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庆
(作者单位:德州市陵城区财政局)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即逐步从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变为提供社会服务和行政服务。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变化,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呈现出科学化、高效化特点,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要重点减轻财政负担,同时要注意节约开支。在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探索全新的财务管理路径,促进财务管理优化与完善。从本质上看,财务管理表现为管理现金流,具体包括资金来源、支出等多个方面。所以,新财政体制下,事业单位需要先明确财务管理规范,然后结合经济体运行特征,合理有效地处理财务关系,确保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机构包括主任办公室、分管财务副主任和财务科等业务科室,具体包括综合计划组、部门预算组、专项资金组等多个管理小组,可以详细划分为多个处室、直属单位、派出机构和事业单位。其中,处室采用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直属单位进行独立核算;派出机构和事业单位同时采用独立核算与集中核算两种模式[1]。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二级预算单位不再设置财务机构,相关事项交由财务科室办理,但二级预算单位可以借调下属单位的会计,根据单位分户落实核算工作,对资金支付进行集中办理,使开支标准、银行账户更加统一。在该模式下,二级预算单位财务监督水平明显提升,促进了开支标准有效统一。但由于当前机构不健全,存在一岗多职的情况。同时,二级预算单位需要承担较多的保障任务,时间成本较高,工作效率难免受到影响。再加上资金支付需要先经过事业单位审批,然后向财务科上报审批,造成用款单位责任感不强,只注重保障任务,影响了二级预算单位财务工作积极性。
从管理现状可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缺少明确的管理体制。管理部门属于决策层,如果运用单一的管理体制约束各个单位,则难以明确划分责任主体和具体职责[2]。目前,行政单位所属一、二级预算单位和事业单位较多,性质和体制都不统一,执行范围较小。从资金链角度分析,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不重视优化支出结构,实际支出与预算存在侧重结构核算但忽视优化,预算执行不全面且流于形式等问题。不仅如此,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考核不严格,再加上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财务部门的考核与监督工作难以贯彻落实。
其次,缺少规范的业务流程。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工作任务和流程涉及多个业务部门与工作节点。如果管理不规范,很容易出现责任不明、流程重复的问题。由于各个单位流程不同,相同业务在不同单位的流程可能复杂也可能简单。例如,在申请大额经费时,需要各单位先拟写书面报告,再向上级主管提交申请,经过审批签字后才能办理手续。整个流程环节较多,手续办理缓慢,浪费了很多资源和时间,也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总之,由于缺少统一标准,各单位在经费开支方面并不统一,造成预算单位根据定额开支而事业单位并不遵循开支标准的现象,导致开支项目和标准存在偏差,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最后,信息化水平低下,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财务信息化建设对财务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求较高,但大部分单位都缺少相关人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尤其欠缺同时掌握财务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虽然行业会计制度具有详细规定和要求,但实际工作中,一些财务人员缺乏责任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充分,没有严格遵守要求,再加上缺少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新财政体制是相对传统财政体制而言的,其主要内容是对各级财政收入进行划分。例如,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出依旧根据隶属关系进行划分,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规定划分收支范畴,等等。新财政体制的相关法律规定更加完善、事权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就要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和原则。
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现状来看,财务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覆盖经营、筹资等多个环节,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尤其在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必须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实际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落实了诸多改革策略,但时代不断进步、体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模式也应该持续推进。通过有效的革新手段,可以消除内控漏洞、预防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果,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需求。在实际改革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引进新技术、创新理念、完善模式,构建先进、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单位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逐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战略发展目标。
为适应新财政体制的改革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总的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改革机构,还要转变职能、完善制度。首先,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树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即以提升财务工作效率、增强资金管理积极性、强化财务监督为核心,结合财务管理现状,采取有效的革新措施[3]。其次,加强统筹安排,促进资金节约,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和供给充足。最后,定期编制财务报告,真实呈现预算执行情况并详细分析财务活动情况,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使财务活动更加规范,防止资产流失。
