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德(海阳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山东 烟台 265100)
寄生虫病是养羊过程中的常见病,由于寄生虫种类较多,且羊感染后对生产性能影响较大,每年都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现阶段无论是大型养殖企业,还是小规模的散养户,定期驱虫都是羊饲养过程中的必备工作[1]。
临床常见的寄生虫有六类,即体表寄生虫、体内球虫、血液原虫、体内线虫、体内绦虫和体内吸虫。
体表寄生虫以蜱虫、螨虫、虱子等最为多见,该类虫体主要寄生在羊体表皮、皮下组织和毛间隙,通过吸食血液、组织液、碎屑、表皮分泌物和毛发为食,一方面破坏表面组织,使皮毛质量变差,另一方面受损的皮肤也为环境中其他病原的入侵提供窗口,这也是后期皮肤出现化脓性病灶的直接原因。另外,虫体活动过程中可形成物理性刺激,其排泄的粪便亦含有毒素,能导致羊只皮肤奇痒难耐,感染羊经常磨蹭皮肤,导致毛发脱落而影响皮毛产品质量。
体内球虫以幼龄羊最为常见,成年羊感染后症状较轻。已报道的羊球虫有13 种,临床常见且致病力强的有4 种,即浮氏艾美耳球虫、阿氏艾美耳球虫、错乱艾美耳球虫、雅氏艾美耳球虫。球虫可寄生在肠黏膜细胞内,以细胞液营养为生,对肠黏膜有较强破坏力,黏膜受损后,造成血管破裂,病羊出现便血症状。发病时间长的可导致休克、贫血和营养不良,影响羊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羊血液原虫主要为梨形虫,常见莫氏巴贝斯虫和泰勒焦虫,1~2 岁龄羊发病最多,发病高峰为4~8 月龄,主要通过蜱虫传播。梨形虫寄生在血液中,对血细胞造成器质性破坏,破裂碎片经过肝脏的处理转变为血红素。寄生数量过多时,血细胞被严重破坏,血液变得稀薄,机体出现贫血症状,过多的血红素在血液中积累,导致病羊出现可视黏膜黄染,尿液、粪便、体液等发黄,进而影响生长发育。感染羊以贫血、黄疸和高热稽留症状为主,未经有效治疗则病死率高。
体内线虫以肺线虫、胃肠道线虫为主,常见的丝虫、蛔虫等都属于线虫类。线虫个体较大,繁殖速度也快,通过机械蠕动对感染的组织造成物理性破坏,羊只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数量过多的线虫可对呼吸道、消化道造成物理性堵塞,导致呼吸不畅,消化不良。临床经常见到肠腔中充满了线虫体,直接将肠管堵住,对食物的下行造成阻碍,病羊采食量出现下降,生长发育受阻。同时,寄生虫的生长也需要消耗机体营养,而这些营养最终来源于饲料,导致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料重比上升,出栏时间延长。
羊绦虫病是由裸头科的多种绦虫寄生于小肠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羔羊,临床以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最为常见。绦虫的发育需经过中间宿主,如土壤螨。绦虫主要通过机械活动刺激、堵塞肠道和破坏肠黏膜的方式危害羊群。病羊表现生长受阻,发育不良,易继发感染。
能感染羊的吸虫种类很多,包括肝片吸虫、双腔吸虫、前后盘吸虫、东毕血吸虫、胰阔盘吸虫、日本血吸虫等。肝片吸虫、双腔吸虫主要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等部位,能导致病羊急性肝炎,病羊短时间内易出现全身症状而死;前后盘吸虫主要寄生在羊的瘤胃和皱胃中,造成羊只顽固性腹泻,最终因机体衰竭而死;东毕血吸虫主要寄生在羊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可导致病羊贫血、消瘦和营养不良,经济损失较大;胰阔盘吸虫主要寄生在胰管中,导致胰腺出现慢性增生性炎症,病羊表现出营养障碍和贫血,严重者死亡;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盆腔静脉内,人畜共患,病羊以腹水、贫血、不孕或流产为特征,该病对养殖危害较大。
驱虫应依据感染的虫体种类采用科学的驱除药物和方法[2]。
