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媒介的空间关系生产研究

2023-09-01 05:45刘曦钱姝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空间生产

刘曦 钱姝

摘 要: 在社会化媒体语境和碎片化传播的趋势下,移动社交类媒体逐渐兴起,碎片化空间中的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被发现和激活。该研究从空间生产理论和空间规训理论切入,对移动交友软件Soul的软件功能、界面设计、运行规则和互动过程进行参与式观察与解读。研究发现:基于移动社交媒介的交友过程通过激活、延展、转化/结束社交关系这三个步骤实现;社交关系的经营和管理依赖于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技術对于空间可见性的生产;空间关系的生产过程也是资本链条嵌入的过程,这种空间的资本占有逐渐形成了普遍的商业逻辑。

关键词: 空间生产;空间规训;缝隙空间;空间关系;移动社交媒介;基于位置的服务;Soul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3) 04-0150-08

Research on the production of spatial relationships in mobile social

media: Taking mobile dating software Soul as an example

LIU  Xi, QIAN  Shu

(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media and the trend of fragmented communication, mobile social media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the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fragmented space has been discovered and activated.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space production and space discipline, throug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ftware functions, interface design, operating rules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of the mobile dating software Soul, the article finds that: The process of making friends based on the mobile social medium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three steps of activation, extension, conversion/termin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depend on the production of spatial visibility by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echnology;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patial relationship is also the process of capital chain embedding, and the capital possession of this space gradually forms a general business logic.

Key words: space production; space discipline; gap space; spatial relationship; mobile social medium;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Soul

当下,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公共空间里,随处可见的“低头族”是Z世代年轻人媒介化生活的基本形态。电梯里,地铁上,这些链接不同空间的缝隙空间,原本是一个被历史抛弃、被政治遗忘、被商业漠视的空间区域,被视为一种“垃圾”或“废弃物”,没有任何利用价值[1]。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在移动领域的发展与扩张,缝隙空间的商业价值和意义得到了挖掘。在任何一个缝隙空间中,人们都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打开各种移动社交软件,随时去往不同的虚拟世界开始社交关系的生产。例如,在上班途中点开微博,阅读、转发或者分享资讯;转瞬又打开微信朋友圈点赞、评论、回复信息。当电梯停在了目标楼层,地铁到站之时,关闭软件便可继续投入现实空间,继续忙碌的生活和工作。

近几年,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技术的出现,赋予了移动社交媒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社交属性的位置媒介打破了地缘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社交区隔。任何一个缝隙空间都可化身成为流动的信息站,短小、随意的碎片化文本流动在不同的空间单元之间,空间关系的链接激活了社交关系。

在当代中国社会,传统的以“强关系”为主的关系对于很多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来说已成限制[2],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局限于当前的熟人社交圈,人们开始对全新社会关系、陌生新奇的领域充满好奇与渴望。因此陌生人社交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同时,Z世代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往往具有移动性、场景化和圈层性,于是一系列基于真实位置服务的移动社交App应运而生。Soul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App,它通过兴趣图谱的构建与LBS技术的连接来建立陌生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人们随时随地都可分享地址信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搜索结交周边的好友,从而激活不同空间陌生人之间全新的社交关系,因而迅速占领了Z世代的年轻社交市场。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移动社交媒体与碎片化空间

20世纪70年代,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完成了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生产的转型[3]。在他们看来:社会空间在行动者的内在分析层面显示表现为对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4]。将空间视作媒介,即是揭示空间所具有的媒介性与传播性[5]。

碎片化是移动社交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信息传播特征,人们每天穿梭在不同的空间之间,使得空间的碎片化逐渐成为现实。LBS技术的出现,让原本被废弃的缝隙空间的价值得到了利用,人们在这些不同的缝隙空间中使用移动媒体去往不同的虚拟世界,经营、积累自己的社交关系。碎片化的微文本形态因具有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特点而顺利挤入日常生活的各种空当、边角和缝隙中。

