目的是表达双方即使在疫情期间也实现了良好的双边贸易。

三、后疫情时代“新冠”相关对外报道宏观翻译策略——以译文读者为导向

通过对搜集的相关双语报道的对比分析,《中国日报》所采用的宏观翻译策略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总得来说,英文报道的表达内容与中文原报道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对应,体现出相当鲜明的译者主体意识,并不注重传统“忠实”、“对等”這类衡量标准,很多时候更像是译者进行了一种再创造。

译者从事外宣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受众者不是中国人,传播重心以读者为主。所谓以读者为主,就是要时刻考虑外国读者的需求,按照外国受众的思维去进行操作,翻译策略必须为翻译对象服务,为此译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还需要具备优秀的跨文化素养。本研究发现《中国日报》“新冠”相关双语新闻的译者展现了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体现了明显的以读者为导向的策略,包括以下三方面表现。

(一)传递最关键信息,精简报道内容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英文报道都比汉语原文报道简洁,每篇报道在翻译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容删减,有些报道删去的内容占到了原文报道的一半,极个别的甚至达到了2/3以上。比如,在“挑战百公里绿道骑行的小学生,爱上滑板的青年……在这里,‘全民运动正在变成一种时尚”这一报道中,原报道字数为1947,对照英文报道,其删去内容字数达到1556。这种大量的删减现象在常规的翻译中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会受到严厉批判的。但是《中国日报》作为重要官方媒体,不仅允许这种现象的存在,而且允许其普遍存在。通过进一步对删除内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这种策略恰恰体现了译者对外宣翻译要求的准确把握。该报道主要介绍了成都目前的“全民运动”热潮,以及成都政府如何通过各项措施推动这一热潮,包括城市公共运动设施的建设(包括绿道、公园、体育场馆等)和申办大型运动赛事(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原文中除了这些关键信息以外,还有市民访谈内容、经济效益预期,甚至与话题关联甚少的背景信息(如开头的“成都人现在最喜欢玩什么?很多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吃火锅、泡茶馆、搓麻将,不过只要亲自来成都走一趟,就会轻易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乙类甲管”时期,公共场所实行严格的出入管控,市民在公共场所进行运动并不便利,而“乙类乙管”之后,政府对民众的迫切愿望做出迅速反应,以双重措施保障运动需求,这不仅体现出政府的高效执政能力,也体现出以人民为本的治国之道,更体现出后疫情时代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英文报道的目的是要让读者能看到中国的出色表现,大量的琐碎信息或无关信息无助于此目的的实现,因此精简报道内容是必然之举。

(二)弥合文化差距,提升阅读感受

中外读者的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必须注意弥合差异,保证英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否则外宣翻译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本研究发现译者经常通过增加背景信息来实现这一点。如在“咽喉痛是‘二阳吗?最新提示!”这一报道中,原文开头是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针对“五一”期间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进行说明,但在译文中,开头部分是一段背景介绍“Discussions of COVID-19 re-infections were popular online recently as some netizens suffered from COVID-like symptoms after the May Day holidays, during which large gatherings and mass movements increased the risks of getting the coronavirus.”之后才开始介绍专家对新冠疫情的看法。汉语读者对于“二阳”话题的关注是自然而然的,他们也很清楚为什么在“五一”期间,社会层面会出现对于新冠问题的讨论,但英语读者由于缺乏相关背景,无法获得相同感受。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管控措施改变后,经过了数月,民众又开始讨论新冠感染话题,因此译者特地补充了一段简短的背景介绍,引导读者理解由于“五一”假期中不可避免的聚集活动,民众对新冠感染风险产生了关注,引发了网络上的讨论,而相关专家的说明,不仅进行了科普,更有助于平息大众对于“二阳”问题的错误看法,明确了即使在全国性节假日期间,也并没有爆发规模性疫情,侧面证明了新管控措施的合理性。

(三)建立语言转换意识,保证信息传递

我国着力抗疫的三年时间里,部分外媒却罔顾事实,朝中国泼脏水。要自塑国家形象,外宣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入语的表达规则,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向西方传递准确的中国信息。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使用频率较高的翻译方法,明确语言转换意识的必要性及作用。

1.转换法

“转换”是指把原文的语言单位或结构转化为目的语中具有类似属性、或对应属性或异质属性的语言单位或结构的过程887。这是个宽泛的概念,可涉及各个具体层面,根据案例分析,本文探讨的语言转换意识,是指句法转换,包括句式结构转换、语序调整等。

例1:建议健康成年男性每天喝1700毫升水,女性每天喝1500毫升水。

译文:It is recommended that healthy male adult drink 1,700 ml of water a day and women 1,500 ml a day.

该例引自“二次感染新冠,或有喉咙痛症状如何应对?专家回应”,因咽痛是新冠感染时的常见症状,大众出现咽痛时,往往比较焦虑,所以报道中介绍了数种简单易行的应对方法,体现了人文关怀。原文采用了汉语中常见的无主句式,这在科普性文章中使用很普遍,表现出客观科学性,但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假如不进行转换,就会出现严重语法错误,信息传递无法实现。因此,译者将汉语无主句转换为英语的形式主语句,不仅满足了英语语法要求,更可以强调建议的内容,凸显主要信息。

例2:成都大运会将于7月28日-8月8日举行,这将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首个以开放形式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综合赛事。

译文:The 31st summer World University Games will be the first major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 held in an open manner in China after the breakout of COVID-19.

