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瀚然
摘 要:2019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和落实,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建设也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区域经济平衡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市仍有欠缺,这将影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通过类比国际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况,借鉴两大国际湾区的经验,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优化区域交通和开发大湾区旅游资源三个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解决对策。
关键词: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湾区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4-0000-00
1 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GBA,是由围绕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组成的城市群,包括广东省九个相邻城市: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与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七个地级市,以及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GDP最高,經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粤港澳“东深供水工程”率先开创珠三角地区城市合作的先河,21世纪初《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的成立,《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和“珠三角都会区”的提出,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有利条件。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文件),首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纲要》是国家指导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的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寄予厚望。文章通过借鉴两大国际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各自在金融、高新科技、制造业等领域有相对完善的发展。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两大湾区也遭遇过阻碍,对于如何突破发展困局都有许多方案供粤港澳大湾区参考。文章总结了两者在区域发展一体化中的发展方向,希望能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借鉴国外湾区的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2 国外两大湾区的实证分析
2.1 旧金山湾区
2.1.1 发展历程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陆地面积180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60万。旧金山湾区共有9个县、101个城镇, 主要城市包括旧金山、奥克兰和圣荷塞等。高科技研发基地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湾区南部。文章仅对20世纪20年代至今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的两个阶段进行探讨。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基础设施的建成形成了旧金山湾区的城市网络雏形,同时由于二战的爆发,创造了大量的制造需求和科研需求,大量人口再次涌入湾区。随着旧金山成为中心城市,不断上涨的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使得一些低成本的制造业如钢铁、冶炼等逐渐从旧金山转移,核心城市向周边转移和扩散,从而促进了周边城市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旧金山的海上贸易蓬勃发展,战后的旧金山湾区几乎垄断了太平洋海岸和美国内陆之间的海上贸易。在此期间,圣何塞和南湾地区从第一产业,迅速转型为高科技产业。例如,1955年,斯坦福大学改组了学校的工学院。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斯坦福附近成立,成为了湾区第一家半导体公司,它的成立吸引了大批科创人员来到湾区进行高新科研工作。
20世纪80年代至今,人才,技术,资金的聚集效应开始凸显,大量科技人才的聚集使得旧金山湾区的一片农业区变成闻名世界的高薪技术产业区,硅谷也成为世界互联网创新的中心。同时,一流大学的建设也开始让旧金山湾区的人才优势也开始显现。湾区逐步由城镇化走向城郊化,地区间的差异化分工使湾区形成了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发达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相互连通也带动了区域的协同发展。近年,旧金山湾区深度参与全球的经济分工,超过3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设立总部,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2.1.2 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旧金山湾区在本世纪初已经初步完成了向高新科技发展的转型,其人才聚集和创新发展已经处于成熟期,形成了以世界顶尖大学与科技龙头企业为核心,科技型劳动力,风投资本,完善的科技法律体系和多元文化为主体的湾区经济生态。旧金山湾区内除了有世界顶尖的互联网创新基地硅谷之外,包括500强企业中的谷歌、苹果、惠普、英特尔、甲骨文公司、netflix等巨头落户湾区。另外,还有一些高端制造业公司,例如航空和军火企业洛克希德·马丁。此外还有非常多的综合大学和学院。其中圣克拉拉大学,是美国西海岸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是全美重要的创新型大学。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显示,45%的圣何塞都会区居民和43%的旧金山都会区居民有大学学历,分别在全美排名第二和第四。
这些科技公司和人才的聚集,为旧金山湾区成为世界创新型产业的引领区域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旧金山湾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多个城镇中心的辐射发展可以看出重视高新科技的产业发展和产权保护,培养一批面向世界,拥有高端专利,高附加值的创新型企业,同时加强对高等教育和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深化高校企业合作,带动创新集群的产业升级,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极具参考意义。该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交通,医疗等配套问题也都有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例如,成建制的城市会提供警察、规划和维护公路等服务,而县政府则负责人口记录、征税、公共卫生、农业管理和等服务。公共教育由独立的学区提供,还有设立的特别管理局,例如像管理地铁运营的旧金山湾区快速交通局。对配套资源的管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
2.2 东京湾区
2.2.1 发展历程
东京湾区又称为日本首都圈,或东京都市圈。现在一般指以东京都为中心的一都三县,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首都圈整备法》,则将首都圈的定义范围扩大至整个关东地方(茨城县、栃木县、埼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以及山梨县来更好实现东京湾区的一体化发展。根据日本总务省2017年的统计,首都圈(一都三县内)的总人口为36,312,851人,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文章针对东京湾区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进行讨论。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将东京湾沿岸各港口整合成不同分工的有机港口群,形成“广域港”,包括东京港等7个港口分工整合,形成港口竞争力。战后的日本在东京湾集聚了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物流等产业。东京湾以西形成了“京滨工业区”,被誉为日本最大的工业带。向东形成了“京叶工业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和东南亚的加工贸易产业优势增强,对日本制造业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东京湾整个制造业产值下降。直到现在,东京湾将制造业出口逐渐转变为服务业出口,同时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和旅游观光业。