在文本碎片化传播、信息碎片化传递的趋势下,新的社会关系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长久以来一直被人所忽视的空间关系也渐渐得到了关注,因此刘涛[6]认为,碎片化生存、关系化生存、圈子化生存成为了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基本生存事实。基于此,“碎片化生存”在移动社交时代逐渐趋于常态。

(二)空间规训与空间的可见性

福柯空间规训思想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对空间的规划与塑造,对个体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自觉屈从于既有的社会—文化秩序。福柯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透明的全景监狱,每个人都活在“权力的眼睛”(出自《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是福柯对边沁所提出的“全景敞视监狱”的形象描述。

)的凝视之中。移动社交时代的空间关系生产,首先建立在权力技术对空间的监视基础之上。大数据和LBS技术发展为新的“观看网络”,个体和空间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监视体系之中,人们的地理位置等信息不再隐匿,空间变得随时可见,当空间从原始的黑暗状态中走出来后,空间规训本质上便体现为对空间可见性的生产[7]。当空间的同质性被发现了,便有了建立在同质性前提下的空间关系的生产[8]。移动社交媒体和LBS技术的互嵌则将可见性生产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于是,人们逐渐习惯了“被观看”,并逐渐从“被监视”的状态转变成了“主动寻求暴露”的状态,这种改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黄玮杰[9]提出,人们在共景监控模式下,对监控的逃避颠倒为“被监控的欲望”,它通过欲望的生产,促使主体主动寻求被监控。许玉萍[10]认为,在网络空间中,用户同时扮演着监视者和被监视者的双重角色。高艺等[11]指出,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在网络中建立了彼此间的“参与性监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随心所欲地“窥视”他人主动暴露的私人日常、空间位置、生活细节乃至个人喜好等,发展出了一种“分享”时代液态化、相互监视的状态。高亚春[12]发现,全民都参加了这样一个把自己构建为超级全景监狱中进行规训的主体的过程。夏厦[13]则通过分析微博的可见性空间构建与功能设计、微博用户实现可见性的过程以及微博与公共领域间的关系,来揭示隐匿在背后的权力通过控制可见性实现空间规训的事实。可见,在移动社交时代的长期权力规训之下,“被监视”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并为人所接受,同时,“主动寻求被监视”正愈演愈烈。

(三)空间关系生产里的资本链条

在大众媒体时代,缝隙空间具有“不可见”性、稍纵即逝,因而被看作是一个废弃的区域,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然而,在移动媒体时代,用户逐渐接受了对自身空间地理信息的“主动暴露”并很快过渡到了一种乐此不疲的状态中,他们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寻求全新的社交关系。这一变化促使空间生产和空间关系的生产被资本成功捕捉并尝试赋予其商品属性,将二者转化成为资本服务的工具,从而令缝隙空间以一种商业化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功能和意义。“资本的伟大本能就是要穿透各种空间障碍……不断地将非资本领域资本化。”[14]对此,刘涛[15]总结道:空间成为了一种典型的按照资本逻辑所产生出来的产品,它既是生产的工具和场所,也是消费的途径和果实。于是,面对如何处置缝隙空间这一问题,资本和权力均站在对自身有利的角度上,选择了对缝隙空间进行社会化改造,通过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缝隙空间的规训,从而将其合理且合法地纳入到社会关系的生产线上,实现最大程度上为资本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基于此,刘涛等[16]将“被窝经济”的概念引入到了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中,他们认为,随着移动社交媒体广泛而深入的无缝渗透,“原本属于私密空间的‘卧室空间的意义发生了质的改变,原本满足人們动物性需求的静态空间被资本收编,原本象征反社会状态的黑暗空间被权力照亮”。