体表寄生虫首选伊维菌素、阿维菌素、莫昔克丁、有机磷、双甲脒类杀虫剂进行防治。伊维菌素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具有使用安全、广谱抗虫、使用剂量小、驱虫成本低等特点,临床通常采用注射或口服方式。本药市售有多种剂型,包括注射使用的注射液和口服使用的预混剂、粉剂、片剂等。由于药性关系,注射液通常仅限于皮下注射,按照0∙2 mg/kg·bw 的剂量给药杀虫效果良好。口服使用的预混剂、粉剂和片剂,可按照0∙3 mg/kg·bw 的剂量使用,对于螨虫、虱子、蜱虫等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阿维菌素、莫昔克丁、有机磷、双甲脒等首选外用给药法,可浇泼、药浴或涂抹。需要注意有机磷类毒性较强,使用前需让羊饮足水,防止药浴后羊舔毛而出现中毒。
球虫敏感的药物有磺胺二甲嘧啶、氨丙啉、常山酮等,磺胺二甲嘧啶按照首次量200 mg/kg·bw,之后为100 mg/kg·bw 的给药方案,每日用药1 次,连续使用3 d 即可显著改善血便症状。对于严重感染病例,用药时间至少为5 d,同时做好病羊的对症治疗,口服鱼肝油以修复肠黏膜,饲料中加入铁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以促进血细胞生成。
感染梨形虫的病羊应做到早确诊、早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治疗同时辅以健胃、强心、补液药物,从而缩短病程。贝尼尔对梨形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可按照7 mg/kg·bw 的剂量,用蒸馏水配成7%的水溶液,之后在脖颈处分点深部肌肉注射,每日1 次,连用3 d 即可康复。也可使用咪唑苯脲按照2 mg/kg·bw 的剂量配制成10%水溶液皮下注射。对于已经妊娠的母羊或待出栏的育肥羊,为了减小胎毒性和防止药残超标影响食品安全,建议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每只成年羊用党参12 g、白术9 g、茯苓9 g、熟地黄15 g、白芍10 g、当归10 g、川芎6 g、甘草3 g,加入4~5 倍水文火煎煮,药液灌服,药渣拌入料中采食,每日1 次,连用3~5 d,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线虫类寄生虫对伊维菌素、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等药物敏感,伊维菌素按照0∙2 mg/kg·bw的标准进行用药,左旋咪唑按照8 mg/kg·bw 的标准用药,丙硫苯咪唑按照5 mg/kg·bw 的标准,一次性用药即可起到较好效果。在用药方法上,线虫病的治疗应依据具体感染部位进行选择,如果为呼吸道类线虫,注射用药效果要优于口服,因药物注射后可随血液快速扩散至虫体寄生处,相比口服生物利用度更高,见效也更快;如果为消化道类线虫,则口服效果优于注射,因病灶集中在消化道,口服后药物能直达肠腔,对肠道内的寄生虫进行快速杀灭。
绦虫的治疗应尽早,目前硫双二氯酚、吡喹酮、丙硫苯咪唑、氯硝柳胺等药物对绦虫杀灭效果较好,治疗的参考剂量分别为每千克体重100,75,10,65 mg,通常一次性给药即可见效,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可在首次给药后间隔1周再进行二次驱虫。中药组方对绦虫也有较好的抑杀功效,按照每头成年羊用川椒30 g、贯众9 g、皂角6 g、使君子9 g、鹤虱6 g、马鞭草9 g,混合后加入2~3倍量的小米粥,搅匀让病羊采食,每日1次,连用2日即可见效。
吸虫多寄生在羊的肝胆、肠道等部位,治疗时尽量优选口服用药,常用药物有吡喹酮、阿苯达唑、芬苯达唑、硝硫氰胺等。吡喹酮可按照60~80 mg/kg·bw 的剂量口服使用,阿苯达唑可按照10~15 mg/kg·bw 剂量进行治疗;芬苯达唑可按照5~7∙5 mg/kg·bw 剂量内服驱虫;硝硫氰胺使用时需配制成2∙0%的水溶液,按照4 mg/kg·bw 剂量静脉一次性注射。
对于羊寄生虫病,临床上应以预防为主[3],建议每季度全群驱虫1 次。对妊娠母羊的治疗应注意用药时间,一般妊娠45 d 之内由于胚胎还处于分化期,滥用药物容易出现胚胎畸形分化。另外,以伊维菌素为代表的驱虫药只对成虫有效,对虫卵无效,在进行预防性驱虫时,最好首次用药后间隔1 周再重复用药1 次,这样新孵化的幼虫才会被彻底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