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兴 邸新宇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2 辽宁省金秋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16)
内容提要: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 年7 月~2021 年8 月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的280 件医院医疗器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医疗器械分为参考组(140 件)和研讨组(140 件)。参考组实施常规器械管理,研讨组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信息标识不清、灭菌包湿包、器械未达标率、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分及满意度。结果:研讨组信息标识不清、灭菌包湿包发生情况均较参考组更低,P<0.05;研讨组器械未达标率较参考组更低,P<0.05;研讨组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分均较参考组更高,P<0.05;研讨组满意程度较参考组更高,P<0.05。结论:针对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开展风险管理措施能显著降低信息标识不清、灭菌包湿包发生情况,提高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及满意程度,显著降低器械未达标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在临床医学中医疗设备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应用率也不断增加,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系列医疗设备风险问题,积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可显著提高总体管理成效,以保证患者就诊安全性[1]。然而传统管理模式随意性相对较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有较多的风险性,总体护理管理效果不佳。风险管理是针对管理内容从针对性分析、综合性评估和全面性监控三个角度开展的全方位管理措施,在开展管理前能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做好对医疗器械的预防性维护工作,对于提高总体医疗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3]。基于以上背景,本次研究选择2019 年7 月~2021 年8 月本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的280 件医院医疗器械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对其开展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阐述如下。
此次样本纳入280 件医院医疗器械,均为本院清洗消毒的器械设备,研究时间在2019 年7 月~2021 年8 月,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医疗器械分为两组。参考组共有140 件医疗器械,实施常规器械管理。研讨组选入医疗器械共计140 件,实施风险管理。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组实施常规器械管理:常规对医疗机构器械进行管理,按照对应工作流程清洗并消毒各项医疗器械。
研讨组实施风险管理:⑴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医院积极转变管理思想,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各项管理内容中,同时提高医疗器械管理的时效性;⑵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医院加强对医疗器械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医疗器械作为中心主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讲座,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使其风险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促进其更好地掌握器械使用和维护保养技巧等;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医院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结构制度进一步完善,紧密将风险管理和医疗器械管理相连接,进而有效促进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⑷加大风险评估力度:①首先有效分析并评估医疗器械风险性,并加强监控管理力度,保障医疗器械管理的全面性、全程性和优质性,保证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配合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器械的实时、便利管理,及时发现器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②随后,在使用医疗器械之前需加强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医疗设备具体参数、配套设备、防护措施等内容的评估,同时考虑到患者因素、联合应用后的风险情况等,最大限度去除不利影响因素;③最后,针对医疗器械应用环境进行综合性风险评估,以保障在不同环境使用不同医疗器械的过程中各项参数均处于合理范围,主要纳入涵盖温湿度、电子干扰等环境,以使器械的应用寿命得到显著的延长,并在应用设备的过程中积极调整操作设备的精准度;⑸加强预防性医疗设备维护工作:在医疗设备的各项管理个工作流程中,均充分落实风险管理理念,保障工作人员能完全熟悉医疗器械有关内容,对设备进行维护拆机清洗等步骤中,保障设备的严格性、精准性和规范性。
对比两组信息标识不清、灭菌包湿包、器械未达标率、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分及满意度。①详细记录两组信息标识不清、灭菌包湿包情况;②详细记录两组清洗质量抽样未达标、包装抽样未达标、灭菌效果不标准、清洗效果不标准及消毒效果不标准等未达标情况,未达标总发生率=[(清洗质量抽样未达标+包装抽样未达标+灭菌效果不标准+清洗效果不标准+消毒效果不标准)/总例数]×100%;③针对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的评分主要从灭菌质量、清洗质量、包装质量、工作质量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各项满分均为100 分;④调查使用医疗器械的140 名医务工作人员满意程度,满意程度的评价得分范围在1~100 分,分值处于60 分以下提示不满意,分值处于60~80 分提示较为满意,分值处于80 分以上提示特别满意,总满意度从较为满意和特别满意两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采用SPSS25.0 对研究相关数据展开对比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 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讨组信息标识不清、灭菌包湿包发生情况均较参考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两组信息标识不清、灭菌包湿包情况比较[n(%)]
研讨组器械未达标率较参考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器械未达标率比较[n(%)]
研讨组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分均较参考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两组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两组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评分比较(±s,分)
研讨组满意程度较参考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两组满意程度比较[n(%)]
现阶段我国在医疗器械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监督时间短、应用时间有限等特点,在医疗器械的管理过程中,虽然创立了一定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但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现阶段医院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4,5]。可能影响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其中显著的风险因素包括风险管理意识、使用监督方面、应用管理方面、采购管理等方面,积极加强有效的管理能进一步提高总体管理质量水平[6-8]。
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评估、预防处理等,将风险管理应用到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中,能不断完善风险评估,落实各阶段、各环节的有效、安全标准,及时发现并处理医疗器械的安全隐患问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应用风险管理理念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性,同时有效提升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和包装质量[9-11]。此次研究结果证实,研讨组信息标识不清率(2.14%)、灭菌包湿包率(1.43%)均较参考组更低,P<0.05;研讨组清洗抽样、包装抽样、灭菌效果、清洗效果、消毒效果未达标率较参考组更低,P<0.05。说明在管理医疗器械期间,采取风险管理模式能使总体管理质量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且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与综合素养,使医疗器械应用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减少患者的不满情绪,改善患者与医疗工作者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对医院医疗器械的满意程度,保障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等[12]。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讨组医疗器械灭菌质量、清洗质量、包装质量、工作质量总评分均较参考组更高,P<0.05;研讨组满意程度(97.86%)较参考组(90.71%)更高,P<0.05。与相关研究[13-15]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知,针对医院医疗器械的管理开展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在包装过程中核对医疗器械各个配套措施,在消毒灭菌等方面加强专门的管理,详细进行有效记录,以免记录内容有字迹潦草等情况,与此同时加强对医疗器械参数值的观察和记录,主要将电源系统和各模块信息记录完整,为后续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基础,继而有效提高总体管理质量水平,取得更为显著的管理效果[16-18]。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应用能有效降低医疗器械未达标率、灭菌包湿包率及信息标识不清率,有效提高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提高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