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守正创新

2023-09-01 05:45唐亚蕾张心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守正创新传播效果

唐亚蕾 张心

摘 要: 以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研究范本,从受众知识认识的转变与积累、态度情感的立场转向和所采取的行为动作三个层面展开实证研究,探索节目“文化+戏剧+影视化”的创新传播效果,并进一步探究电视文化类节目守正创新的要诀。研究发现:受众对《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满意度较高,受众不仅主动分享和推荐节目,而且提高了阅读古代典籍的意愿与兴趣,节目对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创新手法上,“古今对话”、戏剧演绎和故事化叙事等形式创新能够给予受众新鲜感与亲近感,是节目引人入胜的法宝;精心打造节目的文化力、科技力与时代价值等内容创新能够给给予受众知识与力量,是节目保持高品质的内核。

关键词: 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效果;《典籍里的中国》;守正创新;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3) 04-0158-08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of TV cultural programs: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effect of China in the Classics

TANG  Yalei, ZHANG  Xin

(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large-scale TV cultural program China in the Classics launched by CCTV comprehensive channel as a research model, we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audience′s knowledge, the position shift of audience′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and the audience′s behaviors and actions, exploring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program′s innovative approach "culture + drama + film and television",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key to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of TV cultural programs. It is found that the audience are satisfied with the innovation of China in the Classics for the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hare and recommend the program, which improves the willingness and interest in reading ancient classics. In addition, the program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erms of innovative techniques, formal innovations such as "ancient and modern dialogue", theatrical interpretation and storytelling can give the audience freshness and closeness, which is the magic weapon of the program′s fascinating; the cultural pow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and other content innovations can give the audience knowledge and strength,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program to maintain high quality.

Key words: TV cultural programs; communication effect; China in the Classics;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cultural identity

電视文化类节目主要指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电视节目[1],是新时代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文化载体。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党的十九大也将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自此,增强文化自信成为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思想核心。同时,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要的提高和现代媒介观念与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视节目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的综艺节目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电视文化类节目蓬勃发展。但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不断涌现的同时,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或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向,或呈现出过度追求娱乐性而削弱文化性的态势,创新匮乏,导致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影响范围受到限制。

为更好地发挥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文化引领作用,2021年2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重点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应运而生。《典籍里的中国》从中华文化典籍中甄选优秀作品,以“文化+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核心思想、成书过程和典籍流转中的故事,展现典籍中的中国智慧、传递中国精神、凸显中国价值。该节目在第一期播出后便迅速走红,掀起一波“典籍热”,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网络热搜。节目播出仅两期后,全网热搜快速达到60条,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次,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次,豆瓣评分达到9.4分,获得了热度和口碑双丰收。基于2021年度节目的广泛关注与好评,2022年9月,央视综合频道开启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继续以“文化+戏剧+影视化”的方式传播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全新的文化内容和表达方式是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又一大“破题”式创新,无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是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方面都极为重要。贾瑞欣[2]认为《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守正创新建构了一个中华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借助典籍激活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情感价值。王雪梅等[3]认为该节目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创新探索和实践路径。季峰等[4]认为该节目使典籍重焕生机,凸显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穿透力,为文化节目守正创新提供了新样态。

尽管《典籍里的中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其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受众关于节目创新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节目吸引受众关注、引发受众共鸣、激发受众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因素,探索电视文化类节目守正创新之道。

一、《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形态分析

《典籍里的中国》摒弃了我国电视节目一度对“洋版本”的依赖[5]、对时下流行文化的偏爱和对“流量明星”的追捧等创作理念,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创造性地展示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坚守本土化自主创新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民族文化记忆与认同,《典籍里的中国》在節目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节目内容不仅包含对文化典籍的历史诠释,也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时代演绎,还包含对与中华传统一脉相承的时代精神的当代表达。第一季以中国古代典籍为内容基础进行节目的编排,包含《尚书》《天工开物》等十一本典籍,这其中不仅包括人们熟知的儒家思想经典,还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等方面的著作,同时也萃取了古代兵法等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智慧结晶。这些典籍不仅让观众体会到中华思想文化的传承性,也近距离感受到先贤们在促进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步过程中的创造性。

