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 峰 蒋诗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在党校历史上乃至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校初心”的重大论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思想丰富、内涵深刻、要求明晰,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党校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党校事业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凝结着党中央对党校工作的一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的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系统回顾了中央党校90年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了中央党校90年办学治校的内在规律,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党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政治站位要坚定,坚持党校姓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校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站位,是践行党校初心的必然要求。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各级党校应始终把讲政治、讲忠诚视为党校工作必备的政治品格,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不移地爱党护党。应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自觉在党的新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精准定位,自觉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校姓党,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工作任务要明确,聚焦主责主业。各级党校应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强化责任担当,真正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紧紧牢记党校因党而立、为党而办。党校应发挥好不正之风的“净化器”、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全面从严治党的“风向标”的作用。党校负责同志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从严治党和从严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从履行“一岗双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方面下功夫,从创优干部教育培训、深化教学理论研究、激发队伍干事创业激情方面下功夫……多角度、全方位不断强化党校自身建设,进一步锤炼党员队伍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进一步聚焦党校的主责主业主课。中央党校始终坚守为党育才的初心。新中国成立后,把为党育才作为主责主业。改革开放以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和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主课,为党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骨干力量。各级党校始终把干部培训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抓好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党校始终发挥着作为理论研究的参谋助手作用,着力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布局,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对策建议,积极建言献策。
宣传阵地要把牢,维护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必须掌握在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中央极其重视的工作,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学术优势、话语优势,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和阐释,全面准确宣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发扬斗争精神,敢于直面各种社会思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歪理邪说,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
(二)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蕴含着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的殷殷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来党校参加培训,要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按照党中央要求和部署,党员干部要在党性修养、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上下功夫。
锤炼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锤炼党性修养是终身课题,共产主义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党性教育作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党校作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入校学习的目的就是经受考验、自我净化,在学与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党校丰富的党性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党员干部需常修常炼,谨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牢记对党旗的庄严宣誓,时刻以合格党员的标准自我要求、自我期许和自我驱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政治本色与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作为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中进一步把牢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做到讲政治、守规矩、作表率。尤其学会从理想信念中获得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指路明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准定位、站稳脚跟,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的理想奋斗汇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宏伟蓝图之中。
深化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工作之余,只有不断夯实理论学习基础,才能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毛主席曾在中共七大推荐《共产党宣言》等五部马列著作,“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理论上的“信仰度”,决定对党的“忠诚度”和对党的事业的“执着度”,强基固本,坚定“四个自信”;学习文史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鉴往知来,汲取传统智慧;学哲学思维,透过表层看本质,分析矛盾抓关键,以简驭繁,拓宽格局视野。总而言之,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思想武装头脑,持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捍卫者和积极建设者。
增强各项本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党员干部必须全面增强各方面本领。“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首先,学习就是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党中央一直以来就重视干部培训学习,党的十九大就把“增强学习本领”列为全党要增强的八大本领之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强调了干部教育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并对学习时长作了明确的量化要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满足于只做行政型的领导干部,也要做业务型的领导干部,更要做知识型、学者型的领导干部。党员干部不断进步,不断增强各项本领,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更好驾驭复杂局面,完成各项任务,肩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使命。
(三)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也是党校教师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加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对党校教师提出了“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的要求。
党校教师要悉心育人,教学相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党育才,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党校教师首先要明晰,党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政治学校、姓党的学校。党校的学员也不是一般的学员,而是党的执政骨干。教什么?怎么教?是党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要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党校教师要在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上使力气。从“论”“史”“实”三个维度出发,讲好党性教育课程,深入研究党性教育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新运用研讨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类型教学方式,让党性教育贯穿学习始终。引领学员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授课的中心内容,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党员干部的履职需求出发,通过务实管用、精准高效的授课培训,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回应性,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与此同时,党校教师还应推动教学相长,党校学员有充分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课程设置、教学互动,搭建起充分交流学习的平台。发挥党校学员的优势,师与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心协力营造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全面助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落实质量立校、高标准办学的具体要求。
党校教师要坚定信仰,做好学问。党校教师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执着和坚守,带头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信仰的沉淀才更加掷地有声,有厚度的输出才能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还承担着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责。党校教师要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党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策研究的前瞻性和应用性,突出经世致用。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将研究做深做实。加强同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沟通衔接,通过调查研究获取客观全面、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初心,也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坚持党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办党校的根本经验,也是推动党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践行好党校初心,在新征程上不断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