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新营小学 许 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国制定了新的教学标准,注重开发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全面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要把一切教学资源都利用起来,从而达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方位提升。本文从数学核心素养入手,论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学习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数学方法,并能够将数学知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发挥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建立数感、建立数学思维的方式,强化数学知识和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能加深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由易到难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此外,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中,积极思考的习惯起到很大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与数学相关的情境中,并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思考活动和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对学生的数学素养产生积极影响。
新课改提出“以人(生)为本”到“育人(生)为本”新概念。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小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所以,在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思维进行自由创作,掌握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的个人学习转变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使自身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并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墨守成规,机械地照搬课本,忽视学生的学情和心理发展规律,忽视数学素养对其学习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按照自己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另外,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数学知识点需要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选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而现实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固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创设问题情境是必要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年纪还小,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只是从自己熟知的事物中获取知识。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的生活情境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究其原因,教师仅仅是为创造生活情境而强行联系数学知识,未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造成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现状。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虽然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开展合作教学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由于部分学生对任务本身的理解不够明确,所以在讨论时经常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造成错误的讨论结果。另外,部分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教师在开展合作教学时没有做好引导工作,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偏移教学目标的情况。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较低,创新意识薄弱,难以开展创新形式的教学活动,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处于较为固定、刻板的教学状态,难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教学重心放在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上,在现有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接受新型的教学方法,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钉钉、作业小程序等软件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思想、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以“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为例,所有的数都是由基础的十个阿拉伯数字组合而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列举几个数字,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分别由这十个数中的哪几个数组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通过问题引导进行自主去思考和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多媒体动画形式使分割数字具有更加明确的直观表现,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感知数学的神秘与喜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分解,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学生能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解数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在将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和引导的模式逐渐转变为由师生共同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交流性,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学习主导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各种方法,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器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趣味性引导,将数学知识与趣味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和扩展数学思维。
以“表内除法”单元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的概念,理解“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商”,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可能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急于讲解概念,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除法运算,找出运算的规则,并将运算结果加以说明,再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总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组队,扮演除法的各个部分,并用站立的姿势形象地演示除数和商的关系,从而加深对除法的认识。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归纳对于除法的体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技巧。
教师秉承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前提是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的数学对逻辑思维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因此,教师除了讲授相关数学知识外,还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主思考,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相较于经常接触的事物而言,对新事物的兴趣会更大。因此,教师应着重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把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为例,小学生天生喜欢听故事,在“对称”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趣味性小故事,使学生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张对称和不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对称图形的特点,并问学生以下哪几张图对称,哪几张图不对称。本课程利用图画的方式引入对称性概念,并以真实的物品作为例子,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对称性的概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具,与学生共同制作雪花这种对称图形,即根据对称概念将纸张对折,按照相关步骤操作,让学生自己做出对称图形,并请学生在班级里寻找有没有对称图案。本课程以平面为基本,延伸至空间,由生活和学习中常见之物,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与理解。这种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扩大学生的发展空间,使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总之,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新知识大胆创新,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作为新时期数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向教师提问,转变学生身份,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标。
以“混合运算”单元教学为例,因其侧重于对运算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完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能较好地掌握混合运算的算法,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需通过观察、比较、转化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应教会学生演绎推理的过程,即观察待计算的式子——回想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照步骤依次进行计算——反思和积累心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和思考,采用“以问题促分析、促讨论”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新知识,进而培养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被视为数学思维的核心,养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考。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尝试和学习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问题敢于、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找到学生认为正确的答案,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资讯,在有趣的平台与互动中发散学生思维。
以“克和千克”单元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千克”和“克”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看、称、猜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促进学生质量观念的形成。
总而言之,新课标对基本数学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这样既能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形成敢于尝试的优秀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从自身视角出发,剖析现有教学观念,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