综上所述,移动社交媒体与LBS技术的互嵌照亮了缝隙空间,连接了地缘空间,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虚拟社交空间。虚拟空间同时也能以地缘空间为基础来进行建构和链接,从而生产新的社会关系。无论是虚拟空间还是地缘空间,它们在本质上体现的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联系。本文选择基于真实位置服务的移动交友软件Soul作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参与式观察解析陌生人之间使用移动社交媒介来建立全新社交关系的过程,并挖掘在这种关系建立的背后权力和资本嵌入空间生产的手段,从而对Z世代年轻人的媒介生存和社交形态作出反思。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随着信息科技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匿名移动社交软件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心理状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用户与陌生人进行社交的需求而深受当前年轻人的喜爱。Soul于2016年底上线,是陌生人匿名社交的代表性App,是年轻人之间基于趣缘图谱在虚拟世界建立社交关系的Z世代的社交平台。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2021年发表的《以Soul和Tap Tap为代表的Z世代社交研究》[17]报告显示,Soul平均日活跃用户数达910万,月活跃用户数达3320万,是行业同品类中日均启动次数最高的App之一,也是日均发布率和Z世代用户渗透率最高的App之一,Soul同时也拥有较高的用户留存率,其七日用户留存率可达40%左右,高于其他的同类陌生人社交App。它在充分把握用户需求与满足的同时,还凭借着游戏化的玩法和应用设计等独特优势在众多相似App中备受青睐。因此本研究选取Soul及其用户的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平台和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即研究者在不暴露自身真实身份和行动目的的前提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一边与研究对象进行正常自然的交流与沟通,一边怀着明确的指向性暗暗观察研究对象及与周围可能与研究相关的一切。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

笔者于2019年3月在Soul注册了账号并不断参与社交过程。截至2022年4月1日,已在Soul中积累了1104天的使用体验,与61位用户建立了初步社交关系,并与其中2位用户成功从线上发展到了线下关系。长期的使用体验为笔者思考空间与社会关系生产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便利。

在进行参与式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流程:a)点开对方主页浏览其发布的内容;b)通过主页获取对方的空间地理位置以及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c)主动发起对话或收到对方的对话邀请;d)根据第一次的聊天话题、聊天体验等情况决定是否发起下一次对话;e)逐渐强化与对方的社交关系,或降低与对方交流的频率直至回到陌生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这一流程逐渐成型,开启对话的第一个话题、短时间内结束对话的原因、能够保持稳定联系频率用户的特点、聊天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等都成为了笔者快速进行社交对象筛选的标准。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还以这款App的软件功能、界面设计、用户发布的各类内容以及相关用户社群如“Soul吧”等为辅助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与分析,分析用户之间的完整交友过程,从而试图挖掘这种全新的空间嵌入和关系链接背后的脉络。

(四)研究问题

完成上述基本流程的梳理和搭建后,研究思路也逐渐成型。为了通过移动社交媒介解构空间关系的生产过程,从而进一步挖掘出碎片化空间的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并揭示资本链条介入后隐藏的商业逻辑,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a)基于移动社交媒介的交友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b)空间的可见性与社交关系的生产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逻辑?

c)空间的商业价值如何被纳入资本的生产线,又如何以商品的方式呈现?

三、结果与讨论

(一)基于移动社交媒介的交友过程:激活、延展、转化/结束

经过笔者在Soul这款移动交友软件中的长时间社交实践以及对陌生人社交的互动机制进行观察分析后,本文将基于空间可见性的交友过程概括为三个步骤,如图1所示。第一步是社交关系的激活,即发现并激活新的关系,这一过程既可以发生在基于位置可见的地缘空间,也可以发生在基于兴趣吸引的虚拟空间。第二步是社交关系的延展,即社交关系的延伸和发展,这一过程同样可以选择通过地缘信息实时链接,或者继续在虚拟趣缘空间内拓展。第三步则是社交关系的现实转化或者结束,即从线上到线下的强化过程或通过“取关、拉黑、屏蔽、删除”等手段来结束这段关系。

1.激活:发现并激活新关系

Soul将LBS功能嵌入了陌生人互动的全程,在LBS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可以轻松与“可见”的所在不同或者附近空间的对象进行交流,从而激活一段全新的社会关系。然而,地理位置的显示需要用户“主动”授权,即所有能被看见、能被搜索到的用户都主动开放了自己的地理位置权限,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从“被动受到监视”变成了“主动寻求暴露”,这无疑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主动寻求暴露进行“自我规训”的一种表现。例如学者黄玮杰等[18]提出,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为了最大程度地优化自身的上网体验、最高效率地行使自己的网络权力,必须以让渡一部分隐私信息作为条件。这种“规定”逐渐内化于人,并转变成一种被监控的欲望。Soul的“星球”界面右上角,有一个基于LBS技术的“恋爱铃”启动按钮,一旦打开,系统会在几秒钟到几分钟之内快速为用户匹配到一位距离较近的在线交友对象,并如图2显示对方的年龄段、星座和地理距离,用户可以点击“立即私聊”进入对话界面,从而完成对一段社会关系的激活。