节目形式从全新的视角切入,以通俗的语言诠释典籍里的内容,以人释文、以事释文。在专家解释的基础上加入主创人员“识读”重点句段、戏剧展演片段等“释文”方式[6],并以戏剧的叙事方式表达典籍的智慧与价值,讴歌典籍创作者、守护者和传承者等相关人物的精神与品格。同时,节目运用270°的观看旋转角度来展现故事的流转与时空的跨越,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典籍里的中国》中,“跨时空对话”是最富创意也最精彩的地方:有古人与演员的对话,典读会上演员谈经论典,进行心灵交流;有古人与现代读书人的对话,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将观众与典籍人物连接起来,进行古今“翻译”;有古代先贤与现代菁英的对话,比如《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和袁隆平的跨时空握手[7]。古今对话在演绎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既展现了古代智慧,也奏响了时代强音;既是对古代先贤的告慰,又是对今人渴望圆满心理的补偿。节目还创新了主持人的职能,主持人作为当代读书人跨越时间和空间,回到过去,与古人交谈[8],使节目更具立体感。

璀璨的文化典籍瑰宝,生动的现代戏剧演绎,全新视听技术呈现的绚烂舞台展示……《典籍里的中国》的守正创新为电视观众提供了一场场富含传统文化知识、民族情感和时代气息的视觉盛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秦枫等[9]在对《经典咏流传》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时,运用了NVivo的质性研究,在固定时间段借助Python的新浪微博数据爬虫程序对微博内容进行采集,并对其评论数据进行受众态度、认知、行为层面的效果分析。彭子浩等[10]对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特征及效果进行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受众的基础信息,并对观看过和未观看过节目的被访者进行分别调查,从而挖掘此类节目的不足之处。

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依据文献总结节目创新点,进行问卷及量表的制作,分析受众对于《典籍里的中国》内容及呈现形式创新的评价,进行传播效果的分析。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

研究问题一:《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内容创新效果如何?

假设H1:受众喜欢《典籍里的中国》的典籍内容提炼与通俗程度。

假设H2:受众对《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典籍内容的满意度影响行为变化。

研究问题二:《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形式的创新效果如何?

假设H3:受众喜欢《典籍里的中国》戏剧的创新呈现方式。

假设H4:受众喜欢《典籍里的中国》古今对话的创新表达方式。

假设H5:受众喜欢《典籍里的中国》以人物和故事为依托进行的内容诠释。

假设H6:受众对《典籍里的中国》表现形式的创新整体满意度较高。

假设H7:受众对《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形式创新的满意度影响行为变化。

(三)问卷设计

张国良[11]针对传播效果提出了如下理念:“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讯息,通过媒介传达到受众,从而对受众的认知、态度与行为造成的影响。”郭庆光[12]将传播效果分为双重层次:第一层次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的发出者,通过宣传、劝告等方式使得受众支持某种观点、秉承某种情感及呈现某种行为这一说服性传播过程,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与目的,引发了受众在心理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行动的变化。关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者的先后顺序,郭庆光认为从认知到态度最终到行为,是传播效果逐渐积累、深入到扩大的过程。第二层次即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对受众整体和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所有转变和影响的加和,在这个维度的三个层面是环境的认知、环境的形成与维护以及社会示范。

本文结合张国良的理念及郭庆光观点的第一层次,按照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从受众个体接收到了媒介传递的相关信息之后,产生的知识认识的转变与积累、态度情感的立场转向和所采取的行动动作三个层面展开问卷设计,探索《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传播效果。

问卷分为三部分,包括基本信息、受众的节目收看特点以及调查传播效果,共17道量表题。量表题每道题均包含5个测试项,分为五个评分等级,按照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程度依次递减;量表的问题设计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来测量节目的传播效果。

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曾收看过该节目的群体,发放形式为网络投放。为了有效接触目标群体,将问卷发放至节目视频播放评论区、话题讨论组等目标受众较集中的网络平台,并在做问卷调查的同时接收关于问卷的建议与反馈,确认所拟问卷题目表述准确。

三、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共计收回问卷233份,其中有效样本207份,回收有效率为89%。对问卷中的量表题进行信度分析,量表部分克隆巴赫系数为0.921,KMO的值为0.913,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显示,显著性P值为0.000***,说明本文使用的量表部分信度系数较好,证明该量表有效。

