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铁花
(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卫生院,福建 南平 353013)
2型糖尿病常见于35~40岁群体,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少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若未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将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对患者预后不利。当前临床常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二甲双胍属于常见药物,经口服用药后,降糖效果较好,能够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但是单独用药,降糖效果不理想。阿卡波糖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在小肠上部细胞刷状缘处和寡糖竞争而与α-葡萄糖苷酶可逆地结合,抑制糖酶的活性,使淀粉分解成寡糖如麦芽糖(双糖)、麦芽三糖及糊精(低聚糖)进而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减慢,造成肠道葡萄糖的吸收减缓,缓解餐后高血糖,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通过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进行联合应用,能够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基于此,本文观察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的实际治疗效果。
观察组(n=38):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20~87岁,平均(53.29±4.18)岁,BMI:25~30kg/m2,平均(28.13±1.26)kg/m2,病程3~17年,平均(9.58±5.26)年。对照组(n=39):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21~88岁,均值(53.30±4.19)岁,BMI:26~30kg/m2,平均(28.19±1.30)kg/m2,病程4~17年,平均(9.60±5.30)年。患者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单次口服剂量为0.5g,每天2次。
观察组:二甲双胍治疗同上,另外给予患者阿卡波糖片治疗,初始口服剂量为50mg,每天服药3次,后续可将药物剂量调整为0.1g/次。在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血糖情况,对患者进行药物剂量调整。
两组均需要接受4周治疗。
(1)借助血糖分析仪,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参考值:3.9~6.1mmol/L之间)、餐后2h血糖(参考值:低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参考值:4.8%~6.2%);(2)采取生化分析仪,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3~5.2mmol/L)、甘油三酯(TG:<1.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2.6mmol/L);(3)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氢(LHP),在检测前,平衡试剂、样本,保持到室温,取1/3处微孔处进行垂直处理,滴入加试剂,温育(37℃,60min)处理,水浴加热,需要进行5次洗板。经显色剂,观察显色反应,在终止显色反应后,使用酶标仪,在30min内完成比色测定,并结合试剂盒,对计算参数进行设置,对检测值进行判定。(4)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具体包括恶心、呕吐、低血糖等。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血糖指标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TC、TG、LDL-C等血脂指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血脂指标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MDA、SOD、LHP等氧化应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DA、SOD指标高于对照组,LHP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氧化应激指标对比
表4 不良反应对比(n,%)
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
在糖尿病患者中,若无法有效控制患者血糖,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下,将会增加患者肾脏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风险,甚至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相关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主要与胰岛细胞功能受损、靶器官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需要有效优化胰岛素细胞功能,控制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多不存在明显临床症状,而在疾病确诊阶段,患者已经存在明显临床症状。同时,因为2型糖尿病病因相对复杂,病因不同,治疗药物也有所区别[1]。
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糖药,在我国应用广泛。临床研究显示[2],二甲双胍降糖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属于当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二甲双胍能够提升外周胰岛素靶器官反应敏感性,进而提升靶组织葡萄糖吸收能力,可有效强化患者组织无氧酵解能力,有利于优化葡萄糖正向消耗。二甲双胍还能够抑制肝脏糖原异生反应,进而降低肝脏糖原数量,抑制肝脏糖原分解,进而避免血糖过高。二甲双胍可以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安全性较高。但是在单独应用该药物的情况下,治疗效果欠佳。本文将其与阿卡波糖联合使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对比对照组,观察组血糖、血脂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同时,两种药物在联合使用的情况下,二甲双胍不仅具有降糖作用,还具有调节血脂、优化脂肪代谢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血脂指标,改善患者预后[3]。
二甲双胍在血糖方面的调控机制主要指借助肝脏,对患者肝糖输出进行控制,可有效提升葡萄糖利用率,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抵抗效果,可使患者机体游离脂肪酸水平呈现下降状态。既往前瞻性研究[4]显示,在应用二甲双胍后,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胰岛素代谢综合征的改善。同时,还有研究[5]显示,二甲双胍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阿卡波糖能够对糖类分解进行抑制,能够降低小肠对糖类成分的吸收,进而起到降糖作用。有学者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较好。两种药物以不同机制调节糖脂代谢。其中,二甲双胍能够对线粒体膜进行调节,有利于促进胰岛素抵抗状态的优化。另外,还有研究[6]显示,二甲双胍能够激活AMP激酶。二甲双胍能够提升脂肪前体细胞分解代谢速度。阿卡波糖不仅抑制α糖苷酶活性,还对肠道激素分泌、肠道菌群产生积极影响。相关研究[7]显示,患者持续处于高血糖的情况下,导致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加重。MDA、SOD、LHP均属于氧化应激指标,通过评估上述指标,能够反映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本文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的患者较单药治疗者,氧化应激指标均有改善(P<0.05)。有研究显示[8],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安全性尚可。既往临床实践表明,单独应用二甲双胍,将会导致患者糖尿病昏迷,并且患者还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另有研究显示[9],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引发乳酸性酸中毒,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等不良反应。本文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伴随出现了恶心、呕吐、低血糖的情况。因此,临床应高度重视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通过给予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血糖稳定性,可有效优化患者血脂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安全性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