在使用Soul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大范围地匹配到用户,笔者通常会在开启恋爱铃前,将筛选条件“星球”和“匹配”均设为“性别不限”。以2022年1月25日进行的一次匹配为例。开启恋爱铃约3分钟后,系统为笔者匹配到了用户A,匹配时显示对方基本信息為“00后,双子座,距离笔者5.6千米”。初步对话阶段,双方的话题大多首先都会围绕着距离展开,例如“我们现在离得很近哎!”“我在xxx,你知道这里吗?”“我们居然都在xxx,也太有缘分了吧!”,由此可见,移动社交时代,地缘空间的可见性成为陌生人之间话题开启和关系建立的一种触发机制。

激活关系的另一条路径是基于虚拟空间的社会交往,这一社交关系的激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兴趣选择之中。此时的对话双方虽然隐匿了地缘信息,处于彼此的未知空间中,但仍然能够激活一段全新的社会关系。Soul在交友的虚拟空间设计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可能因“兴趣”而结缘的空间。在Soul中,用户可以通过两种路径完成对社交关系的激活。第一种是在同一兴趣空间内完成“结缘”,例如,Soul的“广场”界面会不停更新一些讨论热度较高的发言帖,用户可以在浏览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点赞、评论或转发,发布的评论可能会得到对方的回复从而实现“结缘”。第二种是通过浏览个人主页中的引力签完成“结缘”,“引力签”即“个人兴趣标签”,从传播符号学角度来看,“引力”暗示了兴趣的吸引力,即吸引具备共同兴趣的人。2021年11月23日,Soul用户B主动向笔者发起了对话,他的开场白是“我们好像都是电影迷哎,可以问问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吗?”,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搜索到笔者主页“我的引力签”中设置了“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和“LOL”(竞技网游《英雄联盟》)等兴趣。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验,笔者发现在主动向笔者发起对话的用户中,超过一半的人都将共同兴趣作为话题出发点,可见“兴趣”是一条激活社交关系的良好路径。

2.延展:用户社交关系的延伸和发展

当用户完成了社会关系激活,并决定将这段关系延续下去,最直接的行为方式便是保持持续的沟通与交流。双方关系延展的第一条路径是通过点击基于LBS技术的“恋爱铃”启动按钮,在进入一对一聊天界面之后,双方的深入互动为延展提供了可能性,不同于真实的交友过程,基于移动社交媒介的空间关系生产的实现方式往往是凭借一系列仪式性的方式来强化线上意义空间的关系生产。“恋爱铃”的声效和动画都具有丰富的仪式意义:当用户开启恋爱铃开关后,伴随着一阵轻快悦耳的音乐铃声,手机开始震动,音乐声逐渐变大,屏幕中央随即弹出一张带有年龄段、星座、地理距离等信息的名片,只要点击“立即私聊”,便意味着匹配成功。从启动“恋爱铃”开始配对直至“恋爱铃”响起完成匹配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媒体的仪式生产。凯瑞[19]提出,传播仪式观强调的是在“共同的场域”内,受众经由集体参与共同体验情感的历时性模式[20]。原本处于不同空间的陌生人经过“恋爱铃”这一传播仪式的实践共享了“缘分”的喜悦,从而更加快速地激活这段社交关系。除此之外,用户在Soul进行长时间、稳定的聊天过程之后,对话框顶端的Soulmate字母图标就会被逐渐点亮,“逐渐点亮”的这一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仪式化生产:双方开启对话的同时,聊天框右上角会出现一个空心的爱心,随着聊天持续的时间越来越久,这个爱心也会逐渐被填满,直至变成实心的样子,每填满三个爱心,便可以点亮Soulmate中的一个字母。随着交流的逐渐深入,社会关系得到了延伸和发展,用户双方“点亮”Soulmate图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二人共同参与仪式进而实现关系生产的过程,暗示着两人的匹配度逐步增加。