(一)样本信息及传播效果描述统计

1.收视信息描述性分析

(1)知晓渠道描述性分析

在知晓渠道方面,受众知晓节目来源主要是微博等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或App推荐,分别占比为50.24%和40.10%,结果表明,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很好地拓宽受众知晓度,达到较好的宣传作用。

(2)收看原因描述性分析

收看原因主要有:偶然看过节目节选或节目热搜,觉得内容很有吸引力、欣赏节目的制作形式等。由分析结果可知受众收看节目主要是受节目内容宣传的吸引,这也体现了节目内容设置的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3)喜愛原因描述性分析

受众在喜爱原因上比重较为平均,超过50%的原因有:戏剧的表现形式新颖、插叙的叙事手法新颖、古今对话的表达方式新颖等,所以假设H3、H4、H5成立。

2.传播效果描述性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7个小题旋转出了3个公因子,成分1命名为“创新认可度”,受众对节目创新之初的评价;成分2命名为“态度变化”,受众对节目文化的态度和对于文化的态度转变;成分3命名为“行为变化”,受众在观看节目后行为受到的影响,采取的相关行动。

(1)创新认可度描述性分析

由表1可知,在创新认可度分析中,各项平均值均在4以上,均值大于3即可说明受众对于《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创新处呈认可态度,在各个细分项中,“我喜欢《典籍里的中国》演员演绎、戏剧呈现的表现形式”和“我喜欢《典籍里的中国》当代读书人与古代先贤跨时空对话的呈现方式”这两个选项得分最高,可以看出受众普遍看好节目戏剧演绎典籍内容的创新方式,而在典籍内容方面,受众的认可度也很高,这说明受众不仅对呈现方式认可,对内容的选取和解读也感兴趣,所以假设H1、H6成立。

(2)态度变化描述性分析

由表2可知,受众并不觉得节目完美无缺,但对于古书典籍的态度变化却较为明显,普遍认为古书典籍不再脱离生活、晦涩难懂,这说明节目对于进一步挖掘、继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显著效果的。

(3)行为效果描述性分析

由表3可知,在行为效果方面,平均值均高于3并接近4,受众整体在观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后对于典籍的关注加深,在促进受众多了解古书典籍方面有促进作用,行为效果的整体平均数为3.62,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节目的播出在改变受众行为上产生一定效果。

(二)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如表4所示,为研究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进一步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将创新认可度中的A1、A2分别命名为表现形式和典籍内容;B1、B2分别命名为情感态度和文化印象;C1、C2分别命名为个人行为和互动行为,其中表现形式和典籍内容可以视为对节目评价的影响因素。情感态度、文化印象、个人行为与互动行为是衡量节目对受众的传播效果指标。

由表5可知,受众对节目的创新认可度与态度变化关联性显著,与行为变化的关联性也较为明显,可以得出,受众对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认可程度越好,受众的整体满意度越高,受众的态度行为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假设H2、H7成立。

(三)节目创新效果进一步探讨

通过对节目主要受众的调查问卷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立体式多舞台还是古今对话表达等,受众的满意度平均值均达到4以上,受众对《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创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较好的评价。

1.“古今对话”的节目形式拉近了受众与典籍的时空距离

以古代典籍为内容基础,邀请演员演绎书中人物与故事,通过舞台营造古今对话的冲突感,让观众仿佛穿梭时空隧道,与古人面对面交谈,是一种新的节目形式的创新。同时,节目也创新古文识读的模式,不再局限于专家讲解,创造性地加入演员识读,用一面镜子串联演员与“古人”,这样的方式更能带动观众沉浸其中,接受典籍的精神洗礼,突出了节目的文化本质。

节目不仅演绎古书典籍,同时加入了当代读书人与古人的古今对话,不是生硬的“穿越”,而是今人与古人思想、价值和理念的传承与交流。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进入古人的时空,感受思想理念的诞生、古籍的艰难传承,当代读书人和观众也一起带着古人观赏今日科技之发达、文化之传承与发展。这一环节打破了古书典籍与观众的时间壁垒,让观众不再认为古书典籍与自己相隔甚远,而是感受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此相关。这种模式是电视文化节目的一大创新,打破了传统电视文化类节目以专家解说为中心或竞技类的形式,在新颖性上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2.戏剧化的节目形态缩短了受众与典籍的认知距离

