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变得更加全面,使体育教学与美育得到有机融合,高校教师需要在概念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的运用过程中,全面了解美育融入公共体育教学的必要性。通过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与美育融合存在问题的探论,明确师生在美育观念树立、课程结构完善和美育手段运用方面的问题,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通过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完善课程结构,改革美育手段,革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让未来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在学生良好思想、行为习惯培育方面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美育;高校公共体育;融合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7-0054-0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时代高校体育美育发展现状与促进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SJA0434)。
作者简介:陈艳(1977—),女,硕士,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共通之处,但美育更注重品格修養、行为习惯方面的“美”。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美育是帮助学生学会感知美、鉴赏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是从理论层面来看,美育的内容太过抽象,需要以具体课程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而体育课程教学,作为能够将美育外化成形体姿态运动,内化成赛事锻炼过程中精神内核的特殊课程,最适宜充当美育的载体,能够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体育美育的内涵分析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力教育相辅相成,相伴而行,共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体育美育是在体育学科教学中融合美育元素,既属于体育教育的范畴,又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体育教育本身就是美的,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现身体美。这种身体美不仅仅是身体的曲线美,姿态美,还包含了健康美以及男女性所拥有的,截然不同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一)身体美的教育
有的学生意识到了身体美是体育美育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学生认为,体育锻炼的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有关身体美感悟方面的内容可有可无。但实际上,健康的身体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就会呈现出美感,这种美感是健康心理和生理机体的相互映射所呈现出来的。古希腊人崇尚体育锻炼,也喜欢显现身体美,留下了一系列以健美人体为表现对象的塑像和画作,甚至流传下了一项古老的世界性体育竞技运动,即奥林匹克竞赛。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所呈现出的体形美、肌肉美、皮肤美、甚至形体美,都是学生在感悟美的过程中所需要重视的方面。当然,有关身体美的感悟和教育远远不止于此。对于现阶段体形塑造仍然存在一定改善空间,对未能在体育锻炼中体现美感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还能够达到塑身塑性的效果,学生可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来改变自身的肌肉状态和形体状态,使得自身无限度地向身体美显现的方向靠近,这便是体育美育的重要内涵之一[1]。
(二)运动美的教育
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过程中是能够体现美感的。还有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过程中最能显现竞技感,这类学生在进入到体育运动的过程当中后,并不能够明显地品悟出运动的美。但实际上运动是美的,运动筹备阶段的审慎思考和分析,能够显现出一种技术美和战术美。运动竞技的整个过程能够显现出一种速度美、默契美、敏捷美。因此,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不单单需要让学生学会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显露出美,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竞技体育当中的美。譬如在排球比赛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品鉴排球竞技过程中的吊球美、扣球美、发球美,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更愿意观摩各类的体育竞赛,才能在体育竞技比赛的观看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运动和锻炼的乐趣,这对转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心态,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文美的教育
有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堂上能够品味到人文美,也有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身体的律动,跟人文美之间并无甚关联。实际上体育运动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体育文化,紧张刺激的竞技情绪,不同比赛推进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规则和流程,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比赛过程中场下观众的加油助威,通通都是人文美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体育发展岁月中,所沉淀出的碎片化的高光记忆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体育竞技精神,体育竞技运动参与者在比赛过程中所显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默契合作的集体荣誉感,也都是体育运动中人文美的最佳注脚。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美涵盖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它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习到一些身体锻炼和体育技能之外的知识,培养一些体育运动之外的能力和素养[2]。
二、体育美育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正确的体育美育观念
大多数教师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都是以强健学生体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目标,开展体育课堂活动。教师并未意识到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也不会主动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元素。学生也仅仅将体育课程教学,当作是学习不同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和技巧的课堂,并不会深入分析体育运动和项目训练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所产生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师生都缺乏正确的体育美育观念。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和管理者也并未将美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当中来,对于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而言,缺乏美育观念融入的外驱力。体育教师难以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革新来获得美育观念在课程教学中融合的教学指导,这就使得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呈现出了止步不前的困境,学生的审美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二)体育美育的课程结构不够完善
美育元素的融合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性,由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美育教育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大多数高校教师即便意识到了体育课程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也需要在不断的摸索和经验总结中逐步完善体育美育的课程结构。而课程结构的完善与革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才能够见到成效。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并不具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元素的丰富经验,所以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的美育课程结构并不理想,美育元素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和渗透显得较为突兀,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育,也会影响到美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3]。
(三)美育实施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
大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都是通过集体授课的方式来实现的。集体授课方式的运用,虽然能够带给学生集体归属感,却无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凸显,也无法让学生个人的优秀品质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培育。学生在集体化的体育课堂活动中,难以彰显个人的运动优势和运动天赋,也无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获得满足感,这会对提升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育教育的熏陶。