双方关系延展的第二条路径是共创虚拟趣缘空间。当用户选择规避地缘空间表征时,仍然可以通过创建虚拟空间,实现社交关系的可见性生产,即逐步建立长期、稳固且成熟的社交关系。这种关系的延展往往以共同的兴趣作为起点,这个兴趣可能通过兴趣群组互动,也可能通过虚拟游戏的交往来培育和延伸。双方在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中开始社交关系的生产并成功向外延展,完成了更大范围内的空间可见性生产。

3.转化/结束:用户社交关系的转化或者结束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关系生产后,许多人会选择建立更稳定的社会关系,比如互换联系方式甚至延伸至线下实体空间的社交,完成从线上到线下的“进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奔现”。截至2022年4月10日,Soul中的“奔现”话题讨论专区,现在已经有了超过15万条的发言帖,话题总浏览量已经超过了700万。不论是“奔现”还是互换联系方式,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实现了从前期基于地缘空间或虚拟空间的线上虚拟社交转向线下真实社交的可能,为强化这段双方正在努力经营的社交关系提供了途径。

然而,并不是每一段关系都能够成功得到延续,于是便出现了第二种情况,即关系的结束,通过“取关”“拉黑”“屏蔽”“删除”等手段来结束这段关系。当用户在经过短暂的交流后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理想的交友对象后,可以随时终止对话,进行取关、屏蔽、删除甚至是拉黑,这也就彻底终结了虚拟社交向真实社交转化的可能性。例如2022年1月26日,用户C向笔者发起对话,但经过简单的交流后,对方就向笔者提出了发送语音、添加微信等超出了安全社交距离的要求,令笔者感到不适,于是笔者选择删除用户C的对话框,主动结束了这段关系。然而,社交关系的结束不一定全都是因为觉得受到冒犯而做出的自我保护行为,也有可能是满足了当下情感需求后的一种自然结束状态。2022年2月13日,笔者匹配到了用户D,交谈后发现对方正因考研感到困扰,于是笔者在聊天过程中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其进行了开导和鼓励,并提供了一些备考过程中的建议,用户D在对话结束时也对笔者表示了感谢:“谢谢你今天和我说话,我觉得现在没有那么压抑了”。双方此后没有再进行过交流,因此这段社交关系也到此结束。与前者不同的是,这段关系只是为了满足双方当下的情感与陪伴需求,开始和结束都充满了随意性,这也体现了陌生人社交的典型特征。

(二)空间的可见性创建了“随时可见”的社交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之所以能够在两个完全没有现实逻辑的空间向度上展开,首先需要对模糊的、黑暗的、不确定的缝隙空间进行激活和识别,使其成为一种可见的甚至可视化的感知对象和生产对象[7]。移动社交软件通过大数据计算可以给用户推荐到一些距离较近的人和内容供用户进行挑选。此刻,陌生的交友双方都清楚彼此正处在同一可知的地缘空间这一事实,这便为激活一段全新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社交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基于“空间进一步可见”的延伸。Soul作为承载社交属性的位置媒介,运行思路就是对一切可能的空间场所和用户场景的深度开发。用户双方大多会基于这一可视化空间前提,以“你也在xxx附近吗”“原来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小区”等为话题契机展开讨论,进一步发展社交关系。此时,空间进一步作为关系之“媒”,实现了跨地域空间的社会关联,推动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正如学者孙玮[21]对于空间的理解,“它变成一种很重要的媒体,甚至有时,它会变成个人的象征,城市的象征,国家的象征,一个时代的象征。”在这里,空间变成关系的象征,成为连接“缘分”的媒介。除此之外,实时更新的空间信息同时也能为社交关系是否进一步发展提供选择,这既能让还未做好准备的用户做出拒绝的决定,也有可能成为二人“缘分”的象征。特别是当双方进入到一对一聊天界面之后,更深层次的互动就会展开。聊天界面顶端会显示更为具体的地理位置信息,一旦选择打开地理位置权限,用户的实时位置便会随着移动而发生变化。这便是虚拟社交在LBS技术嵌入后所创建出的一种全新的“双方随时可见”的社交关系。