原文中“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首个以开放形式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综合赛事”包含了多个前置定语,这符合汉语定语位置排列规则,因为在汉语中不存在后置定语,所以多层定语都进行前置。但英语定语位置更为灵活,定语形式也更为多样,因此译者在译文中进行了语序调整,部分关键性定语保留前置,其余采用过去分词和介词短语进行后置,不仅符合英语语法规则,更能凸显出“the first major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这一关键信息,令读者感受到新冠新政实施带来的改变。

2.分清主从

汉语句子常由多个小句构成,句子呈现出流水句特点,小句之间逻辑关系不够明确,这与英语句子强调主从性的要求大相径庭,因此译文必须根据读者语言规则进行调整,分清句子的主从性,才能保证信息传递。

例3:但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国家罔顾科学事实和本国疫情实际,仍执意针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入境限制措施。

Regrettably, a handful of countries, in disregard of science, facts and their actual epidemic situation, have insisted on taking discriminatory entry restriction measures targeting China.

原文指出了少数国家恶意针对中国的措施,并指出入境限制措施是罔顾事实的行为,这两点信息在原文结构中以并列关系构建,但从英语的逻辑视角来看,本句的重心是后半句,因为英语句子的信息重点通常是最终结果,很明显,采取限制措施是不顾事实后的结果,因此译者将后半句翻译成主句,并采用“in disregard of”这一介词短语引出从属部分,不仅使译文在形式上更紧凑,而且更符合英语句子的逻辑要求,更好地传达信息。

3.分译与合译

汉英语构句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思维性特征,翻译时必然要根据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进行调整,因此常出现分译和合译现象。汉译英时,分译往往是为了使信息相关性得到更明确的体现,而合译往往是为了满足英语句子的逻辑凸显要求。

例4:我们再次呼吁相关国家从事实出发,科学适度制定防疫措施,不应借机搞政治操弄。

译文:We once again call on relevant countries to make sure that their COVID response measures are fact-based, science-based and proportionate. COVID response should not be used as a pretext for political manipulation.

原句包含三个小句,前两个小句陈述了我国反对部分国家的歧视性入境限制措施,呼吁其制定科学适度防疫措施,第三小句揭露了这些国家所执行措施背后的政治意图,严格来说,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是有所区别的,因此译者将原句分为两个句子翻译,使每个句子关注一层信息,这符合英語句子的思维特征。此外,分译后,每个句子涉及的信息少了,也就能更好地强调这一信息,两层信息就能表达地更清晰。

例5:继续和全球各国紧密团结,共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

译文:Global solidarity and targeted and science-based measures are still needed to safeguard peoples health.

汉语原文包含三个小句,根据其间的隐藏逻辑关系,可以发现前两小句阐述了两种行为,而第三小句说明了采取这两种行为的目的。由于汉语句子常采取隐形逻辑,译者必须打破这种过于汉语特色的句式,否则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此,译者将“紧密团结”译为名词,从而实现与“措施”的合并,两者成为译句的主语,而同時通过不定式结构“to…”将第三小句合并后成为译句的目的状语。合译不仅符合英语句子注重逻辑显性、信息紧凑、主从关系明确的要求,而且凸显出了位于句首的两个主语“global solidarity”和“targeted and science-based measures”,使译文读者能明确以下信息:即使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5月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政府仍积极采取措施保障人民健康,同时也强调了中国政府对全球各国的善意和合作意图。

四、结语

中国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国际社会对中国防疫仍然给予关注,尤其在中国政府明确“乙类乙管”措施之后,一度出现了一些有意的负面信息。因此,虽然相比之前三年,中国对外报道中有关新冠的报道数量明显减少,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翻译的质量仍尤为重要。本研究发现,直到目前,相关报道话题已从疫情本身,转移到中国政府在后疫情时代于内政外交方面的优秀表现,这很符合现阶段中国在外宣方面的需求。此外,在翻译此类报道时,“以读者为导向”成为了宏观翻译策略,无论是精简翻译内容、弥合文化差距,还是为了语言转换采取一些具体方法,都是为了满足这一策略要求。采取该策略,不仅使信息得到了明确传递,更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驳斥恶意言论,提升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黄友义. 疫情之后看外语和翻译的多与少J. 中国外语,2020(6):10-12.

2.武新宏、吴保平. 后疫情时代纪录片“他塑”中国形象——以日本导演竹内亮中国疫情题材纪录片为例J. 电影新作,2021(4):83-87.

3.司显柱.对外新闻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5):118-127.

4.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 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20.

5.梅甘·麦卡德尔. 刘白云,译. 2023,后疫情时代元年DB/OL.《参考消息》(官方账号),2023-01-09/2023-07-15.

6.李静、郭义. 关于搞好外宣翻译的思考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04-107.

7.林婧. 基于目的论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外宣翻译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51-154.

8.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2-88.

作者简介:盛卓立(1980-),女,汉族, 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典籍英译。

注: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2022年度中青年教师科研启航项目“后疫情时代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基于新冠疫情的对外报道”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后疫情时代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