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品文是科普说明文的一种。它是以小品文的形式,借助文学写作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科学内容的文艺性说明文。与科学说明文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相比,科学小品文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比喻、拟人等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寓晦涩的科学知识于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介绍性文字中,集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體,深受学生喜爱。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紧扣科学小品文的特质,使教学既具有一般科普说明文的知识性,又具有科学小品文的艺术性呢?本文以《松鼠》一课为例,谈谈对科学小品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提取科学信息,凸显科学小品文的价值
《松鼠》一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活动范围、生活规律、行为特征、搭窝过程、生育情况及生活习性,描写生动传神,极富文学色彩。在教学这篇科学小品文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要说明的中心内容出发,提取与松鼠相关的信息,形成对松鼠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围绕这一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计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把握科学小品文的知识内核。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篇科学小品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各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概括提炼知识点。
生:这篇文章是从松鼠的外形、活动范围、生活规律、行为特征、搭窝过程、生育情况以及生活习性等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
师:是的。松鼠的这几个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1:松鼠的外形特点为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有一副玲珑的面孔和一条帽缨形的尾巴。
生2:松鼠的活动范围是树上。
生3:松鼠的生活规律是它们在夜晚出来活动。
生4:松鼠的行为特征为有人触碰大树时的警觉,蹦跳时的轻快,储备食物时的聪明。
……
师:如果把有关松鼠的这么多知识点概括为原文中的一句话,你觉得应该是哪句话?哪些自然段写出了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
……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框架的帮助下,先后提炼最为关键的词、句、语段,逐步深入,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迅速掌握了有关松鼠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自己对松鼠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二、涵泳词句,强化科学小品文的艺术价值
科学小品文既具有一般科普说明文的科学启迪功能,又具有文学性文本的艺术美感。文学性文本的阅读应该着眼于作品的文艺性,要以鉴赏的视角来品味和涵泳作品的语言。阅读科学小品文,既要理解内容,把握科学知识,又要走进文本的语言,体悟文本语言之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松鼠知识的同时,欣赏松鼠的形象之美,乖巧、驯良之美。
在学习文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应以问题驱动学生涵泳词句,感悟文本语言的内涵与意蕴。具体问题设计如下:默读第一自然段,分析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松鼠的外形美?圈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写下你的感受。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就会发现,作者用“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帽缨形”“坐着”“用前爪”等词或短语写出了松鼠的外形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的视频,让学生边对照视频边把以上描写松鼠外形的词或短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再次阅读,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在不断置换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其他的词或短语很难达到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置换中涵泳体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科学小品文的世界里,通过品读科学小品文生动传神、细腻精准的语言,提升学生对文艺性说明文美感的体验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三、比较阅读,掌握科学小品文的表达方式
科学小品文短小精悍、饶有趣味、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将科学知识融于文艺性的表达之中彰显了科学小品文的核心价值,是该类文体的核心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科学小品文的这一特质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把握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特点,并深化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
例如,把《松鼠》这篇科学小品文与这一单元中另一篇科学说明文《太阳》进行比较阅读:同样是介绍一种事物,张姞民介绍太阳与布封介绍松鼠在说明方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太阳》一文介绍了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年。《松鼠》一文介绍了松鼠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会发现科学说明文《太阳》多采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说明对象,语言严谨、缜密;而科学小品文《松鼠》多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介绍说明对象。在学生辨析、体悟两种科普说明文的不同语言风格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能不能运用《太阳》一文的写法来介绍松鼠?学生会发现,如果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手法来介绍松鼠,如“松鼠体型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文章就会显得呆板生硬,缺乏趣味,读起来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运用拟人、比喻等写作手法来介绍松鼠,不仅能说明松鼠的特点,还能让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能够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科学小品文重在趣味性、通俗性,化深奥为通俗,化枯燥为趣味,集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使读者喜欢读、能读懂,同时能够在阅读中收获科学知识。
有学习就应该有迁移,“应用”是“迁移”的表现之一,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关注科学小品文的语言形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为此,教师要求学生把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白鹭》改写为一篇科学小品文。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对科学小品文的语言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为迁移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编科学小品文便不再是简单的学写说明文,而是创编符合此类文体特征的“正宗”科学小品文。
综上所述,由于文体不同,其风格及表现手法也大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千篇一律地展开笼统教学,而是应从文体的属性出发,紧扣文体特质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文体的特色,真正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周飞艳(徐州市睢宁县高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