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波
摘 要:《旅游专题片制作》课程作为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全面了解专题片创作工作流程,本文从课程价值和教学设计两方面探讨如何优化课程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专题片基本理论知识、创作规律以及提升实操能力。
关键词:旅游专题片制作;实践性;课程优化
黄山是国家“十四五”布局的重点旅游城市、安徽通向国际旅游的桥头堡,旅游一直都是加持该市发展的“最强滤镜”。影视与旅游的结合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影视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的有效探索。《旅游專题片制作》课程作为一门艺术鉴赏和技术提升课程,旨在教会学生通过对地方旅游产业的了解和认知、对影片创作手法的熟练,找准切入点和定位,将旅游与影视专业有机结合
一、《旅游专题片制作》课程价值
(一)城市变迁的记录者
记录是影像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素材来源于生活”——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的电视节目、连续剧不同,它更注重于真实的记录,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见证。黄山市休宁县地处徽州腹地,休宁方言是典型的徽州方言之一。在旅游专题片《休宁方言》中摄像机跟随着采访者在休宁县城境内四处走访,采访了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阿婆,老阿婆在吟诵儿时的童谣时眼神清澈,方言童谣在她的岁月中已经超越了普通记忆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了对家乡的热爱。在现代科技影像技术的辅助下,专题片可以更好地记录生活将其作为珍贵的资料进行保存。
(二)城市文化的传承人
中国地大物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以一种独有的凝聚力维系着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身份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这是社会发展对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时代,影像的记录作用为当地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巨大的贡献。《旅游专题片制作》课程立足本土化,通过拍摄当地特色文化,例如臭鳜鱼制作、徽墨技艺等,使当地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一个建立身份认同的过程。群众对共同的来历和过去的记忆,将使其内心的归属感自然上升成为同属感,从而加深对自身以及所处文化氛围的认同感,自发地对本土文化产生依赖感并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对于外来人而言,影像帮助他们打破了地域间的壁垒,更容易了解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城市形象的宣传员
地方文化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影视作品承载的地域性特色内容具有亲和力、说服力和可信度,将为受众构建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基于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例如黄山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那么在城市形象塑造时应该扬长避短,注重自身独特环境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来进行定位。黄山日报发布《好一幅新安山居图》该片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将一幅流动的“新安山居图”呈现在观众面前,加深观众对黄山这座“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的认识和了解。
二、《旅游专题片制作》教学设计探索
(一)融入课程思政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课程思政自觉融入到日常学习实践当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认识、解释、指导影视作品创作。例如黄山市歙县岩源村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皖南山区中心县委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当地人民和游击队同生死,共患难,同敌人浴血奋战直至全国解放,为革命做出极大的贡献。该课程通过带领学生拍摄红色旅游题材专题片《红色岩源》,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更让学生们在创作过程当中感受到了红色精神。
(二)强化理论学习
《旅游专题片制作》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大多同类型课程一样,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而不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将专题片与纪录片等混为一谈。作为教师,不能用“完成任务”心态讲理论,而是应该结合课程教材,从专题片概述、构成要素、创作理念、创作要求等方面搭建知识体系框架,让学生首先对专题片有个相对明晰的认知,再通过案例教学法、拉片分析法等教学手法,以旅游题材为焦点,与同学们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旅游专题片相关概念和创作流程,为后期实操锻炼筑牢基础。
(三)服务发展需要
旅游为体,文化为魂,二者共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黄山正在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地方高等院校,黄山学院一直坚持利用学科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旅游专题片制作不仅仅是依靠拍摄景点美丽的画面,还要突破画面限制,深挖蕴含其中的文化“底牌”。《旅游专题片制作》作为贴合城市发展方向的实践性课程,一方面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创作沃土,另一方面旅游专题片通过影像语言,以其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促进地方形象构建。该课程坚持立足本土,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创作出好的作品,同时好的作品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宣传助力,构建良好城市形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互惠互利。例如该课程实践创作中有一部片子《西溪南:遇见祝枝山》,借江南才子祝枝山的诗来介绍西溪南,主角在前往西溪南的旅程之中,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并以此为视角介绍西溪南的特色文化、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在创作过程中讲好黄山文化、黄山故事不仅能更好地擦亮城市品牌,也增强了专题片的艺术性和可看性。
(四)探索考核机制
本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采取作品考核评分的方法,即本课程的考核以每组同学最终视频作品的完成质量作为主要考核对象。这种考核方式从整体上来看提高了同学的创作水平,但由于视频是以小组为单位,无法明晰每一位同学在创作过程中作出多少贡献以及对理论学习掌握情况。因此在课程大纲修订过程中,将课堂笔记、理论测试、选题策划报告、个人结课总结汇报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当中。最终得到课终成绩=课堂考勤(10%)+课堂笔记(10%)+选题策划报告撰写(10%)+个人结课总结汇报(10%)+理论测试(30%)+结课作品(30%)。经过调整后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兼顾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实训等多个部分,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考核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学、所获。
三、结语
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旅游专题片制作》课程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导向,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在重视实践操作的同时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探索、变革课程考核机制,不仅推动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还为黄山市城市形象构建贡献了青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曾庆江,王素芳.电影嵌入式广告对地方形象的打造——以《非诚勿扰》为例谈海南媒体形象的构建[J].新闻界,2009,(04):195-196.
[2]石光辉.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以怀化学院《专题片创作》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22,41(04):121-124.
[3]石光辉.课程思政下《专题片创作》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传媒论坛,2021,4(19):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