基于位置空间“结缘”的社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往往是通过虚拟空间来拓展的,因而,虚拟空间表征的是一个关系化的生产过程,不仅仅是指事物处于一定的地点场景之中的经验性設置,也是指一种态度与习惯实践[22]。在此基础上,虚拟空间也作为一种社会关系集合体[23]而存在,人们会基于自身兴趣聚集在某一个趣缘社群内彼此交流,建立关系。例如在Soul中,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聚集在“疯狂考证群”“护肤保养交流群”“高颜值CP群”“韩剧基地”等各类“兴趣群组”内,通过彼此之间在群组内的长期互动和交流实现社交关系的进一步“延展”。同时,虚拟空间还具备着对自身进行再生产的能力,即在已有基础之上重构新的虚拟空间,比如用户在加入“韩剧基地”群组后发现,组内有不少用户和自己一样都喜欢某位演员,那么这些用户就有可能以该演员为共同兴趣点创建出一个全新的趣缘小组并等待更多人的加入,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过程。

除此之外,虚拟空间的社交关系发展还具有十分明显的流动性。最能体现这一特质的就是用户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周游于不同群组之间,上一秒还在“鱿鱼游戏讨论区”组内与群组成员分析最新的剧情,下一秒就有可能进入到了“Soul狼人”游戏板块与狼人杀游戏爱好者用户一起玩起了游戏,甚至还有可能在多个不同类型的移动交友软件中不停进行切换,这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地缘关系的限制。此类以相同兴趣爱好为基础所建立的虚拟空间超越了地缘空间的局限,为用户创建理想的社交关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范围。

(三)空间商业价值的资本转化

在“社交关系”生产的过程中,Soul能敏锐地捕捉到“以空间为媒”的商业价值,为高级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增值服务。例如,Soul设计的“灵魂匹配福袋”中包含同城卡、定位卡等卡片出售,同城卡用于为购买者匹配同城用户、定位卡则用于为购买者匹配其所指定城市的用户。相较于其他没有购买卡片的普通用户,这些参与了购买行为的付费用户可以更快速、更精准地匹配到自己目标范围内的用户,相当于其在激活社交关系的过程中拥有了一条“捷径”。毫无疑问,这种付费匹配的行为属于资本植入的一种方式。空间的商业价值被纳入资本的生产线,以商品的方式呈现。

在社交关系延展的每个空间,都有内置的付费功能的嵌入,空间内不仅生产了社交关系,同时也生产一个个资本空间以及隐匿在社交关系背后的经济关系。关于用户个人形象和虚拟身份的设计,Soul在“个性商城”中会出售各种风格类型的头像和装扮供用户挑选购买。同理,在游戏商城区也可以购买时装和饰品等物件。除了时装道具,用户还可以选购身份卡、加时卡等游戏道具,提升本人和同伴的游戏体验,增加游戏结束后双方继续交流沟通的可能性。

基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出,空间的可见性是前提,社交关系的生产是结果,正是因为空间存在着可见性,才为社交关系的生产提供了可能性、接近性和真实性。而各类基于LBS技术的移动社交软件则为空间的商业价值变现提供了载体,资本通过对应用App内各种使用功能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为用户的社交关系生产提供越来越多的捷径,这种“捷径”最终便以商品的方式得以呈现,从而完成资本的生产目标。

然而,笔者调研后发现,Soul提供了基于LBS功能的服务,但选择关闭定位系统、主动隐匿位置信息的用户却不在少数,他们更倾向于以兴趣为导向与陌生人进行“结缘”,不希望暴露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这也可以看出,“缝隙空间”实际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人群、拥抱虚拟世界”的出口,这种匿名化的陌生人社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释放现实生活压力、进行情感宣泄的需求。但也正是陌生人社交的匿名化特征,使得部分用户逐渐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肆无忌惮地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诈骗信息或是对其他用户进行言语辱骂和骚扰,这些行为无疑已经触及了道德甚至是法律的底线。久而久之,越来越差的社交体验便会导致用户失去生产、经营社交关系的欲望,最终选择弃号并卸载App。因此,这些移动社交软件的运营方和平台方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加强监管,为用户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交环境。