三、体育美育的措施分析
(一)完善全体师生的体育美育观念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有关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向性文件,将美育教育元素融合到其他课程当中,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来推动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建设,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充分学习美育教育理念,意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合美育元素。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创设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公共体育美育教育外部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充分地体会美。为了让美育教育能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高校领导还应当为体育教师创设更多学习体育美育观的机会和途径,让体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业内交流,聆听讲座,参与体育美育观念培训相关联的职业技能课程。争取让高校体育教师以更为正确的体育美育观念来构建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体育活动计划,让未来的体育课程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4]。
(二)完善体育美育课程的内容结构
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更是为了让学生在保有参与体育运动强烈兴趣的同时,不断提升鉴赏美和创新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优秀的品格。因此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大纲的拟定过程中,添加一定的美育元素。增加与美育教育相关的理论化课程知识,深刻地阐述美育教育在体育课程融入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美育教育元素融合的重要意义,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体育课堂教学任务。除此之外,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当前学生的兴趣发展趋向,以贴合学生兴趣趋向的体育课程教学手段来完成体育美育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更为积极。
譬如在2022年的冬奧会比赛周期中,高校学生逐步迷上了滑雪比赛,中国自由式滑雪队运动员谷爱凌一时间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运动员。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不妨顺应学生的兴趣趋向,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冬奥会的滑雪比赛。借此来向学生科普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高山滑雪等不同滑雪项目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积累与滑雪比赛相关的规则知识,这也是一种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三)优化体育美育实施方法和手段
由于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数量十分有限,因此想要在有限的课堂设置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更健康的身心成长发育趋向面对高校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可知的困难,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就需要更进一步的优化体育美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在遵循高校学生生理特点和现有运动技能水平的前提下,完成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5]。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显现出的天赋和能力是存在差异化特征的,因此统一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不见得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育美育发展都达到理想效果。教师需要采取个性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实现差异化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天赋和能力,选择完成贴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体育运动任务。在体育运动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以指教式的反馈方式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应当以正向反馈的语言交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体育锻炼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身体素养逐步提升的同时,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果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困难,作为教师,应当花费更多的时间与这类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引导这类学生参与团体的运动训练项目,让学生在团体运动甚至比赛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流互动,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让学生培养集体荣誉精神,这也是体育美育实施的个性化方法和手段。
(四)构建体育美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考核仍然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达标程度作为关键数据,并以此决定最终的考核结果。但实际上学生在体育测试中的最终结果数据,并不能代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用心程度,也不能代表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美育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仅凭最终的体育测试结果来判定学生的成绩优劣,很容易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最终影响到体育美育的课堂构建。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过程中,适当添加美育评价元素,让最终的评价考核结果更加全面。除了基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技巧掌握评定参数之外,教师还需要在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中,融入与美育基础相关的理论内容,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评价以及不同学生对美的体验能力和品悟能力,对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美好品格进行多维度的评价[6]。
譬如有些学生在参与长跑项目体育运动时,由于其自身天赋和能力所限,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长跑任务,但即便如此,学生仍旧刻苦努力,顺利跑完了全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应当以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评判学生最终的长跑成绩,还应当考虑到学生在长跑项目参与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显露出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优秀品格,给予学生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只有如此,才能够让体育美育教学格局下的评价体系构建变得更为人性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育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与运用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与当前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相符合,还能在改变高校学生精神状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培养优秀审美品质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但是基于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提高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促进美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穆晓红,张斌.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五堂联动”美育模式与路径[J]. 体育视野,2022(15):42-44.
[2] 周玉发. 江西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体育美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2.
[3] 周瑶.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D]. 重庆:西南大学,2021.
[4] 王擎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美育的改革发展研究[J]. 内江科技,2021(05):114-115+142.
[5] 孙丽芹. 新时代高校体育美育发展研究[J]. 体育视野,2020(12):99-100.
[6] 姜琳. 新时代高校体育美育发展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 农家参谋,2020(20):179+264.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