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宏
摘 要:本研究是结合疫情背景下,以“国画中的园林”网络欣赏活动设计为切入点,从作品选择与育人要素考量、美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中聚焦具体内容三个维度,提出问题并展开研究,实践了欣赏活动与网络平台的整合,探讨了大课题与“小切口”式局部性研究的关系,形成了水墨园林欣赏课程的系列内容,具备了相关文献及作品资料。通过欣赏活动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总目标。
关键词:园林 圆明园 寓美启志 实践
一、源于问题——“我”的思考
水墨园林教学是宣武少年宫“陶然国画苑”市级特色项目中五个教学模块里最具特点的一个,学龄为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其中,欣赏教学的目标指向多层面,一是了解中国园林绘画与古典园林间的关系,体会中国审美取向;二是领略优秀作品中表现的技法特点和风格特点;三是通过赏析经典优秀作品,实现寓美怡情、寓美启志、寓美养德的美育目标。
依据上述目标,针对校外水墨园林欣赏课的开发,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基于作品选择与育人要素考量的思考
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园林美术作品中,选取什么作品进行欣赏,如何挖掘作品背后的育人元素,发挥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价值,以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
(二)基于疫情期间美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的思考
在疫情形势下,如何发挥网络教学特点,以更为形象化的美术语言和恰当贴切的学习形式设计,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了解历史、浸润文化、激发情感。
(三)基于大课题研究与“小切口”实践的思考
“校外水墨园林教学实践研究”是北京市校外“十四五”重点课题,当下处在课题深入研究阶段,在整体论证与结构梳理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从小处入手,把具体内容细化并进行深入探讨。
二、着眼实践——“我”的策略
(一)着眼于发挥美育功能,制定研究策略
图示研究主要是针对美术学习中视觉传达的特点制定的,针对古代优秀的园林绘画作品展开检索,对唐代至清代的优秀代表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题材、年代、画家、代表作等关键词进行查找收集。
通过图示研究,整理出唐代至清代园林题材的绘画作品百余幅。再通过图示比较,从作品历史价值及作品蕴含的教育性两方面进行文献研究,从而选择出倪瓒的《狮子林图》、沈周的《东园图》、沈源和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适合赏析的优秀作品。通过对有关园林绘画作品的论述的研究,最后选择清代沈源、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作为欣赏对象。
之所以选择此作品,原因有三:
1.此作品是圆明园盛世时期皇家园林的代表作,绘制了乾隆时期圆明园四十景,绘画风格较为写实,让我们了解不复存在的圆明园盛景,有不可替代的图示审美作用和历史文物价值。
2.圆明园被毁灭背后的那段历史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有利于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3.画作反映的景与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的审美特点。
(二)着眼于网络视频欣赏教学的设计与方法,以实践美育功能
疫情期间,校外教育实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欣赏教学受网络限制相对较少,对于互动性不足问题则可以通过学习后的线上答题、撰写评述等方式加以弥补。
本次视频欣赏活动采用“画中游”的方式,带领学生在绘画作品中按顺序游览园林,同时分析表现技巧、构图特点、设色方式、意境气韵等,并结合小学语文材教中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介绍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活动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基本常识与作品赏析相结合;作品分析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图咏介绍与作品图示赏析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演示相结合;线上学习与活动后参与平台答题相结合。
通过上述结合,形成了图文并茂、声画相融、动静结合、文道并存的活动特点。
(三)着眼于微研究与大课题的关系,以微研究带动大课题的深入
“校外水墨园林教学实践研究”的目标是:
1.结合校外国画教学特点,以水墨园林课程培养学生在不同美术发展阶段的意识与能力。
2.通过水墨园林画的学习,深化学习体验,拓展校外美术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3.挖掘园林背后的育人要素,促使校外国画教学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达成。
结合课题,运用图示、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微观的视角切入,针对具体内容与方式开展研究,形成活动课程。把大课题做深、做细,并为今后相应的课程开发研究提供样式与方法,从而促进课题深化。
三、基于实践——“我”的成果
本次欣赏活动分为四个部分:
1.什么是园林。重点是了解园林的分类,理解园林的概念,体会园林的美感特点。
2.万园之园—— 圆明园。重点是了解圆明园的位置、建造时间、规模,介绍圆明园惨遭劫掠的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圆明园四十景图》画中游。重点游览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四个景点,最后回到洞天深处,结合图咏介绍绘画形式以及欣赏园林美景,进一步体会绘画和古典园林的美感特点。
4.《圆明园四十景图》给我们的收获和启示,重点是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欣赏《圆明园四十景图》,行程包含赏析作品、了解历史、浸润文化、激发情感的综合性审美活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从画作中领略了圆明园的盛世风景,体会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意境;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在造园理念上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认识了中国古典小青绿山水画的特点,体会到其工整秀丽又讲求意境的美感形式;同时在欣赏活动中,通过了解圆明园惨遭劫掠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技法理解、文化认知、艺术感受、创造表现等综合能力养,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总目标。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形成“《画中游园林》——从《圆明园四十景图》看中国画中的园林”网课设计与制作。
(二)通过大课题“小切口”式研究,为后续课程开发和案例实施提供研究思路。
(三)形成水墨园林欣赏课程的系列内容,具备相关的文献及作品资料。
四、回味实践——“我”的反思
(一)发挥校外教育优势,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实践寓美怡情、寓美启志、寓美养德的美育目标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开展水墨园林教学实践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美术技能训练的绘本价值。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历史、绘画的演变、绘画技法与园林文化中优秀的育人元素相结合,形成校外水墨园林课程的内容基础,结合校外美术教育活动特点,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从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养學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出发,构建校外水墨园林教学课程体系和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二)实践型课题研究在整体研究结构明确的前提下,开展“小切口式”的研究方式有利于课题深入,形成实践成果
本次微研究针对市级重点课题“校外水墨园林教学实践研究”,在完成开题及研究计划的基础上,笔者将课程开发、资源整合、活动手册等问题逐一进行深入研究,针对课程开发中的欣赏与评析模块开展,立足于形成欣赏课程的研究模式,并从形成的课例成果中反思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促进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三)网络化欣赏教学有利于新的教育环境下的校外美育实践
美术课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促进美育的普及,减少疫情对校外活动的影响,这是当下校外美术教育积极尝试和实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 (第二版)[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陈从周. 《说园》(典藏版)[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4] 李芮芝,胡希军.《圆明园四十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