LBS技術的广泛应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许多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然而,使用LBS技术的前提是个人必须让渡一部分隐私作为代价。于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景监狱似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置——监视者隐没于信息的洪流,不再清晰可见;千千万万的社交媒体使用者们却在摸索中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瞭望塔[24]。个人隐私让渡的边界在哪里,各类软件、平台出于商业目的向用户索求隐私权限的尺度又在哪里,如何保护好用户的个人隐私,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问题。

四、结 语

本文对Soul的软件功能、界面设计、运行规则和互动过程进行了解构与剖析,发现:基于移动社交媒介的交友过程是通过激活、延展、转化/结束社交关系这三个步骤实现的,其中社交关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依赖于LBS技术对于空间可见性的生产,空间生产本质上是关系的生产,这种生产往往会通过传播仪式来完成。空间关系生产和延展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本链条不断嵌入的过程,这种空间的资本占有已经逐渐形成了普遍的商业逻辑,在各类交友软件中往往以“付费功能”的形式来嵌入各个环节。

本文只选择了一款社交软件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张力和深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基于空间关系的互动交往的深层原因还未进一步挖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选择多个平台进行调研,通过对比和梳理交友逻辑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探索空间关系生产的深层逻辑、社会意义以及现代主题。

参考文献:

[1]郭军.关于《拱廊计划》[M]//汪民安.生产:第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2.

[2]许德娅,刘亭亭.强势弱关系与熟络陌生人:基于移动应用的社交研究[J].新闻大学,2021(3):49-61.

[3]刘怀玉.西方学界关于列斐伏尔思想研究现状综述[J].哲学动态,2003(5):21-24.

[4]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J].社会学研究,2010,25(5):167-191.

[5]李耘耕.从列斐伏尔到位置媒介的兴起:一种空间媒介观的理论谱系[J].国际新闻界,2019,41(11):6-23.

[6]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45-51.

[7]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列斐伏尔和福柯“空间思想”的批判与对话机制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5):73-92.

[8]刘涛,杨有庆.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卡斯特“流动空间思想”的当代阐释[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2):73-78.

[9]黄玮杰.监控经济学及其批判:一种福柯之后的话语[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6):25-30.

[10]许玉萍.“强化”与“弥散”:社会化媒体下的全景监狱[J].视听,2021(12):190-192.

[11]高艺,吴梦瑶,陈旭,等.“可见性”何以成为生意?:交友类App会员制的监视可供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44(1):137-155.

[12]高亚春.数据库:信息方式下的“超级全景监狱”:一种新的主体之自我构建方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81-84.

[13]夏厦.论社交媒体的空间可见性生产:以微博为例[J].东南传播,2017(5):98-101.

[14]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08.

[15]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当代阐释[J].当代传播,2013(3):13-16.

[16]刘涛,杨有庆.社会化媒体与都市空间的社会化表征[C]//“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2:341-347.

[17]王冠然,朱話笙.以Soul和Tap Tap为代表的Z世代社交研究[R].广东:中信证券研究部,2021.

[18]黄玮杰,吕欣忆.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下的当代西方社会监控批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8-25.

[19]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20]郭讲用.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24):24-26.

[21]孙玮.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J].新闻大学,2012(2):41-47.

[22]黄继刚. 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85.

[23]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J].国际新闻界,2012,34(5):38-42.

[24]董晨宇,丁依然.社交媒介中的“液态监视”与隐私让渡[J].新闻与写作,2019(4):51-56.

(责任编辑:何淑燕)

猜你喜欢
空间生产
空间生产的市场化与当代城市发展批判
实体书店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研究
教育与城市互动关系新探
旅游影响民族社区社会关系变迁的微观研究
“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与空间生产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阈中的新自由主义
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正义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城镇化反思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空间的消隐和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