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谭凤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版)》的相关论述,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重视对语篇的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的学习活动。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遵循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一系列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 实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整合发展,增强文化意识,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促进英语学习活动有意义地进行,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用能力。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它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与文本进行充分全面的交流,对语篇进行多层次、合理的解读,最终能够准确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1]。 从形式和方法上来看,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其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是反思与求真,其思维方法主要有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创新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大多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其思维方法主要包括纵横思考、关联想象、隐喻通感、模仿创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以逻辑性思维为起点,逐步引申发展为批判性思维, 最后到达创新性思维的终点[2]。
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 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载体。通过对语篇不同角度的研读,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通过设计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阅读教学活动,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外研社(2019 版)普通高中英语教科书《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Developing ideas 的“Three Days to See”,该语篇属于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文本描述内容包括情景(situation)、问题(problem)、反应(response)、评价(evaluation)四个部分。 文本通过从Helen Keller 自身的体验出发,不断激发读者思考,产生共情和回应,最终告知读者要珍惜所拥有的事和物,养成乐观积极看待生活、积极向上追求生活的态度。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情境的感知、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促使价值观得以形成,让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活动,需要学生对语篇的事实性信息进行梳理、提取和加工,该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3]。学习理解活动可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If only given three days to see, what would you do with your eyes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有三天的时间可以看世界,自己会做什么? 学生在头脑风暴中与作者产生共情,为理解语篇作铺垫。 然后,学生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关键信息:“What the author would do if she could see?”该环节学生能够迅速定位信息所在段落Paragraph 4、Paragraph 5 和Paragraph 6,但段落信息量大,如何提取和加工是学生在学习理解活动中的难点。 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时间为线索列表梳理和加工Helen Keller三天里要看的内容,通过学习交流、展示、补充完善表1,在小组讨论和信息加工表格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语篇,进行信息提取和加工,还能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梳理和加工,明晰三天时间Helen Keller 想看的内容,就此教师进行追问:“Three days is enough for her to see the world?”该问题的设计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思考后能回答“No, it is not enough”。 但是情感体验要有证据支撑,因此教师继续提问:“How do you know?”其目的是让学生能细读语篇,找到相关证据,完善批判性思维。该问题的线索在Paragraph7 能找到(如表2 所示)。 在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学生对语篇也有了深入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态度,教师基于Paragraph1 和Paragraph2 的信息点“a blessing”和“Nothing in particular”进行提问,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对语篇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判断出作者的态度,该过程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关键。
表2 语篇关键信息点及提问
语篇的立意藏在语篇信息之中,因此要分析和判断语篇立意,应对语篇信息进行深加工。学生在对表2 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对相关信息点进行语篇分析后,找出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通过信息的关联点,批判性地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与立意。 教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细读最后一段Paragraph 8,思考作者给读者的建议是什么,最后学生能明白作者Helen Keller 的立意是让人们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生活、去感受(如图1 所示)。
图1 信息逻辑关系图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言使用的得体、灵活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因此学生能把课内习得的语言知识和结构、信息加工和提取的方法、语篇分析和判断的思维,创造性地运用到真实情景中,不仅有助于其思维品质的发展,也有助于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迁移创新活动中,教师基于语篇设计了读后议论文写作任务:“It would be a blessing if each human being were stricken blind and deaf for a few days at some time during his early adult life. Do you think so?” 在学生写作之前, 先给学生一个支架, 从以下三点来思考问题:Your point of view, Arguments, and Supporting examples. 学生4 人一组进行充分讨论后完成习作。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经验, 从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出发进行创作,实现课内知识到课外的迁移和创新,发展了创新性思维品质。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涉及的主题语境内容是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本单元介绍了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如Stephen Hawking,J.K. Rowling 以及该课中提到的Helen Keller,讲述了他们在人生中遭遇的各种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培养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毅力和品质,并通过与他们的对比,学会感恩,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有信息提取和梳理的逻辑性思维参与,有内化和质疑过程中不断进行价值判断的批判性思维参与,也有基于文本所学知识和结构迁移到生活中的创新性思维的参与。 在语篇中和语篇间,三种思维的协同发展,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
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以具体的阅读加工内容为载体才能有效地实现[4]。 思维品质的发展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顺序一致,因此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下,通过基于语篇、深入语篇、高于语篇和超越语篇的英语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协同发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