《典籍里的中国》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一大步的创新,用戏剧展演的方式,向受众呈现典籍中的闪亮故事,让典籍中的人不再只是枯燥单调的名字,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戏剧是指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包括“演员”“故事”“舞台”和“观众”四个要素,其中“演员”是最重要的元素。《典籍里的中国》中的演员没有仅仅将“展示”作为演绎目标,而是真正地将自己融入到扮演者的精神世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人物经历与人物价值,从而将书中蕴含的宝贵理念生动地诠释出来,在演绎的那一刻,演员就是人物本身。

通过对受众喜爱节目原因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受众对戏剧表现形式的喜爱程度达到55.56%,这种戏剧式的展现方式是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的一大突破口。这种表演式的传达方式使得受众对表演内容提供更多注意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吸收故事情节内容及传达的精神,这对改变受众态度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让受众不再认为古书典籍蕴含的道理枯燥难懂。不仅如此,戏剧形式可以使受众身临其境,也可以将现代高新影像技术发挥到极致,给予受众更立体的视觉冲击。

3.故事化的叙事视角拉近了受众与典籍的心灵距离

用独特的叙事视角诠释经典也是节目力争雅俗共赏的重要手段。《典籍里的中国》没有仅仅局限于典籍的内容,而是注重典籍外部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例如,在第一期《尚书》中,节目重点突出了《尚书》在流转传承中的关键人物——伏生,以伏生为主要叙事点展开对典籍的品读和先贤的对话;在第六期《论语》中,节目没有在开头就重点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人们熟知的语句,而是从古墓发掘出的《齐论语》为起点,介绍《论语》的整合校注过程,再引入后续的演绎。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受访者在“挖掘典籍精髓的内容独特”“典籍内容诠释新颖”两道选项中,选择比例达到近50%,可以看出,受众对于这种全新的叙事角度十分认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接受。由此可见,《典籍里的中国》没有为了烘托气氛而刻意煽情,而是找到典籍深处最深刻的不为人知的先贤故事,以通俗却饱含情感的方式,抵达人的内心深处,让观众观看后不由得潸然泪下。这种独特的叙事角度是节目成为爆款的重要原因之一,相较以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这种切入角度更为新颖。

四、研究启示

《典籍里的中国》守正创新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思考。

(一)坚定文化自信,引领文化认同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的电视文艺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文化自信,引领受众以更好的形式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大众化阐释与创新,这是新时代电视节目关键的创作理念。

从调查问卷的节目收看原因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34%的观众在观看前渴望了解更多中国典籍内容,想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受众内心的民族认同感。所以,电视文化类节目应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唤醒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为落脚点。

《典籍里的中国》选取的部分典籍如《传习录》《天工开物》等,虽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但距离现代人的生活较远,在人们的知识储备中普及度不高,内容比较晦涩难懂,而节目的一大特色便是将古书中的智慧哲理这类“雅”文化通俗化[13]。在《典籍里的中国》云创论坛上,主创人员介绍节目的一大亮点便是将典籍做薄,提炼精华内容,再将节目内容做厚,能够容纳典籍的精髓要点,向观众最通俗地传达最主要的核心思想。正是这一点,使得节目内容在突破家喻户晓的古诗词和儒家经典的情况下,观看量依然不断攀升,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居于高位。问卷结果显示,受众在观看节目后改变了以往认为古书典籍晦涩难懂并且枯燥无味的看法,同意指数达到3.86和3.91的较高值,甚至有很多人在节目收官后自行查阅典籍,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指数达到3.65以上,这说明节目最初想要将“雅文化通俗化”的目的已经达到。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在“雅”文化通俗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过于的娱乐化,在合适的表现方式下,“雅”文化也有极为广阔的市场,重点在于模式的创新,把握尺度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这对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电视文化类节目应不断地拓宽视角,丰富形式,不局限于已有的节目模式,不断守正创新,探索全新的阐述视角,从而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丰富多样的节目形式展现对中华文化经典的高度认同,并以现代传媒的方式表现中华经典的现代传承,让中华优秀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使古老的经典与当代重要传播媒介之间产生具有时代性的互动,创造出具有新时代气质与风貌的文化精品[14]。

