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国珍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应昌街道管理办公室)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重点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数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要想全面防控相关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从内涵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是指为有效防范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实现内控目标,从而引导单位内各部门员工按照相关规定参与的管理工作,此项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特点,与社会稳定性和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开展。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单位层面内控管理、业务层面内控管理、风险评估与控制、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针对单位内部不同层面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1]。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从根本上优化与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控能力。
财务风险就是指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业务活动带来的收益与预期情况差别较大,从而给单位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现象。开展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单位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降低财务风险对单位的影响,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首先,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提升资金收支的安全性与规范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可以及时发现并全面防范投资风险等财务风险。同时,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还可以全面提高单位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安全,有效增强资金使用效果。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能够保障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来看,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全面开展内部控制管理,能够实时监督与管理各类经济活动,确保各类经济活动在国家政策相关要求下进行,避免出现非法交易行为。同时,通过内部控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管还能有效减少贪污腐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位经济利益受损的风险。
最后,内部控制能够加大对单位内部财务数据信息的管理力度,有效预防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全面审核与分析单位内部财务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对比明确资金使用不合规的情况,将财务风险反馈给管理层,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内部控制还能够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为单位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数据参考,进一步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升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2]。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所以其运行压力相对较小。部分管理者没有全面认识到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层出现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的具体职权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效果不理想,使得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得不到全面控制,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与发展产生威胁。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容易出现数据核算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安全也无法保障。
从政策角度来看,在国库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全面防控,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但结合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单位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结合单位的发展战略优化与升级预算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容易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不规范,难以全面防范财务风险,从而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产生阻碍[3]。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预算编制方式不科学,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不足等问题,导致预算方案脱离实际。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务风险,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经济损失,还会阻碍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但没有结合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使预算管理制度的实用性有所降低,导致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利于单位内部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其存在内控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单位内部形式化管理现象突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效果较差。一方面,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制约了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内部审计约束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全面审核与评估内部控制工作,难以发现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内部控制开展效果不理想,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
目前,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没有结合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造成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效果不理想。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系统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且缺乏风险评估环节,导致管理者无法全面把握单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这样不仅会降低财务风险管理质量,还会影响管理人员决策的科学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仍然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使得财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水平,保障财务风险的防控效果,必须从思想意识入手,从整体上增强单位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单位管理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认识到财务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在单位内部积极组织培训工作,为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单位员工要积极参加单位培训,学习财务风险知识,严格按照相关工作制度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尽可能地避免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最后,为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提高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根据实际需求招聘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且思想认知充分的财务管理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防控。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有效预防单位运行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可以结合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制定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并配置专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全面提高单位内部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4]。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需要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明确各类业务活动的财务需求,根据需求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报表,为全面预算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保障。第二,在预算方案的编制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深入研究与审核预算方案,选择科学的预算方法,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和解决预算方案执行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问题,为业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优化与升级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为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全面监督资金的使用过程,分析实际资金使用情况与预算情况出现差别的原因,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同时,财务人员还应该分析和评价预算结果,指出预算中常见的问题,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为决策人员提供数据参考,从而降低后续决策失败的可能性,以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合理利用。第四,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加大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落实相关奖惩制度,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制度的作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优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绩效管理和资金使用等环节的关注,公开财务数据,确保财务数据的透明性,有效促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结合市场变化情况优化与调整内部控制体系,开展常态化审计工作,保证经济活动的开展质量[5]。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内控报告的分析与管理,将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反馈给部门领导,同时实施有效的优化策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的辨别与控制效果,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及时发现并查明相关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风险的防控效果。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全面收集与归纳单位运行过程中的财务数据信息,制定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识别模型,利用多种类型的统计方法和变量模型计算与评估财务风险,以及时、全面地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针对风险类型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对预算报表与财务指标的重视,深入研究与分析财务数据,在全面把握单位内部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参考财务风险指标变化情况应用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识别并控制相关财务风险,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第三,为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的时效性,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实时监督与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模式,保证单位内部财务风险预警模式正常运行,避免出现风险反馈不及时的情况。
在我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提升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必须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提高单位内控管理质量。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使用先进的设备与软件,调整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重心,利用智能化软件与设备完成财务数据的基础核算工作,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数据核算过程中出现人工失误,从而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借助大数据收集与归纳业务部门运行过程中的财务信息,并将其上传到内控管理系统,以全面把握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与资金收支情况,解除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根本上提高内控管理效率,实现对财务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最后,为保障财务管理系统、内控管理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的稳定运行,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对各类系统的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加大对计算机等智能化设备的资金投入,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及时优化与完善相关系统;应用防火墙等高质量的安全防护软件,做好数据信息的备份与加密处理工作,确保单位财务数据的安全。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类型与数量不断增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控管理时仍然存在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内控执行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全面提高单位管理者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切实满足时代需求,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