2.2.2 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湾区的制造业规模逐年下降,这也同时改变了东京湾区的港口功能。第二产业比重的不断下滑但也伴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2019年东京都的第二产业GDP占比为11%,低于全日本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则占到了89%,而全日本平均水平为74%。东京湾区从货物出口转向了服务出口。在仿照旧金山湾区大力开发高新产业的同时,东京湾区将创新集中在了传统产业如汽车,电子制造和化工制药身上。除此之外,东京湾区自2008年开始就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旅游配套产业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来自欧美的旅客,2018年访日的国外游客已经突破了3000万。产业多样化转型的成功也成为了世界都市圈的发展典范。3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现状与差异分析
3.1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优良的发展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方沿海开放前沿,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同时拥有广州、深圳、香港等众多海运重要港口,国际机场,城际轨道等对内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同时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能力的高校,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和葡语国家的紧密联系,国际化水平高,城市群经过多年的合作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有了现住成效。虽然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造成不少冲击,但是大湾区在深化合作,产业升级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成绩。但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也有着不少的问题。
3.2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GDP分析
按照当年现行价计算,2016-2020年近五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大多数城市GDP 保持平稳增长。如图所示,从2016年起,广州和深圳的GDP有着较大的增幅。2016年广州和深圳的GDP分别为19547亿元和19492亿元,到2020年增加到25019亿元和27670亿元,在遇到经济周期调整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依然能在五年间分别取得28%和42%的较大增幅,表明深圳和广州发展势头强劲。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深圳GDP首次超过广州,从表一得出,在2017年起的四年间,深广两地的GDP差距不断扩大,在2020年,深广的GDP差距已经达到了2651亿元,同年,深圳GDP增幅为2.8%,相比于2019年11.1%的增长,可见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深圳的经济发展虽然有所放缓,但是经济实力仍然在大湾区中处于领头地位。
香港作为大湾区里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凭借其“一国两制”,国际化水平高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上处于优势地位。2016香港GDP年与内地的城市差距明显,然而在2019年,香港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运动之后,香港GDP在五年来首次出现小幅度负增长,且按照当年港币兑人民币的平均汇率折算,深圳的GDP已经超过香港。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的到来,香港与内地通关,国际贸易受阻,导致香港该年度GDP下降幅度6%,经济发展出现衰退的迹象。
如图所示,大湾区除澳门在2020年经历新冠疫情以来出现负增长外,在近五年来其他城市都保持稳定的GDP增长,其中,在2019年,东莞的GDP增幅达到14.5%,为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单年增长之最,显示出东莞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总体而言,大湾区城市间总GDP差距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但是GDP也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各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3.3 近年來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分析
3.4 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比较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对外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和世界级湾区竞争的标志性区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11个湾区城市之间有比较大的差距。本文选取n个方面的数据来比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找出发展不平衡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中经济均衡发展,区域分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深化,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突破。
3.4.1 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
标准差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测量一组数值的离散程度之用。标准差越大表示组内数据差异越明显。本文运用2016到202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人均生产总值作为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标准差越大代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越大。反之则说明差距较小。标准差的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S表示标准差, 表示城市人均 GDP,表示大湾区城市的平均人均 GDP,n表示城市数。2.2 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离散系数又称变异系数,是统计学当中的常用统计指标。离散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大。在本文中,离散系数大,说明大湾区城市人均GDP的差距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式中,S表示标准差,表示大湾区城市的平均人均 GDP,表示城市数。
从表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2016到2018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的标准差在不断扩大,反映出城市人均GDP的发展不均衡横差距仍然在不断加剧。其中,2017年的离散系数甚至已经突破了1,表现出城市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然而在2019到2020年两年间,大湾区城市的人均GDP标准差有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广东省城市和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有缩小的迹象。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深化和落实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在2020年疫情流行以来,澳门地区的人均GDP大幅减少56%左右,使得城市间人均GDP的标准差大幅下降,离散系数也从原来常年0.9以上大幅度滑落到0.64。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