(二)增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实现优质传播

随着高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逐渐丰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融合传播逐渐变成电视媒体拓宽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电视文化类节目应灵活使用各项技术,让中华文化通过先进技术的充分运用得到更好的传播。另一方面,电视文化类节目也应注重节目的展现形式,将传统艺术与电视艺术有效融合,例如加入戏剧、美术等艺术进行融合创新,使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更加通俗化和新颖化,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实现优质传播。《典籍里的中国》运用 AR、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高新科技来提升节目的视觉冲击力;采用多层次舞台设置,并以舞台技术的变化来丰富和增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立体化格局和多时空转换的总体氛围[15]。

调查数据显示,近40%的受众喜欢节目中的270°环绕式立体舞台,在量表的调查中,“喜欢《典籍里的中国》立体环绕式的多舞台呈现”的平均值达到4.19,说明受众对于这种舞台剧式的立体舞台效果和高新技术的运用十分喜爱,這促进了节目传播效果的达成,提高了观众进一步了解点击内容的欲望。这是我国技术不断发展并用到实处的最佳呈现,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三)建立传统与当下的内在联系,凸显时代价值

电视文化节目的一大重要破题之处在于将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不再“高冷”。这就需要电视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内在联系,让受众切身体会到其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反思现实社会,感受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典籍里的中国》中,节目没有局限于典籍所处的时代进行诠释,而是在讲故事中穿插、介绍了现代社会与之相联系的点滴,宋应星与袁隆平老先生的交流、现代社会孩子们朗诵《论语》等场景,都让观众明了当下生活的精神财富离不开典籍的传承,从而更加注重理解古书典籍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古代典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这种传承方式也更易让现代人接受。调查数据正体现了这一点,在受众态度变化的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看到观众在观看节目后态度的明显转变——不再将古书典籍看作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平均值达到了3.86和3.91。这种态度的变化也提高了节目的整体满意度,从而促使观看者在节目收官后主动查阅古书典籍。所以,只有建立古人与现代人、古书典籍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对古代智慧与传统精神的当代价值,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才能被观众接受与认可。

五、结 语

本文通过对央视综合频道重点推出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进行文本分析与受众研究,从节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探究节目的创新传播效果。调查研究发现,该节目创造性地将典籍内容改编成故事,运用戏剧的舞台方式,以人物为核心,打破时空壁垒,带领观众沉浸式体会古人的心血与智慧,传递时代价值并受到了受众的肯定,这是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大创新和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电视文化类节目逐渐走出依赖海外节目版权、献媚流行娱乐文化和追捧“流量明星”的怪圈,不断推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时代价值为导向的电视文艺精品,以满足复兴之路上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实践证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电视文化节目应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观众;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元化呈现方式和新颖的叙事角度打动观众;用兼具古典神韵与现代科技感的场景吸引观众;用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感召受众。展望未来,电视类文化节目应该继续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凸显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智锋,邓文卿.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三思[J].电视研究,2018(1):27-29.

[2]贾瑞欣.情景再现·仪式展演·时代感召: 探析《典籍里的中国》的守正创新[J].北方传媒研究,2022(2):33-36.

[3]王雪梅,王家福.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创新: 以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四川戏剧,2022(7):91-94.

[4]季峰,刘思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融合创新样态: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青年记者,2022(12):99-101.

[5]胡智锋,胡雨晨.十八大以来中国电视文艺发展成就与前瞻思考[J].当代电视,2022(10):4-13.

[6]李炜.文化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多模态叙事与传播[J].中国电视,2021(11):29-33.

[7]何加晋.内容呈现·形态创新·价值引导: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表达: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 新闻论坛, 2021, 35(5):103-104.

[8]程爱侠.从《典籍里的中国》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J].视听, 2021(11):38-39.

[9]秦枫, 闫路瑶.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经典咏流传》微博数据的NVivo分析[J].中国电视, 2019(10):46-51.

[10]彭子浩,曾洁颖,易丁依,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特征及效果分析[J].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19, 8(2): 26-35.

[1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 2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228.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73.

[13]杨一闻.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窘与突破: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视听,2021(11):40-41.

[14]胡智锋,陈寅.新时代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探索的价值与启示[J].电视研究, 2021(6):14-17.

[15]杨志林.守正创新,探寻文化类节目的爆款密码: 以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24):90-92.

(责任编辑:陈 婧)

收稿日期:2022-10-09网络出版日期:2023-02-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ZW096)

作者簡介:唐亚蕾(1981— ),女,重庆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与艺术传播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守正创新传播效果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我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