在落实财务工作的过程中,主任办公室通常为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方针,审核并批准财务收支、管理制度等审计内容。在新财政体制下,需要根据原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进行革新。在革新过程中,应该制定详细的开支标准,重点加强部门预算管理、采购管理、经费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独立管理原则,即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管理业务,不具备条件的可以在单位综合部门设置财务处;二是坚持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原则,积极引用先进技术,实现集中审计与业务办理;三是坚持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多种渠道实时掌握财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多依据和支持;四是坚持报告原则,在每个季度结束后,财务管理部门都应该提交书面报告,具体包括预算执行、财务事项、收支情况、工作意见等内容。
在新财政体制下,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要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先进行长期调研,向各个单位征求意见,然后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包括《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规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详细划分会计人员工作职责,明确具体工作流程并结合实际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坚持“权、责、利”相结合原则,明确不同系统和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做到责任到人、事有人管[4],还应该制定集中核算内部管理、安全保密、重大问题议事等制度规范,规范管理工作人员具体行为,从而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单位需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保障内部控制更加有效,需要优化控制环境,采取有效的风险评估,促进控制互动,保障内控各个环节顺利推行。为此,应该深化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强化相关教育培训,为内控机制建设与执行奠定基础[5]。同时,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财务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既要规范预算编制,也要加强审批、调整、考核等工作,提高经济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单位经济高质量运行。此外,财务管理部门还要重点改善会计核算制度,明确核算会计与保障会计的关联和差异,转变核算职能,提升监督水平,切实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报告可以分为报表和说明书两部分。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等;说明书主要说明当期收入、支出、结余等情况,总结重要事项和经验,并结合实际问题作出意见反馈[6]。在财务报告中,应该真实、详细地反映当期财务情况,写明预算执行结果。单位负责人、财务机构负责人应该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查,然后再签名盖章。为满足新财政体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建完善的工作报告制度[7]。具体而言,财务工作人员应该按季度提交书面报告,说明财会工作落实情况,分析其中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建议。其中,重大问题应该明确和规范报告时间;季度报告通常在该季度结束后的12 天内进行;年度报告在概念结束后的30 天内进行。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则应该尽快进行口头报告,随后补充书面报告。
重点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首先,监督各个分级管理与集中管理的工作情况,落实稽查、评价、审核等工作,有效提升资金配置效率,高效使用资金。其次,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能力,严格审查资金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资金具体使用情况,杜绝应收应付与实际不符、私设小金库等不良行为。如果审计时发现问题,应该直接汇报高层领导或责任单位[8]。再次,审查和监督财会信息与业务数据真实性,确保各项操作合规合法。与此同时,重点强化事前预防,做好事中管控。最后,结合机构运行情况、自身经营规模等条件,根据监督、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制衡关系,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风险揭示、控制和转移[9]。
为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技术引进,不断提升单位的财务信息化水平,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构建标准化、信息化的财务系统。例如,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各个二级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远程监测、实时共享。单位应该全面掌握具体的保障业务数量、薪酬发放信息和纳税扣缴信息等,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全面的财务信息,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多的数据信息支持,有效强化单位的风险控制能力[10]。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运用计算机技术做好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工作。在落实财务开支前,需要先论证开支的合理性,制定科学的预案,审批通过后才能执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事中实时监控,将各项管理数据作为基础,随时调阅任意记账或凭证,检查开机信息,满足实时查询要求,利用信息系统查看具体的账户支出以及预算执行情况[11]。在财务结余后,对项目出具完整的书面报告,从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二,在风险预警方面,构建完善的预警机制,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管理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包括回避风险法、分散风险法、降低风险法,等等。财务管理人员还应该掌握财务核算全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完善的数据信息,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财会数据的核算与分析效率,自动生成分析报告、检测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多信息依据[12]。此外,在风险预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健全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保障信息系统的完善性,安排专门的信息采集与反馈人员。总之,健全内控制度、风险处理机制和预警责任机制,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可以确保账目设置等工作更加规范。
在新财政体制推行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具体的体制要求和管理实际,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改革措施。具体来说,需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工作报告,强化责任审计;建设网络平台,促进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